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包
客家菜包,為台灣客家人的傳統粄食之一,因外形有如裝豬仔的竹籠,又稱豬籠粄。雖然名稱當中包含「包」字,但是材料與社會大眾熟悉的的菜包不同,是以糯米皮包覆而成。客家人主要在農曆過年及清明製作菜包,以敬奉神明或弔念祖先,祈求平安、吉利、好彩頭。[1]
别称 | 豬籠粄 |
---|---|
类型 | 客家菜 |
起源地 | 臺灣 |
主要成分 | 糯米、菜脯 |
臺灣客家語寫法及拼音 | |
---|---|
漢字 | 菜包/豬籠粄 |
四縣腔 | coi bauˋ / zuˊ lungˊ banˋ |
海陸腔 | coiˇ bauˋ / zhuˋ lungˋ banˊ |
大埔腔 | coiˋ bau+ / zhu+ lung+ banˋ |
饒平腔 | coiˋ bauˇ / zhuˇ lungˇ banˋ |
詔安腔 | coi^ bauˇ / zhiˇ lungˋ banˋ |
南四縣腔 | coi bauˋ / zuˊ lungˊ banˋ |
食材與做法
- 糯米
- 蘿蔔乾或蘿蔔絲
- 配料(菜脯、香菇、肉末等)
將蘿蔔絲、香菇、油蔥、乾蝦皮等內餡炒過後,用糯米外皮包裹,即成一顆餡料豐富的菜包。[2]
參考文獻
这是一篇與食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