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烈
小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余松烈(1921年3月13日—2016年4月20日)[1],浙江慈溪人,中国作物育种学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3]。
长期从事小麦高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贡献卓著。为中国小麦高产开辟了新途径。1976年,在山东滕县创出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记录。
履历
1921年3月13日,出生于浙江慈溪;
1942年6月,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49年9月,辞去上海新农出版社经理职务,到山东大学农学院工作;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山农1号”、“山农3号”;
1974年-1978年,主动到农村下放劳动锻炼,参与地方试验田增产攻关;
1976年,在山东滕县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高产记录;
1978年,返校工作,任农学系主任和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长;
1979年,余松烈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4月20日,在山东泰安辞世[4]。
轶事
参考资料
- ^ 住鲁院士、小麦栽培学家余松烈逝世 90岁还下田(图) 齐鲁晚报 2016-4-21. [2016-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3).
- ^ 2.0 2.1 余松烈. 中国工程院. [2015-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中文(简体)).
- ^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编.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16.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11: 24–26. ISBN 978-7-5037-8032-5.
- ^ 4.0 4.1 麦田里走出的科学家:余松烈坎坷的一生.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 ^ 邢兆远. 九旬院士余松烈心系田野. www.cae.cn. 201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 ^ 90高龄的余松烈院士仍走在田间地头. www.cae.cn. 201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