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
(重定向自夷狄)
四夷,原是先秦中原部落對九州境內四方部落(先秦夷人)所用的泛稱。這個稱謂最早見於西周晚期,是周室用来分別『王母弟甥舅』(華夏)諸國與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諸國的統稱。[1]後來周室沒落,諸侯國混戰,中原人群與九州境內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各部落人群融合形成漢族,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稱呼轉為代指九州以外更遠的地方上其他民族的代稱。[2]
漢族人群經由口傳與著作繼承了這種思想,認為本族的原居地漢地九州是位於世界的中央,將主要原居於漢地九州以外的其他民族統稱為夷、夷狄,並以方位來區分[3][4][5]。漢族皇帝是天子、其政權是天朝,而四方諸國最高稱謂為「國王」,國王統治之國可為貢國和屬國。
戰國時代開始統稱漠北草原匈奴等民族为胡,於是此後漠北草原各民族均泛称为北胡、胡族、胡人。及至唐朝,胡人又包含自西域来的各民族,并分为东胡、西胡。
至清代,满族以异族入主漢地,为维护自己的地位,自然要反對“夷”一類的稱呼,因此清廷对一些禁忌字眼考察之精细,堪称前无古人,如陈垣先生在《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中所列清人忌字多达十余种,即:“ 忌虏第一,忌戎第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忌犬戎第五,忌酋第六,忌伪忌贼第七,忌犯第八,忌汉第九,忌杂第十”[6] 。
至晚清,依舊稱呼外國為夷[7]。1858年,清朝和英國簽訂中英《天津条约》,其中第五十一款規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此後中國逐漸用洋人一詞稱呼歐美人[8][需要較佳来源]。
參考資料
- ^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韩地》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国,非王母弟甥舅则夷狄,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子男之国,虢、郐为大,恃势与险,崈侈贪冒,君若寄帑与贿,周乱而敝,必将背君;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亡不克矣。”
- ^ 汉族名称的来历. [2018-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5).
-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画九州,周分六服,断长补短,止方七千,国赋之所均,王教之所备,此谓华夏者也。”華夏代指漢族。
- ^ 《旧五代史·卷七十·唐书四十六·列传第二十二·李严》 严曰:“吾国视契丹如蚤蝨耳,以其无害,不足爬搔。吾良将劲兵布天下,彼不劳一郡之兵,一校之众,则悬首槀街,尽为奴掳。但以天生四夷,当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穷兵黩武也。”《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传第十四·李严》严曰:“唐灭梁如拉朽,况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虏使无类。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穷兵黩武也。”指當時四夷主要聚居地皆“不在九州之内”
- ^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录第一》夷狄种号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国,其次小远者附见,又其次微不足录者,不可胜数。其地环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彊,为中国患。
- ^ 清代禁毁书《静悱集》考述
- ^ 梁廷楠《夷氛闻记》卷三:而会城内外居民店铺迁徙十已七八,市井兵多民少,货益滞销,咸怨英夷。
- ^ “洋人”一词怎么来的?洋人强行禁止中国使用另一汉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