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宏熹

二二八事件基隆要塞司令
(重定向自基隆屠夫

史宏熹(1905年—?),中華民國國軍將領,曾任基隆要塞司令二二八事件時奉命宣布基隆實行戒嚴,並派出部隊增援臺北,參與鎮壓與綏靖清鄉時,株連無辜,死傷慘重[1]

生平

早期生涯

史宏熹畢業於黃埔軍校砲科第二期,後留學日本炮兵学校。返國後歷任炮兵团排長連長營長團長; 1937年10月,率炮兵第一旅第五团赴山西,参與忻口战役,升上校旅長,不久升任国民革命军 第三十九军暂编第五十一师少将師長。1945年4月,率領部隊参與湘西会战

來臺任職

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同盟國指派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國民政府基隆高雄馬公三處形勢險要,設置軍事要塞,於1945年12月由軍政部派史宏熹為基隆要塞調查組主任。1946年7月,史宏熹就任基隆要塞司令部司令。

醫療糾紛傳言與反證

228事件辭典稱,史宏熹任職期間,其妻於生產時因注射盤尼西林體質不合,過世於日籍醫師「迎詣」所經營之迎婦產科;迎詣醫師因此以過失殺人罪嫌遭羈押,並為臺北市參議員兼臺北市人權保障委員會總幹事徐春卿等人保釋[2],迎婦產科因此求助於臺灣省醫師公會,公會於是委託李瑞漢李瑞峰兄弟兩位律師為其辯護;有說法稱該案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推事吳鴻麒承審[3]:104,並委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杜聰明鑑定;法院認定病患之死因為當時人力不可抗拒,迎醫師獲判無罪,並毋須負起民事賠償責任。

但根據當時報紙報導,迎諧婦產科事件的原告,並非史宏熹,而是陸軍一五九師中校副團長劉勉[4]:202。1946年《民報》對迎婦產科事件報導為「手術陳愛羣(陸軍一五九師中校副團長劉勉氏之妻)至死案」[5]、「在台北地方法院由鄭推事邁審判」[6]、「其夫劉勉(陸軍一五九師中校副團長)向台北地方法院檢查處控訴,為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請求賠五十五萬七千三百十六元」、「鄭推事隆重宣判無罪」[7];監察院於2001年、2002年赴臺灣高等法院調閱有關吳鴻麒1946年至1947年間的辦案資料,查無「迎婦產科」或「員林事件」之案卷[3]:113

二二八事件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史宏熹兼任基隆市戒严司令、绥靖司令,奉命宣布基隆实行戒严,並派出部隊增援臺北,参与镇压与绥靖清鄉[8]。三月八日,二十一師在師長劉雨卿指揮下登陸基隆,十日,全台戒嚴。警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基隆要塞司令史宏熹、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憲兵團長張慕陶等人,在鎮壓清鄉時,株連無辜,數月之間,死傷、失蹤者數以萬計,其中以基隆、台北嘉義、高雄最為慘重,後經臺灣旅各團體代表,向國防部長白崇禧上將請願[1][9]

家族

  • 史國華: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稱其為史宏熹侄子,王潔波稱其為史宏熹之弟,1947年3月時任澳底砲臺臺長,為報復3月1日官兵在火車上發生糾紛而死之事,於3月11日率兵包圍八堵車站,擊斃多人並帶走多人。另一名非值班站務人員亦在附近被押,雙手被鐵線反綁浮屍基隆港,此為八堵車站事件[10][11][12]

參考文獻

  1. ^ 1.0 1.1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臺北市二二八紀念碑文. 台北市: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1997-02-28 [2024-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通过維基文庫. 
  2. ^ 228事件辭典,第174頁,張炎憲,國史館,2008
  3. ^ 3.0 3.1 〈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死因案〉,監察院調查报告,092國調0024,2003年3月31日
  4. ^ 陳翠蓮. 續修臺北市志. 卷九, 人物志. 政治與經濟篇. 臺北市: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14年11月. ISBN 978-986-04-2896-4. 
  5. ^ 〈迎博士手術至死案 鑑定書到十九日宣判〉,《民報》,1946年9月17日
  6. ^ 〈聳動一時之迎諧博士手術致死案,請斯道權威出庭鑑定〉,《民報》,1946年8月7日
  7. ^ 〈迎諧手術致死案 昨法庭宣判無罪〉,《民報》,1946年9月20日
  8. ^ 人物簡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二二八事件臺灣本地新聞史料,政大數位典藏,政大特藏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9. ^ 臺灣旅京滬各團體請願代表張邦傑; 張錫鈞; 楊肇嘉; 張維賢; 李子奇; 王麗明; 李天成. 為呈請嚴辦屠殺臺胞禍首陳儀柯遠芬史宏熹彭孟緝並解散殘害民眾之別働隊特務大隊以收民心而保人權 案典藏號:A202000000A/0036/2212002.60/1 件典藏號:A202000000A/0036/2212002.60/1/0001/011. 上海: 中華民國總統府國史館. 1947--04-18 [2024-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通过二二八事變檔案資料庫. 
  10. ^ 基隆地區屠殺現場.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台北. [2023-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11. ^ 林蕙玟; 傅朝卿. 紀念場域、歷史的重新書寫與再現: 228 事件紀念物設置於台灣都市空間所呈現的歷史新意義. 《建築學報》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008-12, (66): 第119–144頁. 
  12. ^ 楊碧川. 基隆的228故事:他們被鐵線穿掌、丟下基隆港. 台北. 報導者. 2017-02-22: 第31、32頁 [2023-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