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锹话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1年4月21日) |
三锹话或三橇话是一种侗语–苗语黔东方言混合语,在中国贵州省黎平县和锦屏县中由6,000余人使用。[1]
三锹话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区域 | 贵州省 |
族群 | 苗族 |
母语使用人数 | 6,000 (2017).[1] |
語系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无(mis) |
Glottolog | sanq1234 [2] |
分类
三锹话词汇约30–40%來自苗语,40%-50%來自侗语,其余是汉语词汇。[1]三锹话使用者聽得懂当地侗语和苗语,但侗族和苗族听不懂三锹话。[1]
根据以下3条语音标准来对酸汤话进行内部分片,其中第1、2条为基本标准,第3条为补充标准。[3]
- 调类格局。一类不保留入声调类,共有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另一类保留入声调类,共有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
- 古清入与次池入是归入其他调类还是自成一个入声调类。
- 知三章组声母合流为一组还是分化成几组。
依据以上语音标准,结合表酸汤话调类调值,将酸汤话试着分为南片和北片,二者中间的分界大致为靖州的三锹乡,三锹乡及以南地区为南片,以北地区为北片。南片多自称“酸话”,北称多自称“酸汤话”。具体如下:
南片酸话,主要包括湖南省通道县内江口乡、县溪镇的部分村,靖州县内三锹、藕团、铺口、平茶等乡的部分村。南片酸汤话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北片酸汤话,主要包括湖南省的新晃县米贝乡,会同县蒲稳乡、炮团乡、漠滨乡,正江县的罗岩乡等靠近贵州的部分村庄,贵州省天柱县内的远口、白市、江东翁洞、竹林、盆处等靠近湖南的乡镇。
另外,仅根据调类格局,贵州黎平县大稼乡的酸汤话可以归入南片,启蒙镇的酸汤话可以归入北片。
分布
在贵州省黎平县和锦屏县,三锹人生活在20余个村,共有6,000人以上(Yu 2017)。[1]
廣義上的三锹人是30,000多名會说互不相关的语言的人,分布在湖南省靖州县、会同县、通道县和绥宁县、贵州省黎平县、锦屏县和天柱县。[1]在湖南他们被称作花苗或花衣苗,在贵州则是三撬人。[1]
三锹人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下列地区(Deng 2010)。[4]共有22个村。
参考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余达忠. 2017. "近代湘黔桂边区的族群互动和“三锹人”的形成". In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Vol. 33, No. 1 (Jan 2017).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三锹话.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刘宗艳. 2014. 酸汤话研究. In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 ^ 邓刚. 2010. "三锹人与清水江中下游的山地开发—以黔东南锦屏县岑梧村为中心的考察." I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2010, no. 2, vol. 1. http://www.xueshu.com/ystmzwhxk/201001/18021888.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