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的預言

女巫的預言〉(Völuspá)是詩體埃達中的第一首詩,講述世界的誕生與終結,由一名女巫講述給奧丁[1]。〈女巫的預言〉是北歐神話中極其重要的文本。

女巫的預言 
奧丁和女巫 (1895) 由勞倫茲·福樂利希 (Lorenz Frølich) 繪製
原标题Vǫluspǫ́
语言古北歐語
韵律or
全文阅读
英語维基文库中的《女巫的預言

亨利·貝洛斯 (Henry Adam Bellows) 曾出版過詩體埃達的英文譯本,他認為詩體埃達可追溯至西元十世紀,由一名曾接觸過基督教的冰島人所撰寫,亨利·貝洛斯也認為早期的讀者非常熟悉詩體埃達中的故事,不用多餘的解釋便能讀懂[2]

保存狀況

〈女巫的預言〉出現於皇家手稿 (Codex Regius) 上,皇家手稿的年代大約是西元1270年,豪克之書 (Hauksbók) 上也有記載〈女巫的預言〉,豪克之書的年代大約為西元1334年。斯諾里·斯蒂德呂松撰寫的埃達中引用並改寫了〈女巫的預言〉中的內容,學者推測埃達的撰寫年代為西元1220年,而現存發現最古老的文本年代則是西元1300年。女巫的預言大約有60個詩節[3][4]

〈女巫的預言〉內容順序與詩節在不同的文本中不一致,後世的作者和譯者會重新編排其內容,通常會以皇家手稿的版本為基礎進行調整。

大意

詩的開頭女巫要求海姆達爾的後裔(人類)安靜,並詢問奧丁是不是想要她複誦遠古預言,女巫還說道她還記得在遠古時期時養育她的約頓巨人。

接著女巫講述創世神話與尤彌爾:起初世界一片虛無,後來包爾將大地舉出海面,亞薩神族將太陽、月亮,與星辰一一安放,於是便有了晝夜循環。隨後是黃金時代,亞薩神族擁有無數的黃金,開心地生活著,到處建造神廟,製造無數工具,後來從約頓海姆來了三位力量強大的女巨人,黃金時代就此終結,亞薩神族創造矮人,其中摩索尼爾杜林為矮人中的最強者。

上述為十個詩節的內容,接下來六個詩節包含大量矮人的名字,後稱「矮人名錄 (Dvergatal)」,很多學者認為這個部分是後人加進去的,因此被很多作者與譯者忽略。

在矮人名錄之後是世界上第一位男人與女人和世界之樹的故事,隨後女巫提到受到火刑的古爾維格,亞薩神族與華納神族戰爭的導火線,之後女巫回憶起女神弗蕾雅被送給約頓巨人的故事。接著女巫說自己知道奧丁的秘密,也知道奧丁曾以一隻眼睛作為代價換取智慧,女巫重複詢問奧丁是否聽夠沒有,需不需要聽更多的故事。

 
諸神黃昏後的新世界,由埃米爾•多普勒 (Emil Doepler) 繪製

在皇家手稿的版本中,女巫繼續說下去,提到光芒之神巴德爾會被殺害,接著預言天空將陷入火海,大地將被血覆蓋,諸神會於戰鬥中紛紛殞命,這是無可避免的命運,是諸神黃昏。女巫提到奧丁將會命喪於巨大魔狼芬里爾的口中,索爾將與巨蛇耶夢加德同歸於盡,奧丁之子維達會為父報仇手刃魔狼芬里爾,弗雷將命喪於火焰巨人史爾特爾

諸神黃昏之後,新世界從舊世界的灰燼中升起,光明之神巴德爾與黑暗之神霍德爾幸免於難,大地再次變得綠意盎然,殘存的亞薩神族與海尼爾艾華爾會合,討論著巨蛇耶夢加德、過去發生的事,以及盧恩符文。最後一個詩節提到不死之龍尼德霍格飛越天際,雙翅上挾著無數的遺體。

理論

〈女巫的預言〉是詩體埃達中最備受討論的詩,年代可追溯至西元十世紀,早於冰島皈依基督教之前[5]。有些學者堅持〈女巫的預言〉有受到基督教的影響,認為其中有些內容與西比拉神諭相似[6][7]。亨利·貝洛斯於1936年說道〈女巫的預言〉可追溯至西元十世紀,當時基督教與冰島傳統信仰共存,不同的宗教間互相接觸,因此〈女巫的預言〉的作者可能對基督教有些瞭解,並將一些內容融入至〈女巫的預言〉中[2]。 有些學者認為矮人名錄 (Dvergatal ) 和「統治他們全部的至高者」是後人加進去的[5],有些學者認為「統治他們全部的至高者」的形象類似耶穌,但是亨利·貝洛斯並不認同這種說法[2]

大眾文化

參考文獻

  1. ^ Voluspa at Temple of Our Heathen Gods. heathengods.com.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1). 
  2. ^ 2.0 2.1 2.2 The Poetic Edda: Voluspo. www.sacred-texts.com. [2021-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3. ^ Völuspá - Norse and Germanic Lore site with Old Norse /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Poetic Edda and Prose Edda. www.voluspa.org.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4. ^ Völuspá: The Seeress's Prophecy | The Junket. thejunket.org.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美国英语). 
  5. ^ 5.0 5.1 Den poetiska Eddan, övers. Björn Collinder (tryckt 1972) s.296
  6. ^ on Christian influences, see the following articles: "The Background and Scope of Vǫluspá" by Kees Samplonius, "Vǫluspá and the Sibylline Oracles with a Focus on the ‘Myth of the Future’" by Gro Steinsland, "Vǫluspá, the Tiburtine Sibyl, and the Apocalypse in the North" by Karl G. Johansson, and "Manifest and Latent Biblical Themes in Vǫluspá" by Pétur Pétursson, all articles in The Nordic Apocalypse: Approaches to Völuspa and Nordic Days of Judgement. Edited by Terry Gunnell and Annette Lassen, eds. 2013. Brepols Publishers.
  7. ^ Journal of Folklore Research: JFR Review for The Nordic Apocalypse: Approaches to Völuspa and Nordic Days of Judgement. jfr.sitehost.iu.edu. [2021-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8. ^ John D. Rateliff (2007), The History of The Hobbit, volume 2 Return to Bag-End, HarperCollins, Appendix III; ISBN 0-00-725066-5.

相關文本

外部連結

英文譯本

古北歐語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