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体

(重定向自哥德体

哥德體哥德体(英語:Blackletter,德語:Gebrochene Schrift)是约1150年起至17世纪在西欧广泛使用的字体[1],特點是非常誇張華麗。在德国,哥特体沿用至二战结束。德文尖角體为哥特体的典型字体,在西方有时指代全部哥特体;有时也称为「老英文字体(Old English)」。

哥特体拉丁字母
类型
使用时期
12–17世纪
书写方向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西欧和北欧语言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子体系德文尖角體(有时可与哥特体互换使用);聚特林書寫體(包含德语草书库伦特体
ISO 15924
ISO 15924Latf (217), ​Latin (Fraktur variant)
Unicode
范围1D5041D537,另有特例见下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起源

 
14世纪的《聖詠經》(Vulgate英语Latin Psalters Ps 93:16–21)中的哥特体“sine pedibus”文字。路特雷尔诗篇英语Luttrell Psalter大英图书馆

卡洛林小草书体是哥特体的直接祖先。12世纪的欧洲识字率逐渐升高,人们对不同领域书籍的需求量增大。与此同时,新的大学纷纷成立。与以往书法通过经书等宗教作品发展不同的是,每个大学还会在商业法律语法历史等领域制作书籍。

 
各种德语哥特体字体
 
不同哥特体中部分字母的差异

这些书需要快速印刷以满足需求。卡洛林书体Carolingian)虽效果清晰可辨,但因不适合密集劳动,效率低下。在那个书写材料昂贵的时代,卡洛林体庞大的体积也会消耗大量的手稿空间。早在11世纪,卡洛林体的变种就已经出现。到12世纪中叶,一种既明显可辨又能快速书写的字体在法国东北部和低地国家孕育而生,这就是哥特体。

Unicode

数学用的哥特体(Fraktur)字母在Unicode数学字母数字符号区段,分为U+1D504-1D537和U+1D56C-1D59F(粗体)两个区间。字母长s则收录于字母式符号区段(在 U+017F)。

这些字母通常仅用于数学,用来与其他字体的字母形成比对。一般用途的文字选择哥特类字体即可。

𝔄 𝔅 ℭ 𝔇 𝔈 𝔉 𝔊 ℌ ℑ 𝔍 𝔎 𝔏 𝔐 𝔑 𝔒 𝔓 𝔔 ℜ 𝔖 𝔗 𝔘 𝔙 𝔚 𝔛 𝔜 ℨ
𝔞 𝔟 𝔠 𝔡 𝔢 𝔣 𝔤 𝔥 𝔦 𝔧 𝔨 𝔩 𝔪 𝔫 𝔬 𝔭 𝔮 𝔯 𝔰 𝔱 𝔲 𝔳 𝔴 𝔵 𝔶 𝔷
𝕬 𝕭 𝕮 𝕯 𝕰 𝕱 𝕲 𝕳 𝕴 𝕵 𝕶 𝕷 𝕸 𝕹 𝕺 𝕻 𝕼 𝕽 𝕾 𝕿 𝖀 𝖁 𝖂 𝖃 𝖄 𝖅
𝖆 𝖇 𝖈 𝖉 𝖊 𝖋 𝖌 𝖍 𝖎 𝖏 𝖐 𝖑 𝖒 𝖓 𝖔 𝖕 𝖖 𝖗 𝖘 𝖙 𝖚 𝖛 𝖜 𝖝 𝖞 𝖟

注:并非所有浏览器可以正常显示以上字母

参见

参考资料

  1. ^ Dowding, Geoffre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rinting types; an illustrated summary of main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design from 1440 up to the present day: an aid to type face identification.. Clerkenwell [London]: Wace. 1962: 5. 

延伸阅读

  • Bernhard Bischoff. Latin Palaeography: Antiquity and the Middle Ages.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89. (英文)
  • Bain, Peter; Shaw, Paul (编). Blackletter: type and national identity. 柯柏聯盟學院. 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 1998. ISBN 978-1-56898-125-3. (英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