七美人塚
典故
1894年刊行之《澎湖廳志》記載:「遭海寇,有女子七人投井死」,是目前最早的文獻紀錄,但是海寇的出身地不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特殊的政治環境,「海寇」被改成「倭寇」。[2]以下是戰後流傳的版本: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一批倭寇登陸大嶼燒殺擄掠。有七名女子在倭寇的追趕下,自知難以逃過,又不甘受辱,為保全自身貞節,因而集體投井自盡;事後有人發現此井居然長出七棵樹,因此人們便傳說這些樹就是那七名烈女子的化身。此樹終年長青,會在春秋二季會開出小白花,飄有清香,當地人又稱它為“香花樹”。為感念七名烈女子的故事,後人填井立塚,在此立了塊“七美人碑”,稱為七美人塚;原名大嶼的七美,也在1949年改名為現在的名稱。現今七美人塚上有兩個石碑,左邊的石碑是鄭碾立的,石邊的碑文是何志浩將軍作歌詞和敘文、張默君女士寫書法,表示對七名女子的追悼[3]。1989年1月31日,七美鄉鄉長呂昭麟題〈七美人塚事蹟簡介〉並刻石,以紀念七名烈女子的故事。
參考文獻
这是一篇與台灣建築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