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懷碩

台灣藝術家

何懷碩(英語:Ho Huai-Shuo;1941年11月3日),臺灣水墨畫家,同時也是藝術、文化評論家與作家。

生平

中國大陸時期(1941-1963)

何懷碩1941年11月3日出生於廣東潮安,父親於香港新界農場工作,家境清貧[1]:22[2]:25。何懷碩從小即對文學和藝術產生興趣,並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他在廣東完成小學及初中教育後,在1956年進入湖北藝術學院附中,主要學習西畫技法,在水墨方面則受到傅抱石李可染林風眠等人的影響[1]:19,28。而直到進入大學課程前,才決定以水墨畫為一生志業[1]:19。因文革動盪,何氏在湖北藝術學院的學習於大學一年級(1961年)結束後中斷,赴港依親[1]:23

師大時期(1963-1965)至旅美前期(1965-1974)

1962年何懷碩以僑生身分赴臺就讀僑大先修班。1963年插班臺灣師範大學(師大)美術學系三年級,當時任教老師有黃君璧林玉山等人[1]:31[3]:67。然而由於他先前已受到中國現代水墨發展的重要人物,如傅抱石林風眠等人的影響,加上在中國時期汲取的知識系統,使得臺灣的水墨發展與野教學相較之下顯得保守與傳統,而他在思想上也與老師和同學們顯得截然不同[1]:31

當時,基於對台灣水墨界的失望和生活上的苦悶,使他將精神與思想訴諸於文字,開始在校內外刊物上發表論述,同時也從批判與反省傳統繪畫而得的思想,實踐於繪畫創作上。何懷碩於1965年從師大美術系畢業,並於畢業展時獲得國畫組第一名教育部長獎[1]:31。1969年在台北中美文化經濟協會舉辦首次正式個展,並提出「苦澀的美感」作為自己個人的創作基調與美學[1]:69[3]:69,且在1974年出版《苦澀的美感》一書,同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個展後赴美攻讀碩士。

旅美時期(1974-1978)

何懷碩於畢業展期間(1965年)認識了時任美國大使館文化參事的李迪(Bob Littell),兩人成為好友。李迪邀請他在陽明山使館辦一場非正式的展覽(1965),就此打開了何懷碩的知名度,也成了何氏日後1974至1978年間移居美國四年的契機[1]:34。1974年何懷碩於紐約聖若望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美術系攻讀碩士,開始4年旅居美國的歲月,期間應邀在美加地區大學、美術館及畫廊展覽,並訪問歐美各地。何氏於1977年取得碩士學位,1978年返回台灣。

旅美後(1978-至今)

1978年返回台灣後,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回國後第一場個展[1]:188[3]:68,同年獲得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1979年應聘至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任教,並於阿波羅畫廊舉行個展。此後何懷碩數次受邀至中國、香港、歐美各地舉辦個展及聯展,並在1982年受聘為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2]:27。教學之餘仍不斷的寫作與創作,並於1984和1990年分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及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1997年時獲得英國顧資當代藝術基金會(Coutts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亞洲當代藝術獎(Coutts Contemporary Art Awards-Asia)。而在1999年再次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個展「心象風景:何懷碩九九年畫展」。2019年於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寄情造境—何懷碩作品展」。

畫集

  • 《何懷碩畫集》,台北何懷碩畫室出版,1973
  • 《懷碩造境》,香港Hibiya公司出版,1981
  • 《何懷碩畫》,香港Umbrella公司出版,1984
  • 《何懷碩庚午畫集》,香港Umbrella公司出版,1990
  • 《何懷碩四季山水長卷》,香港Umbrella公司出版,1990
  • 《心象風景:何懷碩九九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著作

  • 《苦澀的美感》,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
  • 《十年燈》,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
  • 《域外郵稿》,台北大地出版社,1977
  • 《藝術、文學、人生》,台北大地出版社,1979
  • 《風格的誕生》,台北大地出版社,1981
  • 《煮石集》,台北圓神出版社,1986
  • 《藝術與關懷》,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 《繪畫獨白》,台北圓神出版社,1987
  • 《變》,台北林白出版社,1990
  • 《何懷碩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 《懷碩三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 《人生論:孤獨的滋味》
  • 《藝術論(上卷):創造的狂狷》
  • 《藝術論(下卷):苦澀的美感》
  • 《畫家論:大師的心靈》
  • 《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 《珍貴與卑賤:未之聞齋散文.隨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
  • 《批判西潮五十年:未之聞齋中西藝術思辨》,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
  • 《什麼是幸福:未之聞齋人文藝術論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
  • 《矯情的武陵人:未之聞齋批評文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顏, 娟英. 台灣美術評論全集—何懷碩卷. 臺北市: 藝術家. 1999-05-15. ISBN 9789578273320. 
  2. ^ 2.0 2.1 林, 英喬. 劉國松、鄭善禧、何懷碩山水畫風格之比較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202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3. ^ 3.0 3.1 3.2 潘, 襎. 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水墨類:寫景造境水墨. 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 ISBN 957018512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