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国時代
三皇五帝
銅石並用時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纪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紀
戰國 前5世紀—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漢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後梁
907年—923年
十國
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後唐
923年—937年
後晉
936年—947年
後漢
947年—951年
後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國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北遼,即耶律淳政權[註 1],是1122年遼朝滅亡前夕耶律淳在遼南京道析津府耶律大石等人擁立並建立的政權,後來金朝攻佔燕京,北遼滅亡,國祚不足一年。亦有将之後的耶律雅里政權也归入耶律淳北辽政权的说法,二者合并记二年时间(1122年-1123年)。[4]

名稱

遼史》及《遼史紀事本末》均稱耶律淳政權為「北遼」。[1][2]近代學者如李錫厚《遼金西夏史》、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等沿用史書稱呼。[5][6][7]

不過,個別當代學者對「北遼」之名提出質疑。葛華廷和高雅輝在《耶律淳政權「世號為北遼」之說質疑》論証,「北遼」為宋人對遼朝的稱呼,非專指耶律淳政權,與遼人稱呼宋朝為「南宋」相應。以「北遼」稱遼南京的耶律淳政權是元代修史人的錯誤理解、名不符實,以方位詞稱呼應以「南遼」為是,而稱的上「北遼」者,應以耶律雅里政權為妥。[3]苗潤博在《<遼史>探源》中提出,該政權立於遼朝南京,且位於遼朝天祚帝、耶律雅里、耶律大石等政權之南方,絕無稱「北遼」之理,《遼史》的說法明顯有誤。認為元人在修史時大量徵引史願《北遼遺事》,元人對於書名「北遼」之實際所指早已不甚了了,且因該書大量內容記載耶律淳政權之事,於是產生了「世號為北遼」的誤解。[8]儘管苗潤博質疑「北遼」之名,但亦未使用或肯定「南遼」之名。邱永嘉《遼末耶律淳政權建立原因探析》從葛說不用「北遼」稱呼耶律淳政權。[9]

歷史

耶律淳稱帝

辽朝保大二年(1122年)正月,中京被金兵攻陷,天祚帝流亡夹山(今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西南大青山),燕京地區與天祚帝失掉了聯絡,人心震動。李處溫、李處能兄弟外借怨軍,內結都統蕭幹,密謀擁立南京留守耶律淳為皇帝。召集左企弓、曹勇義等番漢百官及諸軍、父老等數萬人耶律淳的府第要求此事。耶律淳再三辭讓也不行,只好答應。三月,百官上尊號為天錫皇帝,改保大二年為建福元年,降封遼天祚帝為湘陰王。遼朝於是一分為二。雙方都使用「大遼」國號,自稱是遼的法統所在,史家為了區分這兩個遼政權,仍稱天祚帝政權為遼,稱天錫帝政權為北遼。[10]

德妃稱制

建福元年(1122年)六月二十四日,耶律淳病死,德妃蕭普賢女以皇太后身份攝政,改元德興。期间击退宋朝进攻(宣和伐辽)。

金克燕京

德興元年(1122年)十二月五日,金朝兵抵居庸關,蕭德妃和耶律大石在夜間離開燕京,後投奔天祚帝,[11]金朝攻佔燕京,北遼滅亡,國祚不足一年。後來,萧德妃在1123年二月二日因為謀反而被殺,但耶律大石卻得到赦免。

疆域

耶律淳的北遼政權建立後,繼承了遼朝南部的領土,疆域侷限在今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北部一帶。《遼史》記載「以燕、雲、平、上京、中京、遼西六路,淳主之;沙漠以北,南北路兩都招討府、諸蕃部族等,仍隸天祚。」[12]實際上其中很多地方已經落入金朝之中,並非實際情況。

歷代君主列表

北遼君主年号  编辑
廟號 諡號 漢名 契丹名 在世時間 年號 在位時間
宣宗 孝章皇帝 涅果 1062年-1122年 建福 1122年
(以皇太后身份称制) 普賢女(德妃) ?-1123年 德兴 1122年


註釋

  1. ^ 《遼史》及《遼史紀事本末》皆稱呼耶律淳政權為「北遼」。[1][2]葛華廷和高雅輝在《耶律淳政權「世號為北遼」之說質疑》認為以方位詞稱呼應以「南遼」為是,而稱的上「北遼」者為耶律雅里政權。[3]

參考文献

  1. ^ 1.0 1.1 脫脫.   遼史本紀第三十耶律淳. 维基文库. 「耶律淳者,世號為北遼。」
  2. ^ 2.0 2.1 李有棠.   遼史紀事本末北遼魏王之變. 维基文库. 「據有燕、營、平及上京、遼西六路,是為北遼。」
  3. ^ 3.0 3.1 葛華廷、高雅輝《耶律淳政權「世號為北遼」之說質疑》,《遼金歷史與考古》第四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第117-118頁。
  4. ^ Г. Г. Пиков. «Западные кидани». Новосибирск: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овосибир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89 [2023-11-18]. ISBN 5-7615-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8) (俄语). 
  5. ^ 脫脫.   遼史本紀第三十耶律淳. 维基文库. 「耶律淳者,世號為北遼。」
  6. ^ 李錫厚、白濱《遼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126頁。
  7. ^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4年12月,第177頁。
  8. ^ 苗潤博,《<遼史>探源》第三章〈天祚皇帝紀〉,中華書局,2020年6月,第76-78頁,ISBN 9787101144215
  9. ^ 邱永嘉《遼末耶律淳政權建立原因探析》,《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四期,遼寧教育出版社,第21-25頁。
  10. ^ 劉鳳翥、李錫厚、白濱,《遼史金史西夏史》,中華書局(香港),第78頁。
  11. ^ 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卷十二. 维基文库. 「〔宣和四年十二月〕五日庚寅,金人到居庸關,蕭后與蕭幹、大石林牙夜出燕城。《亡遼錄》曰:蕭后纔聞居庸失險,夜率契丹并老幼車帳駐城下,聲言紮野寨迎敵,其實避竄,宰相左企弓以下拜辭於門外,蕭后諭曰:『國難至此,我親統大軍盡死一戰,為社稷計,勝則再與卿等見,萬一失利,則我誓死於陣前,卿等多方保全合境漢民,無使濫被殘害。』遂泣下數行,行至松亭關議所往。耶律大石林牙者,契丹也,欲歸天祚四軍,大王蕭幹欲就奚王府立國,於是契丹、奚軍列陣相拒而分矣。奚,渤海諸軍從蕭幹留奚王府。大石挾蕭后歸陰山見天祚,取蕭后殺之。」
  12. ^ 脫脫.   遼史本紀第三十耶律淳. 维基文库. 「保大二年,……淳……遂即位。百官上號天錫皇帝,改保大二年為建福元年,大赦。放進士李寶信等一十九人,遙降天祚為湘陰王。以燕、雲、平、上京、中京、遼西六路,淳主之;沙漠以北、南北路兩都招討府、諸蕃部族等,仍隸天祚。自此遼國分矣。」

外部連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