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寶(粵語稱裙腳仔[1])是指一些以母親为中心,凡事聽從媽媽的意见,彷彿尚未斷奶的巨嬰。他們的人生路線總是按照母親的想法來走,无自信、无主见、无责任感、無決斷力,難以忍受不適與挫折;且常依賴母親為其做決定,行事常由母親陪同或代為處理。更甚者,飲食起居都要母親照料打理,成年後之生活費亦需要母親供輸[2][3][4][5][6],從古至今在各國因戰爭時代的結束,這個社會現象越加激化,引起了不少社會問題。

文化差異

由於文化差異,各地對媽寶的定義也有所不同。例如歐美地區一些國家,子女成年後就會離開原生家庭在外獨立生活,於是與父母同住的成年人可能會被視為媽寶。但東亞地區有兩代同堂、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傳統,許多子女成年後並未離開原生家庭,有些人婚後依然與父母同住,所以一般不會將與父母同住的成年人視為媽寶。

另外,儒家文化圈受到儒家傳統孝道影響,子女有事會徵求父母意見,甚至須得到父母同意才可進行。有些人成年後改不了這個習慣,凡事仍要請示父母,這在西方往往被視為媽寶,在近代社會中,因父母的權威與倫常概念有著隔代文化差異上的巨大隔閡,導致這種高壓教育下長大的子女,會受到社會歧視、排擠,失業率也與媽寶文化息息相關,子女被過度保護及控制慾極強的父母影響所致,媽寶也逐漸成為了社會邊緣人的一員,但並非是所有人都是自願成為媽寶,絕大多數是「被強制性保護」的,而有些為了想改變現狀的子女,會與家庭的關係扭曲,甚至有不少社會命案也是由此而生。

目前尚未有一個明確能解決此現象的方法,大部分都是需要政府力量支柱社會的心靈輔導這一塊,這個輔導層面不只對於子女,輔導父母的正確心態才是真正關鍵,但各國皆因父母的權威性問題及教育子女權利問題而有所受限,較通論的說法是需要時代變遷與轉換,才有可能解決該問題,但會因國情所致而有不同的結果,媽寶是世界各國對於倫常概念下的扭曲而演變的時代悲劇下的產物。

用語的成立與變遷

最早一開始是恋母情结。後來衍生成罵人的話語。

實情

臺灣

臺灣由於受到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以及女權主義的興起,男性受到的約束,凡事要獨立思維、作主,如果提到媽媽,會認為長不大、欠缺或薄弱的思維與作主能力。

但女性提到媽媽被認為是乖巧、可愛與孝順,導致出現「男性提到媽媽是媽寶,女性提到媽媽是孝順」等等的論點,也是一些女性綁架男性思維和作主的利器。

日本

在日本,通常指的是「離不開母親」、「欠缺自己的決斷力」的兒子,多作為欺侮輕蔑用語之一,在社會評價上已成為使一個人單方面受損的標籤化貶意詞之一。

朝鮮

由於受到儒教有強烈尊重長男風氣的影響,有一些韓国人男性多被稱呼為Mother Complex[7]

義大利

義大利在家裡居住的青年人佔比是歐盟第一,原因是義大利的家庭觀念濃厚,子女到了中年生活還需要持續仰賴雙親照顧,許多男子每週都要與母親見面一次,當地人的口頭禪「媽媽咪呀!」也側面證實了這種文化現象。[8]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