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亲王府

39°56′11″N 116°22′57″E / 39.9365°N 116.382529°E / 39.9365; 116.382529

庆王府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西城区定阜街3号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3-42
认定时间1984年5月24日

庆亲王府,是清朝庆亲王的王府,现存两座。一座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定阜街3号,即本文所述者。

另一座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原天津英租界剑桥道)55号,是中国唯一以西式洋房为宅邸的王府,见天津庆王府

历史

第一代庆亲王永璘为清朝乾隆帝第十七子,嘉庆帝的同母胞弟。永璘的庆亲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即和珅府的一部分,称为“老庆亲王府”。昭梿在《啸亭续录》中称,“庆王府在三转桥,系和珅宅。”三转桥又称“三座桥”、“越桥”、“海子桥”,位于什刹海后海南岸。永璘于嘉庆四年正月获封庆郡王。嘉庆四年四月(1799年5月),嘉庆帝在上谕中称,“和珅之宅,已赏给庆郡王永璘居住;和珅之园,已赏给成亲王永瑆居住。”嘉庆二十五年三月(1820年),庆郡王永璘在临死时晋封庆亲王。其后,慶郡王綿愍、已革慶郡王奕綵镇国将军綿悌辅国将军奕劻均在这座老庆亲王府居住。[1][2]

本文所述的庆亲王府则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定阜街3号,是清朝末年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府。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嫡孙,道光三十年(1850年)袭辅国将军。由于奕劻身为辅国将军,却仍住在老庆亲王府内,不合规制。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訢分府,咸丰元年三月十八日(1851年4月19日),清廷决定“将辅国将军奕劻府第,官为经营,赏给恭亲王居住。”由此,老庆亲王府变成了恭亲王府咸丰元年三月(1851年),奕劻奉旨赏换得定府大街(今定阜街)原大学士琦善的住宅居住。[1][2]

咸丰五年十二月初四日(1856年1月11日)内务府档案记载:“劻贝子门上为呈报事,……现届醇郡王分府需用府第,自贝子以下居住官府处所及房间数目希即详查。……今查得本贝子现居府第系咸丰元年三月奉旨赏换定府大街官房一所,共计房一百六十余间。今门上派委三等侍卫扎拉芬谨持门文赴贵府呈报。”同年,内务府《关于诸贝子住房调查表》载:“贝子奕劻房一百六十一间,位于定府大街。”[2]

位于定府大街的琦善住宅在琦善被革职发放外省之后一直闲置,所以咸丰帝将此宅赏给了奕劻。这所住宅在《乾隆京城全图》上还没有,《乾隆京城全图》上该住宅的位置上是“崇定寺”。乾隆年间所撰的《钦定日下旧闻考》以及《宸垣识略》均未载该住宅。故该住宅应在乾隆之后的嘉庆、道光年间兴建。如果该住宅为琦善所建,则有可能是他在道光十年至道光二十年之间,即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所建。[2]

咸丰年间,奕劻由辅国将军先后晋封贝子贝勒。光绪十年(1884年)奉命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获封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奕劻晋封庆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命以亲王世袭”,即封为世袭罔替亲王[1][2]

如今的庆亲王府当为光绪十年(1884年)奕劻晋封庆郡王之后,将原住宅按照王府规制进行大规模改建后而形成,始称“庆郡王府”。《京师坊巷志稿》载,“庆郡王府在定府大街。……今王奕劻初袭贝勒,光绪十年晋郡王,府为道光时大学士琦善故宅。”光绪二十年(1894年)奕劻晋封庆亲王后,改称“庆亲王府”。《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载,“到奕劻时,又在府内大兴土木,修建了万字楼和戏楼等处,建筑华丽精致。”“其中房屋分五个大院落,大小楼房约近千间。大门口是纯粹封建王朝的特殊形式,朱红大门。院内主房有九处,高大如宫殿,只是屋顶为泥瓦而不是琉璃瓦。”该府成为当时北京城内最华丽的王府之一。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庆亲王府被定为议和场所,受到了八国联军的保护,躲过了其劫掠。[1][2]

辛亥革命爆发后,奕劻上奏清廷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奕劻被清朝遗老视为“贼子”。奕劻遂率家人于1912年迁居天津英租界,1917年逝世。其长子载振1913年从天津回到北京后,仍在北京庆亲王府内居住。1918年,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下令将奕劻所遗庆亲王爵位“以伊长子载振承袭”,并准“世袭”。奕劻逝世后,载振对该府又进行了改造,将原府用墙分隔成了三个院落,每个院落各有大门出入。奕劻的三个儿子:载振载𢱿载抡分居王府的这三个院落,载振居西,载𢱿居中,载抡居东。1923年,载振将朱红大门改为普通民宅大门,并拆除了府门前的“辖喝木”等全部传统王府门外设备。不久,庆亲王府发生火灾,中院全部烧毁,载𢱿、载抡遂先后迁居天津。[1][2]

1924年,溥仪冯玉祥国民军驱逐出北京故宫后,北京的满族贵族大为震动。载振弟兄三人先后迁居天津,“留下一部分老佣人看房”,看守北京的庆亲王府。载振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购买了太监小德张盖的旧英租界三十九号大楼”,作为天津庆王府。1925年以后,载振以庆亲王的身份居住在天津庆王府。1948年载振逝世,天津庆王府传给其三个儿子:溥钟溥锐溥铨,当地居民乃称该府为“钟锐铨公馆”。[1][2]

1928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团总指挥方振武设司令部于北京庆亲王府,占用该府一年左右。“民国十七年方振武军队设司令部于庆王府内,占据年余,走时将所有家具物品携带一空。”为使该府不再被别人强占,载振乃让亲戚朋友入住该府。1940年左右,载振将北京庆亲王府“售与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售价伪币约四十五万元,三房平分”,即载振兄弟三人均分得款。[1][2]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庆亲王府被国民政府接收,设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审会、国军空军北平地区司令部于此。

现状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司令部设在庆亲王府内,聂荣臻在此指挥了解放华北的战斗。1950年代初,庆亲王府改由北京卫戍区所属机关使用,并于王府中部建起楼房,东部也被改建。[1][2]

1984年,庆亲王府西院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至2000年代,庆王府内有居民100户,已拆除非文物建筑总面积1350多平方米,并且拆除了高架电线和电缆。[1]

建筑

庆亲王府东侧有涛贝勒府恭亲王府,西侧隔德胜门内大街北京梅兰芳故居。庆亲王府位于定阜街以北,德胜门内大街以东,松树街以西,延年胡同以南,占地呈长方形。庆亲王府南侧的院墙上设有一座随墙门,卷棚顶,门簪四个,目前为铸铁铁艺大门。进门之后,迎面有一座影壁。如今东侧还有一门,主要供车辆出入。[1][2]

庆王府坐北朝南,自西向东分为五套并排的院落,大小楼房近千间。在五套院落中,奕劻原来就住在靠西的两套院落。主体殿堂在东部,屋面为灰筒瓦,而非琉璃瓦。东部和中部建筑大部分已不存在,仅留后寝一座。[1][2]

西部是王府主要的生活居住区,建筑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有三组院落,各有大门出入。原来各个厅堂均有名称,门上各悬匾额,比如“承荫堂”、奕劻居住的“宜春堂”、作为客厅的“契兰斋”、载振居住的“乐有余堂”(载振为此常署名“乐有余堂主人”)等等,清朝以后,这些匾额全部遗失。西部屋宇错落,回廊曲折。最后是一座二层小楼,俗称“绣楼”或“梳妆楼”,至今保存完好。该绣楼呈倒“凹”字形,中间围成一个三合院,建有一座小平房,房顶设有女儿墙,可眺望二楼,该绣楼雕镂彩绘细腻精致,形制设计新颖独特。该绣楼是奕劻为其格格们所建,融合了西洋风格,造型十分独特。[1][2]

靠西墙是后园,园内旧有一座戏楼,楼为二层,面积约1300平方米,能容纳约三、四百人,奕劻每逢生日或喜庆,均大摆宴席演戏三天。京剧演员谭鑫培王瑶卿陈德霖杨小楼王凤卿等都曾到府唱过戏。据载振之子溥铨称,载振五十大寿时,曾经邀请众多亲友在该戏楼设宴庆寿,并召来“贵胄班”在该戏楼唱京剧[1][2]

1971年2月4日晚,在该戏楼演出京剧红灯记》时,剧务人员在后台吸菸,引燃幕布,至道具等可燃物阴燃,散场之后火势扩大蔓延,戏楼被焚毁。[3]后来在戏楼遗址上兴建了一座礼堂。[2]

参考文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庆亲王府,北京清代王府建筑与文化,于2013-02-26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01-1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许放,庆王府的变迁,载 近代京华史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12-120页
  3. ^ 新中国成立来古代建筑火灾案例,楚天消防网,2011-09-22. [2013-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