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肇衢
何肇衢(1931年—2023年3月2日)是臺灣新竹縣出身的藝術家。生於新竹縣芎林鄉客家農村,父親何信嚴是佛畫師,在兄弟姊妹五男二女之中排行最長。1949年考取可公費就讀的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科,畢業後於北師附小擔任美術科任老師直到退休。 1957年起屢獲國內重要美展獎項,曾連續3年獲台陽美展最高獎項「台陽獎」,經畫家李梅樹推薦成為臺陽美術協會成員。1966年至2021年11月間辦理35次個展。以自然景物為寫生繪畫主題,主要創作媒材為油畫,繪畫風格受畢卡索立體派與抽象表現主義影響,以豐富的色塊與線條及簡化具體形象描繪。曾將多次的國外美術館旅遊經歷,出版2本著作。
何肇衢 | |
---|---|
英文名 | Ho, Chau Chu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31年 日治臺灣新竹州竹東郡芎林庄鹿寮坑橘子窩 |
逝世 | 2023年3月2日 | (91—92歲)
国籍 | 中華民國 |
教育程度 | |
职业 | 畫家 |
奖项 |
|
经历
| |
代表作
|
2023年3月2日因罹患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重症而過世[1]。亡故後獲總統褒揚令。[2]
生平
生於臺灣日治時期昭和六年(1931年)新竹州竹東郡芎林庄鹿寮坑橘子窩(現新竹縣芎林鄉)的客家農家。父親何信嚴是佛畫師,母親則在自家茶園農務。小時家境清寒,家裡兄弟姊妹共五男二女,何肇衢排行最長,自小幫忙照顧弟妹和分攤家務[3]:12。
小學就讀鹿寮坑國民學校(今新竹縣芎林鄉五龍國小),開始接受日本教育,就讀國校時學業表現優異,開始對畫圖產生興趣[3]:16-17,國校畢業後考上大肚國校(今新竹縣橫山鄉大肚國民小學)高等科(等同現在的中學),1945年臺灣光復後,重新就讀新竹縣立中學竹東分校(今國立竹東高級中學),接受中文教育,並受到美術老師賴榮來的啟蒙與影響[3]:24。
1949年自新竹縣立中學竹東分校畢業後,為了減輕家中負擔,原本想請託當時的新竹縣長鄒清之在縣府找份打雜工作,但鄒縣長卻勉勵他繼續就學,因此他與二弟何耀宗一起考取可以公費就讀的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科[4],1952年畢業後在老師周瑛的引薦下進入北師附小擔任美術科任老師。[5]美術教室成為他的畫室,直到38年後退休後離開,任教期間為壯年創作的巔峰期,留下數量可觀的作品[3]:26-31。
在北師附小任職期間曾應邀擔任雄獅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顧問,對該公司創辦人李阿目建議創辦一本美育刊物,刊物內可刊登公司廣告,促成1971年《雄獅美術》創刊,同時推薦有相關經驗的弟弟何政廣出任主編,1975年弟弟何政廣創辦《藝術家》月刊[3]:32-33。1979年退休後到世界各地旅遊、寫生、參觀美術館。退休後主持「宜園畫室」指導社會人士繪畫[3]:36。
獲獎與展覽
在擔任美術老師時期利用課餘時間創作,創作以寫生為主,挑喜歡的對象物作畫。1957年起積極參加美術比賽,獲國內重要美展獎項達29次之多[6]:196。曾獲金爵獎、坎城國際美展國家榮譽獎、中山文藝獎、中華文化教育獎等獎項,多次受邀為美展的油畫評審。[7]
1957年作品《蘭芳山》獲第20屆台陽美展佳作,1958年作品《室內》獲第13屆省主席獎第三名,1959年作品《九份街景》、1960年作品《後街》與1961年作品《船》連續獲得第14-16屆省展第二名。1958年作品《後窗》、1959年作品《小孩與鳥》與1960年作品《田園》分別獲第21-23屆台陽美展台陽獎,連續三年獲得台陽美展最高獎項,在李梅樹的推薦下,1961年以31歲之齡成為台陽美術協會會員[3]:40-43.
1966年在台北國軍文藝中心舉辦第一次個展[3]:59,之後陸續辦理個展達30多次,2021年11月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行「時空˙疊影˙現代情:何肇衢90大展」為其第35次個展[6]:205。
創作風格
何肇衢利用書籍吸收國外藝術新知,常到書店或大使館圖書館翻閱藝術書籍或存錢購買畫冊,畫室藏書豐富.1959年他利用鳳梨罐頭與日本多個雜誌社交換索取過期藝術雜誌,獲得新潮社贈與23本《藝術新潮》月刊與實業出版社贈書《成功人之成功史》一套20本,書籍成為他創作上的養分[3]:66-67[7]:7[6]:196.
何肇衢曾說:「鳳梨罐頭供應我一輩子的能量,我的藝術養分沒想到是這樣來的,真是想不到呀!」[3]:67
他的創作風格受法國具象派作品、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與畢卡索作品影響,[3]:125-1291960年之前的作品不刻意表現筆觸與色調,重視素描功力,之後開始受立體派影響,採用塊狀交疊圖案化表現,物象邁入抽象化。[3]:130
1964年第一次遊日時曾參觀畢卡索畫展,自此受到立體派影響,1960年的作品《後街》與《秋林》用分割、解構的手法將物象分解成色面的結構,接近分析立體主義的風格。但用色上不同於分析立體主義強調單色性,而用了豐富的色彩配置,創作上具有立體派的「形」與野獸派的「色」[6]:11-121970-1980年代熱中描繪自然景色,以塊面、線條表現,將景物簡化,利用油彩厚塗,豐富質感。[3]:136新題材海岸碼頭、漁村、帆船主題的出現,引起風潮,1980年代後期用色更大膽強烈,帶有表現主義風格,1986年後畫面使用框中有框,移動視點「疊影」效果的創作大量出現在以淡水為題材的作品中[6]:13-15。
何肇衢愛好寫生,常年走遍國內外各地戶外寫生,1989年在淡水租賃畫室空間,數10年間以淡水為主題的寫生作品累積近300張。[7]:10
他認為顏色是多變的,以淡水河為例,河水有時是綠色有時是紫色,變化多端,他的作品都是依據實景,畫中很多顏色不是自創的,大自然本是如此。[3]:139
瓶花主題作品多數為紀念母親而做,在母親忌日會在母親照片前供放一幅瓶花作品。[3]:147
蕭瓊瑞歸納何肇衢作品特色:1.以自然為宗卻不囿於自然2.以立體主義手法簡化自然重疊時空3.以立體主義抓形,以野獸派賦彩4.以即時的情緒感受為創作的動力。[6]:17-18[8]
著作
1964年第一次赴日參加中華民國水彩畫展開幕儀式,之後多次赴日參觀日本各地美術館[3]:105,1981年首次遊歐洲,開始歐洲美術館之旅,累積的參觀經驗,在1997年由藝術家雜誌社出版《日本美術館巡禮》與《歐洲美術館導覽》二本書。[3]:111
家庭
父親何信嚴本名何阿嚴,字俊卿,民間佛畫師.[3]:10二弟何耀宗與何肇衢1949年一同考取省立台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科,1952年畢業後保送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3]:29專精於美術設計,曾任教於文化大學。
三弟何恭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四弟何政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循哥哥們的求學之路進入台北師範藝術科就讀[3]:34,何恭上為藝術圖書有限公司發行人,何政廣曾任《雄獅美術》主編,後來創辦藝術家雜誌社。
在台灣畫壇上有所謂的何家班,指的是何肇衢與其兄弟,受到大哥何肇衢影響,何家五兄弟中有四人在繪畫藝術發展。
1955年娶小學同學鍾玉珍為妻[6]:10。
孫女為藝人何紫妍。
參考資料
- ^ 台灣戰後第一代畫家何肇衢確診過世 享耆壽92歲. 中央社. 2023-03-02 [2023-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 ^ 資深畫家何肇衢告別式 文化部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 中央社. 2023-03-26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陳, 長華. 寫景˙抒情˙何肇衢.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3. ISBN 978-986-03-8157-3.
- ^ 《光景寫意探索者─何肇衢紀錄片》,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監製,太乙媒體事業有限公司製作,2013年10月。
- ^ 〈光景寫意秋日趣〉,《北辰館訊》第67期,曹資穎,2013.10.01
- ^ 6.0 6.1 6.2 6.3 6.4 6.5 6.6 時空˙疊影˙現代情:何肇衢90大展.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1. ISBN 978-986-532-464-3.
- ^ 7.0 7.1 7.2 〈何肇衢畫歷〉,《光景寫意─何肇衢八十近作油畫展》,何肇衢,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初版,2013年10月,頁7-13
- ^ 豐采生命的永恆頌歌,何肇衢不朽的畫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