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品山
(重定向自包山)
名稱
按照供品類型又有不同名稱,以易開罐飲料或罐頭堆疊成的稱為罐頭塔,以幽包堆疊成的稱為包山,以糕餅堆疊而成的稱為又稱糕仔桶或糕仔盒,還有水果山、甜飯山、白飯山、空心菜山、魷魚山等,常用於喪葬與一些特殊宗教儀式如中元法會等,現在也時常拿來供奉神佛。
由來
把供品堆疊成山是閩粵沿海流行的習俗,祭祀者在竹架上放上鹽、米、魷魚乾、糕餅類的食物,奠祭喪禮中的死者或中元節、盂蘭盆節普渡儀式中的亡魂,也可以讓祭祀者食用。台灣稱為糕仔盒[1],香港按照供品類型稱為××山。
各地情況
臺灣
臺灣日治時期出現罐頭塔。[1] 是因臺灣生產鳳梨罐頭致富的「鳳梨大王」葉金塗逝世,其喪禮在臺北市重慶北路上用了許多鳳梨罐頭堆成塔狀以弔祭,從此流行於臺灣[2]。
香港
在香港,由潮汕人主辦的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海陸豐民系舉辦的祭祀儀式如中元法會、太平清醮等,經常見到祭品山的蹤影。潮汕民系的祭品山較為小型,可放於供桌上。海陸豐民系則會架設高大的祭品山,以長洲太平清醮的三座巨型包山最為知名。
潮汕地區
潮汕地區農曆七月盂蘭盆會中會架設孤棚,作為供品的水果、甜飯、白饭、包子、空心菜等都會堆疊成山。一些紙紮供品也會堆疊成山。
新加坡、馬來西亞
供品山與搶孤
在中元法會、醮會等儀式結束後,供品山上的供品是搶孤的對象。
參考資料
- ^ 1.0 1.1 《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每日一冷.尖端出版. ISBN 9789571065519
- ^ 《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蕭秀琴.蔚藍文化 ISBN 9789869656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