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OM,KBE,FRS(英語:Sir William Henry Bragg,1862年7月2日—1942年3月10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915年与其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
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 Sir William Henry Bragg | |
---|---|
出生 | 1862年7月2日 英国坎伯蘭郡威格顿 |
逝世 | 1942年3月10日 英国伦敦 | (79歲)
国籍 | 英国 |
母校 | 剑桥大学 |
知名于 | X射线的繞射 |
信仰 | 基督徒 |
奖项 | 诺贝尔物理学奖(1915年) 马泰乌奇奖章(1915年) 拉姆福德奖章(1916年) 科普利奖章(1930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化学 |
机构 | 阿德莱德大学(1886-1908) 利兹大学(1909-1915) 伦敦大学学院(1915-1923) 皇学研究所 |
博士導師 | 爱德华·约翰·劳思 J·J·汤姆孙 |
博士生 |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凯瑟琳·朗丝黛耳 威廉·阿斯特伯里 |
备注 | |
威廉·亨利·布拉格是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的父亲。 |
早期
威廉·布拉格1862年出生于英国威格顿。他先后在Market Harborough文法学校和马恩岛的威廉国王学院学习,完成大学之前的教育。[2]1881年,他获得奖学金入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著名教师爱德华·约翰·劳思的指导下学习数学。[2]1884年6月,他在优等生数学考试中名列第一部分第三,1885年初进入第二部分学习,同年有一段时间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物理。[3][4][5]
阿德莱德大学时期
1885年,威廉·布拉格被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聘为数学物理教授,于1886年初正式上任。此前他的物理知识并不多,在阿德莱德他才大量学习物理知识,但真正涉及到重要研究已经是40岁之后了[4]。
1904年,在但尼丁召开的一次澳大拉西亚科学促进会的会议上,他担任所在小组的主席,并发表了论文Som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heory of the Ionization of Gases(《气体电离理论的新发展》)。后来他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研究,于191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Studies in Radioactivity(《放射能研究》)[4]。
1904年那次会议后不久,他得到一些溴化镭,并进行相关研究,当年年底在Philosophical Magazine(《哲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镭射线的研究论文。[4]1907年,他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士[2]。
1908年底,他从阿德莱德大学辞职。他在这所大学的23年间,见证了其学生数的数倍增长,对其理学院的发展也尽到了最大的贡献。[4]
利兹大学时期
1909年,威廉·布拉格到利兹大学担任卡文迪许物理教授。他在这里继续X射线研究,并大获成功。他发明了X射线分光计,并与他的儿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创立了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新学术领域。这项技术的应用为稍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基础。[6]正是由于这项成就,1915年父子两人一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
伦敦大学学院时期
1915年,威廉·布拉格被伦敦大学学院聘为奎恩物理教授,但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他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开始工作。战争期间,他主要为英国政府服务,进行潜艇探测的研究。1918年,他回到伦敦,担任海军司令部的顾问。恢复在大学的工作后,他主要从事的研究仍然是晶体结构分析。[4]
皇家研究所时期
1923年起,他成为皇家研究所的富勒里安化学教授和戴维·法拉第研究实验室(Davy Faraday Research Laboratory)的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实验室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4]1935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2]
荣誉
除外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威廉·布拉格还先后获得过马泰乌奇奖章(1915年)[7]、拉姆福德奖章(1916年)[8]和科普利奖章(1930年)[9]。他还先后被英国王室授予司令勋章(C.B.E.,1917年)、爵级司令勋章(K.B.E.,1920年)和功绩勋章(O.M.,1931年)。[2]
他上过的文法学校和威廉国王学院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筑,作为对这位杰出毕业生的纪念。自1992年起,澳大利亚物理学会设立一个全国年度最佳物理博士论文奖项,向最佳论文的作者颁发“布拉格金牌”(The Bragg Gold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Physics),这枚奖牌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布拉格父子。[10]
参考文献
- ^ 1.0 1.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5. 诺贝尔基金会.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0月19日) (英语).
- ^ 2.0 2.1 2.2 2.3 2.4 Biography. 诺贝尔基金会.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7月4日) (英语).
- ^ 亨利·布拉格,劳伦斯·布拉格. physica.cn.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1) (中文).
- ^ 4.0 4.1 4.2 4.3 4.4 4.5 4.6 BRAGG, SIR WILLIAM HENRY (1862-1942). Dictionary of Australian Biography.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6日) (英语).
- ^ S. G. Tomlin. Bragg, Sir William Henry (1862 - 1942).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Online Edition.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24日) (英语).
- ^ 12位澳大利亚诺贝尔奖得主. 澳大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馆.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7日) (中文).
- ^ Matteucci Medal. 意大利科学院.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4月1日) (英语).
- ^ Rumford archive winners 1988 - 1900. 皇家学会.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6月9日) (英语).
- ^ Copley archive winners 1989 - 1900. 皇家学会.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6月9日) (英语).
- ^ The Bragg Gold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Physics. 澳大利亚物理学会.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12日) (英语).
外部链接
- (英文)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的威廉·亨利·布拉格传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