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區公園列表

大同區公園列表收錄臺灣臺北市大同區公園,包含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所規管之公園(又可分為生態公園和防災公園,但是大同區未有生態公園)、綠地及廣場。列表內容主要根據臺北市政府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公園走透透」網站[1]、2017年《續修臺北市志》[2]編輯而成,文字較多部分則轉移至小寫英文註釋中。

根據都市議題研究者邱秉瑜於民國106年(2017年)的研究,臺北市每人平均綠地面積為4.85平方公尺,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人9平方公尺。各次分區間亦有綠地分布不均的問題,在人均綠地最低的五個次分區中,有兩個(建成、延平)位於大同區內。[a][3]

公園

以下為大同區公園列表:
(依筆畫順序排列)

大同區公園列表
公園中文名稱 公園英文名稱 地點(里別/道路 面積 建造時間 設施及類型
大同公園 Datong Park 國慶里延平北路三段99巷 2,141 平方公尺 1981 年 體健設施: 雙人肩關節康復器、單槓、三人扭腰器、腰背按摩器

遊樂設施: 組合遊具 服務設施: 涼亭

大稻埕公園 DaDaoCheng Park 大有里歸綏街241號隔壁 3,827 平方公尺 1999 年 [b]
大龍公園 Dalong Park 至聖里大龍街244號旁 2,313 平方公尺 1980 年 單槓、涼亭
玉泉公園(大同區防災公園) Yuquan Park 玉泉里西寧北路28號 19,265 平方公尺 1994 年 [c]
至聖公園 Zhisheng Park 至聖里承德路三段210號 609 平方公尺 1985 年 體健設施: 三人扭腰器、腹肌板

遊樂設施: 組合遊具 服務設施: 涼亭

忠和公園 Zhonghe Park 大有里歸綏街250巷 849 平方公尺 1989 年 體健設施: 高低槓 、仰臥起坐椅 、三人扭腰器 、太空漫步機

遊樂設施: 組合遊具

哈密公園 Hami Park 重慶里哈密街59巷 935 平方公尺 1985 年 體健設施: 雙人肩關節康復器、三人扭腰器
建成公園 JianCheng Park 光能里承德路二段35號旁 10,640 平方公尺 1980 年 [d]
迪化公園 Dihua Park 鄰江里迪化街二段243巷 1,676 平方公尺 1982 年 體健設施: 雙人浪板、腹肌板、腿部腰背按摩器、單槓

遊樂設施: 組合遊具 服務設施: 涼亭

國順公園 Guoshun Park 國順里昌吉街131巷西側 1,600 平方公尺 2018 年 體健設施:單槓

遊樂設施:石製溜滑梯 服務設施:表演舞台、活動廣場、米食文化彩繪牆

景化公園 Jinghua Park 隆和里伊寧街9巷 1,940 平方公尺 1971 年 遊樂設施:組合遊具

服務設施:涼亭

朝陽茶葉公園 Zhaoyang Park 朝陽里重慶北路2段70巷旁 4,903 平方公尺 1984 年 體健設施: 雙人伸腰背器、單槓

遊樂設施: 拉鍊響板,搖擺沙鈴,獅吼鼻頭,獅背攀爬網,獅眼滾珠迷宮 服務設施: 頂棚廣場、茶葉教學主題地磚

塔城公園 Tacheng Park 玉泉里塔城街7號旁 3,078 平方公尺 1988 年 體健設施: 單槓

遊樂設施: 組合遊具 服務設施: 涼亭

德鄰公園 Delin Park 民權里民權西路184巷、160巷18弄交會處 1,627 平方公尺 1984 年 體健設施: 單槓、雙人扭腰器、大轉輪

遊樂設施: 組合遊具

蔣渭水紀念公園 Jiang Wei-shui Memorial Park 雙連里錦西街51號對面 5,060 平方公尺 1976 年 體健設施: 曲膝運動、腿後肌伸展、仰臥舉腿、直臂曲腿、上下階運動、支撐前進、伏地挺身、俯前坐

遊樂設施: 組合遊具 服務設施: 涼亭2座 其他:蔣渭水紀念碑和蔣渭水紀念樓牌

樹德公園 Shude Park 斯文里大龍街、大同區行政大樓旁 4,549 平方公尺 1973 年 體健設施: 單槓

遊樂設施: 攀爬架,攀爬網 服務設施: 涼亭

歸綏戲曲公園 Guisui Park 延平里重慶北路2段與歸綏街口 2,849 平方公尺 1978 年 體健設施: 雙人扭腰器、划船健身器、蹬力訓練器

遊樂設施: 組合遊具 服務設施: 小舞臺

蘭州公園 Lanzhou Park 蓬萊里蘭州街89巷 2,200 平方公尺 1971 年 體健設施: 單槓

遊樂設施: 組合遊具 服務設施: 涼亭

綠地

以下為大同區綠地列表:
(依綠地編排順序和中文排列)

大同區綠地列表
綠地中文名稱 綠地英文名稱 地點(里別/道路) 面積 開拓時間 特點及類型
大同249號綠地 老師里迪化街364巷西北側 1,486 平方公尺 1990 年 服務設施: 涼亭.座椅

體健設施: 單槓

大同250號綠地 老師里迪化街364巷東南側 1,462 平方公尺 1990 年 遊樂設施: 溜滑梯

服務設施: 舞台.涼亭.座椅

大同251號綠地 老師里環河北路敦煌路口三角綠地 11,737 平方公尺 1980 年 體健設施: 單槓.漫步機.伸腰身背器.雙人座拉機.

遊樂設施: 搖搖樂 服務設施: 涼亭.座椅

敦煌一號綠地 Dunhuang Greens No.1 重慶里重慶北路3段交流道旁 933 平方公尺 1987 年 萬姓爺地藏王包公廟
敦煌二號綠地 Dunhuang Greens No.2 老師里敦煌路125號慶昌橋旁 800 平方公尺 1987 年 體健設施: 單槓.漫步器

遊樂設施: 溜滑梯.搖搖樂 服務設施: 涼亭.座椅

廣場

大同區廣場列表
廣場中文名稱 廣場英文名稱 地點(里別/道路) 面積] 開創時間 設施及類型
大同16號廣場 DaTong Plaza No.16 永樂里環河北路與民生西路口 718 平方公尺 1995 年 公共藝術「大稻埕之春」石碑(台北西北區扶輪社)
大稻埕廣場 DaDauCheng Plaza 永樂里永昌街與迪化街口 131 平方公尺 2001 年 霞海城隍廟前
六藝廣場 LiuYi Plaza 保安里孔廟西北側及保安宮南側道路 4,957 平方公尺 2006 年 服務設施:舞台、直飲台、涼亭、座椅、石桌
太原廣場 建明里鄭州路與太原路口左右兩側廣場 2,129 平方公尺 2000 年 位於昔日臺鐵臺北車站後站舊址,展示一火車車廂,故又稱「懷舊廣場」
永樂廣場 YongLe Plaza 永樂里迪化街永樂市場旁 1,200 平方公尺 2000 年 服務設施: 直飲台.座椅
保安廣場 BaoAn Plaza 保安里庫倫街55巷旁 180 平方公尺 2010 年 為配合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新建
建成圓環(廣場) Jiancheng Circle 建功里南京西路與重慶北路口東南側 2,726 平方公尺 2001 年 有服務設施:直飲台外亦有古蹟「防空蓄水池」,廣場又稱「台北圓環」

圖片

註釋

  1. ^ 該研究定義之綠地範圍包含未被台北市都市計畫劃為公園或綠地,但綠化程度佳、對市民開放的地點,如河濱公園、大學校園、文創園區、體育場、政治紀念園區(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等,並排除距市區過遠之山區如陽明山等地。此外該研究也假設人口均勻分布於住宅區及商業區、市民會在步行1公里範圍內跨區使用其他次分區綠地。[3]另根據1988年《臺北市志》及《臺北市2015年區里界說》二書內容,建成次分區之範圍大約等同舊有之建成區但稍大,延平次分區則較舊有延平區稍小因東南區塊劃入建成次分區及中正區[4][5]
  2. ^ 此公園鄰近迪化街(臺北年貨大街)及李臨秋故居,故文化局於園內設置李臨秋生平簡介播放機組供民眾觀看,公園內有太空漫步機、大轉輪、單槓、涼亭和組合遊具。
  3. ^ 此公園位於「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內,公園內除陽光草坪、林蔭廊道、多層次植栽外,有座與喬木結合為一體的木平台生態教育樹屋供民眾學習;遊憩設施則包括市民活動廣場、兒童遊戲場(設施包含組合遊具、盪鞦韆、搖搖樂)、體健設施(設施包含引體向上、水平吊梯、垂直吊梯、仰臥舉腿、撐體向上)、溫水游泳池(設施包含泳池、SPA按摩池、烤箱、蒸氣室等設施,使用需付費),並利用人行道系統串連。此公園也是大同區防災公園,為緊急避難時之避難收容處所,有安置登記站、醫護站、播音站、物資管理站、器材倉庫、指揮中心、伙食區、帳棚區、沐浴區、曬衣場、公共廁所、垃圾場、公用電話、自來水取水站、維生儲水槽、臨時廁所設置處、聯合服務中心、動物收容處各一處,避難設施配置圖和防災地下水井各兩處,和消防栓八處。共可容納1993人。
  4. ^ 1937年時以「下奎府町兒童遊園地」名稱開園,戰後國民政府合併下奎府町建成町上奎府町建成區,並將公園改為今名。2012年3月興建地下停車場,併同地面層重新改造完成。該公園位於圓環夜市中山站南京西路商圈後火車站五金及服飾等批發市場旁,近年來結合里民及當地藝術家設置裝置藝術。園內有體健設施:單人漫步機、雙人浪板、雙人肩關節康復器、引體向上、平衡木;遊樂設施:組合遊具、鞦韆、搖搖樂和籃球場

參考資料

  1.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公園・情報. 公園走透透,臺北新花漾. 2018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5). 
  2. ^ 黃秀政 (编). 〈臺北市公園之美〉. 《續修臺北市志‧卷二土地志‧自然環境篇》 (臺北市: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14: 頁339–357 [2020-04-12]. ISBN 97898604276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中文(臺灣)). 
  3. ^ 3.0 3.1 邱秉瑜. 〈我的台北沒你的綠?看城市內綠地分布不均問題〉. 《聯合新聞網鳴人堂》. 2017-02-23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中文(臺灣)). 
  4. ^ 曾迺碩 (编). 〈各區區里封域、地名由來〉. 《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封域篇》 (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 2014: 頁80–193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中文(臺灣)). 
  5. ^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编). 《臺北市2015年區里界說》. 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 2015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