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 (雜誌)

醫學期刊
(重定向自刺胳針

刺胳針》(英語:The Lancet),是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同行評審醫學期刊之一[1][2]。它与另外三份国际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是一般公认的国际四大医学期刊[3]。《柳叶刀》主要由愛思唯爾出版公司發行,部分与里德·愛思唯爾集團協同出版。

The Lancet
刺胳針
学科醫學
语言英文
主编Richard Horton
出版信息
出版历史1823年至今
出版者
發行週期周刊
影响因子60.392(2019年)
标准缩写
ISO 4Lancet
索引
CODENLANCAO
ISSN0140-6736(印刷)
1474-547X(在线)
LCCNsf82002015
OCLC 編號01755507
链接

1823年,英国外科医生湯姆·魏克萊英语Thomas Wakley创立《柳叶刀》,他以外科用具「手术刀」(Lancet)的名称來為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也有「尖頂穹窗」的意思,藉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為「照亮醫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4]

現任總編輯為2005年上任的李查·荷頓英语Richard Horton (editor)

影響因子

《刺胳針》以其在全世界所擁有的高影響因子,以致有一群重要的讀者階層來支持它。期刊登載有:原創性研究文章、評論文章(「小組討論」及「評論」)、社論、書評、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內常登載的文章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報導等。《刺胳針》被視為“核心的”醫學綜合期刊,是世界醫學權威雜誌;其它同性質的刊物有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美國醫學協會期刊、及英國醫學期刊

重要论文

  • 1867年,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On the Antiseptic Principle in the Practice of Surgery》,提出外科手术消毒的技术和理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很快接受了这一理论和方法,使手术后的病人死亡率大大下降。[5]

期刊家族

《刺胳針》到目前已衍生出幾種附屬性的專業期刊,這些期刊刊名均以刺胳針起頭,如《刺胳針神經學》(神經學)、《刺胳針肿瘤學》(肿瘤学)、《刺胳針傳染病》(傳染病)、《柳叶刀呼吸医学》(胸腔醫學)、《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内分泌学)及《柳叶刀全球卫生》。[10]

期刊名称 刊期 出版机构 创刊年
柳叶刀肿瘤学 月刊 Lancet Ltd 2000
柳叶刀传染病 月刊 Elsevier 2001
柳叶刀神经学 月刊 Elsevier 2002

2004年《柳叶刀》中文版创刊,其中选择刊登适合中国国情及中国读者需求的新颖、实用信息(包括评述、专题研讨、综述、视点、研究论文、病例报道、系列讲座、通信等),并添加中国专家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的点评和分析,以指导中国医生的临床工作。

爭議

疫苗與自閉症撤稿事件

在1998年所刊載的一篇文章受到一些同行評審批評,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相當的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閉症,與一些疫苗接種爭議三者間者有關聯的可能性(即麻腮风三联疫苗争议事件)此文演變為民間一種拒絕打疫苗的陰謀論提供題材。在2004年刺胳針重審做出撤稿處理。荷頓博士也公開的說明發現這篇文章"致命地錯誤",是由於其中的一位作者有著嚴重的利益衝突,而他並沒有向期刊陳述過這些利益衝突。

選舉前發表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數

2004年10月,《刺胳針》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數估計已有約10萬人[11],而時間正好在美國總統選舉前兩天,引起政治企圖的批評。文章主要作者Les Roberts英语Les_Roberts_(epidemiologist)對媒體表示,發表的時間點是他的意思,目的是要讓候選人在選前保證保護存活的伊拉克人民。[12]

蘇得博假論文

2006年1月,一篇於2005年10月號《刺胳針》刊載的文章[13],由癌症研究人員約翰·蘇得博英语Jon Sudbø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所合撰,篇名為《非甾体抗炎药口腔癌的風險: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被傳媒揭發使用了偽造的數據[14][15]。在《刺胳針》雜誌撤除這篇文章之後,多份其他科學期刊亦相繼撤除類似的文章。在這件醜聞浮上台面後的一星期內,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社論來關切另外一篇發表在其刊物上的類似研究題目之文章[16]

臺海兩岸處理原則

2019年6月刊登一篇中國各省重要疾病死亡率與相關危險因子的論文[17],由六位中國學者共同撰寫,未有台灣學者,該論文把台灣列為中國的一省以做比較,引起台灣醫學界的反彈,期刊臉書專頁湧入抗議留言,並要求撤下論文,其臉書評價系統被大量不推薦一度關閉。期刊編輯團隊則於臉書回應論文遵循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準則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省,與國際衛生分析的慣例是一致的[18]。然而有人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陆的衛生政策、醫療系統、健保系統等皆不同,將台灣數據納入會增加異質性可構成學術上的錯誤,且該論文附錄原始資料缺乏台灣部分[19][20]。2019年7月15日,《刺胳針》於網站上發表台灣抗議信函執行平衡處理,事件得以平息。[21]

新冠疫情

2020年2月19日,在新冠疫情下刊登27名世界醫學家的聯名信,認為新冠病毒的精密結構只可能起源於自然界演化,稱病毒不是自然起源的說法為陰謀論[22]。然而,多名聯名作者在其後改變了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23][24][25][26]

5月2日,總編理查德·查尔斯·霍顿英语Richard_Horton_(editor)接受央視電話專訪,稱討論起源論和責任論本質是一種無意義也不會有結果的議題,世界上疾病甚多科學界沒有所謂某一國家要為某一種疾病負責的理論,這類說法只會破壞人類抗疫合作造成更多遺憾。人為無法精準製造出這種超過地球上已知科技所能達到水準的病毒。[27]

2021年9月,發表16名病毒和生物學家的聯名文章,文章呼籲就新冠病毒的來源進行客觀、公開和透明的科學辯論,並指出病毒來源於實驗室洩漏,自然說的假設都不能排除。[28]

2022年9月,發表文章稱病毒可能來源自美國實驗室的生物技術,遭到病毒學家指責這是該雜誌其中「一個最可恥的時刻」。[29]

歷任主編

參見

参考资料

  1. ^ Pope 'distorting condom science'. BBC News. 27 March 2009 [201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restigious medical journals, the Lancet, has accused Pope Benedict XVI of distorting science in his remarks on condom use. (英文)
  2. ^ Scholar Metrics: Top Publications. Google Scholar.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3. ^ Robert B. Taylor. Medical Writing: A Guide for Clinicians,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Third. Springer. : 125. ISBN 978-3-319-70125-7. 
  4. ^ About the Lancet Medical Journal. [201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英语). 
  5. ^ Lister, Baron Joseph. The Classic: On the Antiseptic Principle in the Practice of Surgery.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010-08-01, 468 (8): 2012–2016. ISSN 0009-921X. PMC 2895849 . PMID 20361283. doi:10.1007/s11999-010-1320-x. 
  6. ^ Howard Walter Florey and Ernst Boris Chain. The Science History Institute.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2). 
  7. ^ Marshall BJ, Warren JR. Unidentified curved bacilli on gastric epithelium in active chronic gastritis. The Lancet. June 1983, 321 (8336): 1273–5. PMID 6134060. doi:10.1016/S0140-6736(83)92719-8. 
  8. ^ Marshall BJ, Warren JR. Unidentified curved bacilli in the stomach of patients with gastritis and peptic ulceration. The Lancet. June 1984, 323 (8390): 1311–5 [2020-05-23]. PMID 6145023. doi:10.1016/S0140-6736(84)9181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9). 
  9. ^ 神经外科周博士. 彻底改变人类健康的5份研究报告. 梅斯医学MedSci-临床医生发展平台.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10. ^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0). 
  11. ^ Les Roberts, Riyadh Lafta, Richard Garfield, Jamal Khudhairi, Gilbert Burnham. Mortal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3 invasion of Iraq: cluster sample survey (PDF). [2013-04-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4) (英语). 
  12. ^ Scientists estimate 100,000 Iraqis may have died in war. USA Today. 2004-10-28 [2013-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英语). 
  13. ^ Sudbø, J; Lee, Jj; Lippman, Sm; Mork, J; Sagen, S; Flatner, N; Ristimäki, A; Sudbø, A; Mao, L. RETRACTE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t. 2005-10, 366 (9494): 1359–1366 [2021-12-09]. doi:10.1016/S0140-6736(05)6748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30) (英语). 
  14. ^ Cancer study patients 'made up'. BBC News. 16 January 2006 [200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英语). 
  15. ^ Hafstad A. Største svindel verden har sett. 挪威晚郵報英语Aftenposten. 17 January 2006 [200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4) (书面挪威语). 
  16. ^ Cortez MF. Medical Journal Retracts Oral Cancer Studies Linked to Fraud. Bloomberg.com. 1 November 2006 [201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2). 
  17. ^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2019/06/24.
  18. ^ The Lancet official Facebook repl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acebook, 2019/06/27.
  19. ^ Zhou, Maigeng; Wang, Haidong; Zeng, Xinying; Yin, Peng; Zhu, Jun; Chen, Wanqing; Li, Xiaohong; Wang, Lijun; Wang, Limin.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 2019-09, 394 (10204): 1145–1158 [2021-12-09]. PMC 6891889 . PMID 31248666. doi:10.1016/S0140-6736(19)3042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8) (英语). 
  20. ^ 誰跟你台灣省!國際期刊「假研究真打壓」 陳建仁要求更正. 三立新聞網. 2019-06-29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中文(臺灣)). 
  21. ^ thelancet. [202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22. ^ Did COVID-19 Leak From A Lab? A Reporter Investigates — And Finds Roadblocks. NPR.org. [202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une 2021) (英语). 
  23. ^ Jeremy Page; Betsy McKay; Drew Hinshaw. The Wuhan Lab Leak Question: A Disused Chinese Mine Takes Center Stage. Wall Street Journal. May 24, 2021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7). 
  24. ^ Nature-based or lab leak? Unraveling the debate over the origins of COVID-19. ABC News.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8). 
  25. ^ Did the coronavirus leak from a lab? These scientists say we shouldn't rule it out..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7). 
  26. ^ Christian Drosten im Interview – «Warum hat er mich nicht einfach mal angerufen?».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1). 
  27. ^ [今日环球] 医学期刊《柳叶刀》总编接受本台专访 |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中文(中国大陆)) 
  28. ^ Jury still out on lab-leak Covid-19 origins, researchers say in Lancet letter. 18 September 2021. 
  29. ^ Lancet report claiming Covid could have come from US lab prompts anger. The Independent. 4 October 2022 [9 Nov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9) (英语). 
  30. ^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讲座.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2017-03-07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31. ^ 韩嘉. 李克强: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发25年 非洲朋友首次获奖. 中非合作論壇.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