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竹丹
生平
孙竹丹原籍江苏省上元县,后来移居安徽省寿州。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自江南陆军学堂肄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留学日本入振武学堂学习军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竹丹加入该会,被任命为中国同盟会安徽支部长。在日本期间,孙竹丹不仅学习军事,还曾研究《易经》、翻译日本小说,以宣传革命。他和宋教仁、王九龄、何天炯、钱兆湘等人来往密切。[1]
宣统三年(1911年),宋教仁等人陆续回中国。孙竹丹在1911年6月间,译书成册之后,准备动身回国。但其他革命党人误将他认作清廷的密探,又怀疑革命党人熊成基在中国哈尔滨遇害和他有关,遂设计将他诱至东京郊外,以下棋之名,用铁哑铃击打其脑部将其杀害,随后分尸盛进箱中,抛入大海。[1]孙竹丹遇害时年仅29岁。冯自由的《革命逸史》对此有详细记载:[2]
孙元,一名铭,号竹丹。原籍江苏上元人,其先人乃医学大家,后由宁移居安微寿州。遂入寿州籍。元十九岁时,偕薛哲肄业于江南陆军学堂,即抱革命思想。癸卯岁(民前九年)被送出洋往日本,入振武学校习陆军,学期试验,屡取优等,夙以好学称于侪辈。乙巳(民前七年)秋孙总理偕留东诸志士发起同盟会,以谋光复,元亦列盟之一人,遂被举为安微同盟分会会长。奔走党务,胥猛勇精进,无反缩之色。丙午(民前六年)秋偕孙毓筠等,谋起义于江南。事败。毓筠被获入狱,元乃逃归日本,以图再举。后见同志某等往往以细故相龃龉,以致感情不洽,殊碍合作,元汉曰,中国英雄太多,所以不能团结,然革命事业又非团体不为功,遂从联络各个人感情入手,又以革命屡次功败垂成,实以经济不足为一大原因,极力主张非先解决筹备经济之问题,必不可谋光复事业之实进。已酉(民前三年)春适熊成基于安庆举义失败后亦到东,遂与成基及钱兆湘共谋筹备资金以备大举之策。先是成基由皖脱险。先逃至长春,由友人介绍寄居臧冠三家,臧系奉天人,年近六旬,乃马贼出身,外观仁义,实内奸险,成基居长未反,即因经济困难,且在内地总非善策,闻旅居日本同志甚多,欲往联络,以图再举。及至东京,元与一见如故,且助以旅费,同往牛込区市谷町澄吉馆,时留东党人因经费困乏,异党拮据。元探悉日本参谋部有所谓军事计划秘密书,颇于辽沈战局有关,若取而售诸俄人,大可得重资以供党用,遂多方弋获,卒偿所愿,于是成基赴满洲,元赴北京。各向俄人分途交金,同志时功玖、张昉、石德纯、梁荫卿等皆在京悉其事。时成基来电,招元云,此地运动略有眉目,若能成功,可得巨款,速迅来哈,元遂携三千金赴哈,交成基收用,谓闻东三省同志商起予等,欲购地开垦,君可将此款加入,成基亦然之,元在哈勾留约二星期。不料臧冠三家误闻成基由北京汇到巨款,致函成基欲借万金,成基得函甚为焦灼,力白无款。臧又来函相迫云,尔在吾家居有数月,现时年关将近,即不言交情,而伙食一项,汝亦不给耶,吾当向官吏告密。成基得信未作复,潜伏哈尔滨,是时适满清亲贵载涛由欧洲考察陆军返国,路过奉天,臧密告载涛,言安庆革命首犯熊成基来奉,潜居哈尔滨,欲谋炸贝勒,清吏即与俄人交涉,捕成基于哈尔滨,所有金钱亦为清吏抄去,押至奉天加害。而东督锡良因成基潜居臧家二次,未经告发,今次始行说出,明系为要求金钱不成,故而卖党,亦判臧十年禁锢。是时清政府得锡良来电云,有熊之同党孙铭号竹丹潜伏北京,清政府又下严拿孙铭之令,势颇岌岌,元于拿捕之令发出前一时,得程家柽密告,遂偕梁荫卿逃至天津日租界,然身无一文。幸在津得石德纯之助,始能避归日本。钱兆湘迎于车站,元穿破棉袍,形容焦灼,同志杨宝泰曾目睹之,元至日。遂闭门不出,日惟研究易经及译日文小说为伙食计,闲时与王九龄、何天炯、宋教仁、钱兆湘三四同志往来而已。辛亥春,赵声亦由香港至日本,赵与元无日不见,赵告之曰,现有人疑君作清政府侦探,此系君平时语言间买人恶感,故人记恨,以此恶名诬君,以后须慎之。是年春赵宋王何钱等皆相继回国。元于六月被同志某等误会为清政府侦探。疑与熊成基被害有关。遂有人设计诱至东京市外,下棋为由,使元不备,用铁哑铃击其脑,双目凸出而死,割尸数断,盛于箱中,以回国为名,带至船内,于夜间抛弃海中。死后其老父年已七旬,因思子心切,得疾而亡。元被害时年二十九岁,其夫人尚在,子一女一。至民国元年其死事之冤始渐为世人所觉察,于是同志宋教仁、刘揆一、何天炯、陈陶怡、柏文蔚、孙武、柳弃疾、张我华、徐血儿、王九龄、熊越山、李肇甫诸人遂发布公启,说述其被诬遇害始末,以白其冤云。孙武且语人,谓由日返国乃受其资助,可保证其必无卖熊成基之事云,不可谓非党人中一大冤狱也。
民国二年(1913年),孙竹丹的死因经过专案查结发布公启,其冤情方才大白。[1]
孙竹丹为南社成员。柳亚子曾经撰写《孙竹丹传》,又根据钱兆湘所说撰写《孙竹丹事略》,还作有《为孙竹丹昭雪启》。后来将《熊案始末记》、《熊烈士供词签注》与柳亚子所作孙竹丹各稿汇为一卷,题为《孙烈士竹丹遗事》。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 柳弃疾等辑,孙烈士竹丹遗事,19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