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國

(重定向自哈密力

哈密國(维吾尔语发音:Hamul、Qomul;蒙古语发音:Khamil,明朝沿用蒙语谐音Kumul亦称为哈密力),為1380年蒙古贵族創立的小國,在今中國新疆哈密地區境内興建。1406年,明成祖朱棣在此建哈密卫正德年间为吐鲁番汗國所灭。

哈密衛
哈密國
c. 1389—1513
哈密國的位置
哈密國的位置
首都哈密
常用语言蒙古語回鶻語
政府君主制
忠順王 
历史时期後古代史
• 兀納失里脫離北元
c. 1389
• 哈密國開始向明朝納貢
1404
• 也先太師征服哈密國
1430s
• 親蒙古派發動政變
1463
• 哈密被吐魯番汗國吞併
1513
前身
继承
察合台汗國
北元
東察合台汗國
今属于 中國

历史

哈密古称「昆莫」,塞人之地。

公元前2世纪初,稱伊吾盧,屬匈奴,為呼衍王王庭。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征匈奴取得伊吾盧,置宜禾都尉屯田章帝時罷屯田,又歸匈奴。三國鮮卑西部。敦煌郡,置伊吾都尉。後前涼取之,仍置伊吾都尉。北魏伊吾郡。後為西突厥佔據。大業六年(610年),煬帝薛世雄攻取,建築新城,置伊吾郡,並號稱是新伊吾。隋末復為西突厥乘亂奪據。貞觀四年(630年),內附,置西伊州貞觀六年(632年),置都督府,並改名伊州,下設伊吾、納職和柔遠三縣,其中今日的哈密當時即屬柔遠縣管轄。天寶初年,改為伊吾郡,不久又恢復原樣。廣德以後,失陷於吐蕃五代小月氏佔據,稱為胡盧磧。北宋雍熙以後,屬回鶻耶律大石西遷後歸西遼畏吾兒,後在西域設别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哈密屬之,並封察合台的後裔兀納失里為肅王,哈密成為他的封地。當時稱伊州為哈密力,從此哈密之名便沿用至今。

洪武十三年(1380年),兀納失里開始向明朝納貢,封哈密國王。永樂二年(1404年)六月,兀納失里弟安克帖木兒遣使朝貢,封忠順王。永樂三年(1405年)春,安克帖木兒被鬼力赤毒死,兄子脫脫幼时被俘入中国,遣使送还,命袭王爵,管辖西域回回畏兀儿哈剌灰瓦剌後裔)。

永樂四年(1406年)三月,置哈密衛,以馬哈麻火者等為指揮、千戶和百户等官,又以漢人周安為忠順王長史,劉行為紀善,輔導忠順王,哈密國成為設有明朝羈縻衛所的王國。永樂八年(1410年),脱脱死,弟免力帖木兒於次年十月襲位,封忠义王,赐印诰玉带,命世守哈密。

 
明朝关西八卫

永樂十二年(1414年),行在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归国后著《西域番国志》,其中《哈密》章云:「哈密城居平川中,周围三四里,惟东北二門。人民数百,住矮土房。城东有溪流,水西南流。果林二三处,种楸杏而已……蒙古、回回杂处于此,衣服礼俗各有不同」。

洪熙元年(1425年),免力帖木兒死,脱脱子卜答失里於宣德元年(1426年)襲位,封忠順王。宣德三年(1428年),因為卜答失里年幼,不能勝任,於是封免力帖木兒子脫歡帖木兒為忠義王,二王並貢。

之後歷數任國王,正德八年(1513年),哈密被吐魯番汗國吞併;正德十年(1515年),吐鲁番正式吞并哈密,明朝派使臣交涉无果,朝廷议而不决最终放弃了哈密卫,后吐鲁番以哈密为跳板不断侵扰嘉峪关内的明朝本土。

歷代哈密衛都督

  • 兀納失里:察合台后裔,1380年—1393年在位
  • 安克帖木兒:兀纳失里弟,1393年—1405年3月在位,1404年6月被封为忠顺王
  • 脱脱:安克帖木儿兄子,1405年3月—1411年3月在位(忠顺王)
  • 免力帖木兒:脱脱弟,1411年3月—1425年12月在位(忠顺王),14年;1411年10月被封为忠义王,1411年10月—1427年9月在位
  • 卜答失里:脱脱子,1425年12月—1439年12月在位(忠顺王)
  • 脱欢帖木儿:免力帖木儿之子,1427年9月—1437年11月在位(忠义王)
  • 脱脱塔木儿:脱欢帖木儿之子,1437年11月—1439年在位(忠义王)
  • 哈力锁鲁檀:卜答失里子,1439年12月—1457年8月在位(忠顺王)
  • 卜列革:哈力锁鲁檀弟,1457年9月—1460年3月在位(忠顺王)
  • 努溫答失里:卜答失里妻,1460年3月—1472年11月在位(王母)
  • 把塔木儿:脱欢帖木儿外甥,1466年—1472年11月在位(忠顺王)
  • 罕慎:把塔木儿之子,1472年11月—1488年在位(忠顺王)
  • 奄克孛剌:罕慎弟,1488年—1497年12月在位(忠顺王)
  • 陕巴:脱脱近親從孫,1492年2月—1493年4月、1497年12月—1505年10月在位(忠顺王)
  • 拜牙即:陕巴子,1505年10月—1513年8月在位(忠顺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哈密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哈梅里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明史卷三百三十》,出自《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