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北伐

(重定向自姜维北伐

姜維北伐,是指蜀汉诸葛亮北伐之後对曹魏的进攻。中国三国时期蜀汉建興十二年(234年)丞相諸葛亮死於五丈原後,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其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據《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十一次北伐,进攻曹魏

姜維北伐
北伐曹魏的一部分
日期魏正始元年至景元三年
蜀漢延熙三年至景耀五年
240年-262年
地点
结果

曹魏勝利,成功抵擋蜀漢多次北伐。

  • 蜀漢主帥姜維因內政問題而撤到邊遠地帶分兵屯田
参战方
蜀漢 曹魏
指挥官与领导者
姜維
夏侯霸(病逝)
張翼
廖化
第一至四次:
郭淮夏侯霸(第四次 投降
第五、六次:
陳泰
第七、八次:
陳泰徐質 李簡 投降
第九、十一次:
鄧艾
第十次:
鄧艾諸葛誕 
兵力
不明 不详
伤亡与损失
上萬 數萬人

過程

第1次北伐

240年,姜維出兵隴西,魏軍郭淮遂進軍,追至強中。姜維撤退后,郭淮迷當等,并把這些部族遷徙到關中地區[1]

第2次北伐

247年,雍州、涼州的羌、胡族人背叛魏國投降蜀漢,蜀漢衛將軍姜維領兵出隴右來接應他們,與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洮西展開戰鬥。[2][3]胡人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人率領部落投降了姜維,姜維把他們遷徙到蜀國境內。郭淮向羌胡餘黨進攻,全部平定了叛亂。[2]郭淮進討羌人,斬餓何燒戈,降服者萬餘落。[1]

第3次北伐

248年,姜維出兵石營,從強川,乃西迎(涼州名胡)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招降被魏军击败的羌人。淮欲分兵取之。諸將以維眾西接強胡,化以據險,分軍兩持,兵勢轉弱,進不制維,退不拔化,非計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絕其內外,此伐交之兵也(破坏敌方与敌方的联合)。淮曰:「今往取化,出賊不意,維必狼顧。比維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維疲於奔命。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乃別遣夏侯霸等追維於遝中,淮自率諸軍就攻化等。維果馳還救化,皆如淮計。[1]

第4次北伐

249年一月,魏國發生政變(高平陵之變),大將軍曹爽一族被誅殺,魏國右將軍夏侯霸為避禍赴蜀歸降後主劉禪。秋天,衛將軍姜維出攻雍州。初,姜維率眾依麹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質任等寇偪諸郡。征西將軍郭淮與陳泰謀所以禦之,泰曰:「麹城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羌夷患維勞役,必未肯附。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雖其有救,山道阻險,非行兵之地也。」淮從泰計,使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之,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戰,不許,將士困窘,分糧聚雪以稽日月。維果來救,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泰曰:「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今絕牛頭,維無反道,則我之禽也。」敕諸軍各堅壘勿與戰,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東,使淮趣牛頭,截其還路,可並取維,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進率諸軍軍洮水。維懼,遁走,安等孤縣,遂皆降。[4]

第5、6次北伐

250年,姜維複出西平,由於糧草不繼,不克而還。[4]

253年,姜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漢軍糧草用盡,姜維無奈退兵回漢中。[5]

第7、8次北伐

254年,姜維出隴西狄道,狄道守將李简舉城降漢。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姜維大勝後將河關、狄道、臨洮三個縣的居民遷往蜀地居住,姜維在取得了民力資源之後退兵。[5]

255年,姜維出兵奇襲狄道,於洮西大破王經,經眾死者數萬人,這是姜維數次北伐中最大的戰果。王經退保狄道城,姜維圍之。魏征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漢軍糧草用盡,姜維退兵,駐守在鐘提。[5]

第9次北伐

256年,姜維再次出兵,因漢將胡濟沒能會合,故魏將鄧艾段谷擊敗姜维,蜀漢軍隊死傷慘重,將士多對姜維有所怨恨,姜維趕緊退兵回漢中。姜維為負敗戰之責上表自貶為後將軍,但仍行使大將軍權力。[5]

第10次北伐

257年,正逢魏國諸葛誕發起叛亂,姜維趁機出兵秦川,魏军堅守不戰。隔年(258年)諸葛誕兵敗被殺,姜維退兵漢中,重新復任為大將軍。[5]

第11次北伐

262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魏將鄧艾戰於侯和,被鄧艾所擊敗,然後還住沓中屯軍,這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此時宦官黃皓欲以閻宇替代姜維,姜維因厭惡黃皓掌權,多次向後主劉禪請求誅殺黃皓,但後主劉禪沒有接受也不理會,姜維察覺後主已不信任他,此舉可能只讓黃皓有陷害自己的機會,為了避禍便帶領直屬主力軍前往沓中,以防守邊關為由,在沓中屯田禦敵,兼避開黃皓勢力的侵害。

重要參戰人物

評價

蜀漢大將軍兼涼州刺史姜維進行十一次北伐曹魏,但由於朝中極力反對、後方百姓厭戰、前線士兵軍心不穩等因素,導致戰事對蜀漢不利,雖在其中幾次北伐有所斬獲,並在第八次北伐的狄道之戰(洮西會戰)重挫魏軍,為蜀漢建國以來最佳的交鋒戰果,但在戰術上僅取得小規模勝利,就整體效益而言算是失敗的軍事行動。

蜀漢因姜維長期北伐間接造成蜀漢國力逐年下滑,蜀漢上下人心厭戰、物資逐年缺乏,士兵軍心不穩定,而宦官黃皓趁機掌權挑撥劉禪與姜維,而後姜維避免惹禍上身則率領大軍前往沓中屯田,以致許多史學家認為蜀漢重要據點缺乏士兵固守,但實際上當魏發動滅蜀一役時姜維仍能固守劍閣,阻擋鍾會大軍。

曹魏國內諸軍大都督司馬師、撫軍大將軍司馬昭由於多取得大規模戰略性勝利,因此在曹魏聲勢日漸壯大,趁機削弱朝中異己,刻意架空曹氏皇室宗親的權力。為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建立晉朝而鋪路。

評論

一次北伐會議進行時,蜀漢征西大將軍張翼曾说:「國小民勞,不宜黷武。」在最後一次北伐進行時,廖化曾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将何以存!」

三国志陳壽評曰:「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分析:“……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总统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袆;后十年是姜维。蒋琬、费袆手里,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维屡次想大举,费袆总裁制他,不肯多给他兵马。费袆死后,姜维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无大功,而自己国里,反因此而有些疲弊。当时很有反对他的人。后来读史的人,亦有以蜀漢之亡归咎于姜维的用兵的,其实亦不尽然。”又云:“从魏齐王芳之立,至高贵乡公的被弑,其间计二十一年,即系入三国后之第二十一年至第四十一年,正是魏国多事之秋,蜀汉若要北伐,其机会断在此间,而其机会又是愈早愈妙,因为愈早则魏国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强半的时间,都在蒋琬费袆秉政之日,到姜维掌握兵权,已经失之太晚了。所以把蜀漢的灭亡,归咎到姜维,实在是冤枉的。倒是蒋琬、费袆,应当负较大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三國志魏書二十六》
  2. ^ 2.0 2.1 《資治通鑑七十五》
  3. ^ 衛將軍姜維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克之。《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七》
  4. ^ 4.0 4.1 《蜀書三後主傳》
  5. ^ 5.0 5.1 5.2 5.3 5.4 5.5 《三國志蜀書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