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宏辭科

(重定向自博學宏詞

博學宏辭科(或作宏詞鴻詞弘辭等),又稱博學鴻儒科。為中國越南古代科舉制科的一種,其榜首稱為敕頭。

沿革

中國歷史上,博學鴻儒科最早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称“博学宏词”,且作“博学弘辭”。時屬吏部科目,寒門進士通常要通過博學宏辭科,才能就仕,門閥士族參與的明經科,通常不用,也通不過此科目。宋朝亦設此科。北宋後期到南宋,詞科名稱嘗三變,考試內容與選材標準亦隨之更改。哲宗紹聖二年設名為“宏詞科”,著眼於“詞藻宏麗、文章秀異”。徽宗大觀四年改立“詞學兼茂科”。高宗紹興三年又改為“博學宏詞科”。

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之亂平,國勢基本穩定。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帝稱:“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1]令各地舉薦並送至燕京。因天氣寒冷,考试时间改为隔年三月。不少士人為求被薦舉,四處請託。[2]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日,全國獲荐举者共143人,齐集太和殿,後赴体仁阁应试,試題是《璇璣玉衡賦》、《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康熙帝在保和殿御试,宣布录取博学鸿儒彭孙遹等50人,其中一等20名、二等30名,合約占應試人數的三分之一,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汪琬尤侗湯斌施閏章毛奇龄等名家大儒均在此列。其中朱彝尊嚴繩孫潘耒李因篤四人以布衣身分入选,时称“四大布衣”。

有不少明朝遺老寧願冒著被處死的危險,力辭不就[3]無論如何,康熙帝重视和优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获得士大夫的好评。黄宗羲稱:“庶几同学之士,共起讲堂,以赞右文之治。”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曾下詔舉行博學鴻詞科,下令各省督撫推薦,但反應不佳,僅河東督臣薦舉一人,直隸督臣薦舉二人而已。二年後,雍正駕崩,遂無下文。

乾隆元年(1735年),各省推薦一百七十六人,取十五人,杭世駿在此列;次年(1736年),又取四人。乾隆中期,為了避諱乾隆帝名“弘曆”之“弘”,書中傳鈔“弘辭”、“宏词”等字樣,一律改為“鴻”,以避免文字獄道光三十年(1850年),候補京堂張錫庚請復開博學鴻詞科,以備人才。禮部以為非當務之急而議止。

越南博學宏材科

阮朝嗣德四年(1851年),嗣德帝下令開制科,中舉者稱博學宏材吉士

康熙己未科博學鴻詞

甲次 姓名 字號 生年 卒年 籍貫 授職/官至 備註 图片
一等第1名 彭孫遹 字駿孫,號羨門 1631年 1700年 浙江海鹽縣 授翰林院檢討  
一等第2名 倪 燦 字闇公,號雁園 1626年 1687年 江南上元縣 授翰林院檢討
一等第3名 張 烈 字武承,號孜堂 1622年 1685年 直隸大興縣 授翰林院編修
一等第4名 汪 霦 字朝采 浙江平湖縣
一等第5名 喬 萊 字石林 1642年 1694年 江南寶應縣  
一等第6名 王頊齡 字顓士,號瑁湖 1642年 1725年 江南華亭縣
一等第7名 李因篤 字子德,號天生 1631年 不詳 陝西富平縣 授翰林院檢討
一等第8名 秦松齡 字留仙,號對巖 1637年 1714年 江南無錫縣  
一等第9名 周清原 江南武進縣
一等第10名 陳維崧 字其年,號迦陵 1625年 1682年 江南宜興縣  
一等第11名 徐嘉炎 字勝力,號華隱 1631年 1703年 浙江秀水縣 授翰林院檢討
一等第12名 陸 葇 字次友 1630年 1699年 浙江平湖縣
一等第13名 馮 勗 字方寅,號勉曾 江南長洲縣 授翰林院檢討
一等第14名 錢中諧 字宮聲 江南吳縣 授翰林院編修
一等第15名 汪 楫 字舟次,號悔齋 1636年 1689年 江南休寧縣 授翰林院檢討
一等第16名 袁 佑 字杜少,號霽軒 直隸東明縣 授翰林院編修
一等第17名 朱彝尊 字錫鬯,號竹垞 1629年 1709年 浙江嘉興縣 授翰林院檢討  
一等第18名 湯 斌 字孔伯,號荊峴 1627年 1687年 河南睢州 授翰林院侍講 諡文正  
一等第19名 汪 琬 字苕文,號鈍翁 1624年 1691年 江南長洲縣 授翰林院編修  
一等第20名 丘象隨 字季貞,號西軒 不詳 不詳 浙江山陰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1名 李來泰 字仲章,號石臺 1631年 1684年 江西臨川縣 授翰林院侍講
二等第2名 潘 耒 字次耕,又字稼堂 1646年 1708年 江南吳江縣  
二等第3名 沈 珩 字昭子,號耿岩 1619年 1695年 浙江海鹽縣 授翰林院編修
二等第4名 施閏章 字尚白,號愚山 1618年 1683年 江南宣城縣 授翰林院侍講  
二等第5名 米漢雯 字紫來,號秀岩 直隸宛平縣 授翰林院編修
二等第6名 黃與堅 字庭表,號忍庵 1620年 1701年 江南太倉縣 授翰林院編修  
二等第7名 李 鎧 字公凱,號惺庵 授翰林院編修
二等第8名 徐 釚 1636年 1708年 江南吳江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9名 沈 筠 浙江仁和縣 授翰林院編修
二等第10名 周慶曾 字燕孫,號屺瞻 江南常熟縣 授翰林院編修
二等第11名 尤 侗 字同人,號悔庵 1618年 1704年 江南長洲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12名 范必英 字秋濤,號伏庵 1631年 1692年 江南長洲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13名 崔如岳 字宗五,號雪峰 不詳 不詳 直隸獲鹿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14名 張鴻烈
二等第15名 方象瑛 字渭仁 1632年 不詳 浙江遂安縣 授翰林院編修
二等第16名 李澄中 字渭清,號愚村 1629年 1700年 山東諸城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17名 吳元龍 字臥山,號長江 江南婁縣 授翰林院侍講
二等第18名 龐 塏 字霽公,號雪崖 1657年 1725年 直隸任丘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19名 毛奇齡 字大可,號西河 1623年 1713年 浙江蕭山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20名 錢金甫 字越江 1638年 1692年 授翰林院編修
一等第21名 吳任臣 字志伊,號託園 1628年 1689年 浙江仁和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22名 陳鴻績 字子遜 不詳 1679年 浙江鄞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23名 曹宜溥 字子仁,號鳳岡 江西東鄉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24名 毛升芳 字允大,號乳雪 浙江遂安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25名 曹 禾 字頌嘉,號峨嵋 1637年 1699年 江南江陰縣 授翰林院編修  
二等第26名 黎 騫 江西清江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27名 高 詠 字阮懷 江南宣城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28名 龍 燮 字理侯,號石樓 1640年 1697年 江南望江縣 授翰林院檢討
二等第29名 邵遠平 字戒三,號呂璜 不詳 不詳 浙江仁和縣
二等第30名 嚴繩孫 字蓀友,號秋水 1623年 1706年 江南無錫縣 授翰林院檢討

乾隆丙辰科博學鴻詞

甲次 姓名 字號 生年 卒年 籍貫 授職/官至 備註 图片
一等第1名 劉 綸 字如叔,號繩菴 1711年 1773年 江蘇武進縣
一等第2名 潘安禮 字立夫,号东山 1690年 江西南城县 授翰林院编修 有《东山草堂集》
一等第3名 諸 錦
一等第4名 于 振
一等第5名 杭世駿  
二等第1名 楊度汪 授翰林院庶吉士
二等第2名 陳兆崙 字星齋,號句山, 1700年 1771年 浙江錢塘縣 授翰林院檢討  

注釋

  1. ^ 《清圣祖实录》卷七一
  2. ^ 王士禛王弘撰的信中提及:“頃徵聘之舉,四方名流,雲會輦下,蒲車玄薰之盛,古所未有。然自有心者觀之,士風之卑,惟今日為甚。如孫樵所云:‘走健僕,曩大軸,肥馬四馳,門門求知者,蓋什而七、八。’其自重以重吾道、重朝廷者,厪有之矣。”(何本方點校,《山志‧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卷5,〈外大吏〉,頁280-281)
  3. ^ 王士禛撰,《池北偶談》卷4〈談故四‧徵聘不至〉:“康熙己未博學宏詞之徵,內外薦剡百八十餘人,不至者四人:浙江應撝謙嗣寅、江西魏禧冰叔、山西范鄗鼎彪西、陝西李顒中孚。”

參考書目

  • 秦瀛:《己未詞科錄》
  • 孟森:《己未詞科錄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