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產興學

廟產興學主要是指清末民國前期,由於中西文化的衝擊,多方感覺教育的迫切需要,清末政府間接引起,地方政府主導的風潮。主要的行為有包括將道佛寺廟或孔廟拆除改建成學堂[1],或廟方與士紳合辦學堂。

發起

鴉片戰爭後,許多知識份子皆提出教育或政治改革來達成富國強兵的目的,自強運動因應而生。然甲午戰爭的失敗證明自強運動的不完善,知識份子因此轉向更激烈的改革,如積極效法日本明治維新的中國維新黨人士,如譚嗣同(1865-1898)主張「衝決網羅」、康有為(1858-1927)主張「破除九界」,欲廢除自古以來的名(禮)教束縛,返璞歸真回到太古生活,使得一些保守派的衛道人士反射性的對維新主張展開反擊,兩方爭執不下,因此需要一位在政治上有力但中立傾向溫和的人來作調停,因此目光轉向張之洞

張之洞官拜湖廣總督,曾任翰林院庶吉士,與清宮庭關係良好,對西學亦有認識,思想溫和,馬上被人視為調和這場衝突的適當人選。張之洞因此綜合兩方意見,作出了《勤學篇》來平息紛爭,然卻有心無心種下了廟產興學的種子。

《勤學篇》的本意是教育改革,然其破壞力量卻是張始料未及,不但斷絕書院老儒的生路,同時也為近代佛道二教帶來長期的困擾,然深具諷刺的是,這些影響深遠的後果,竟是出自張之洞本人無心的建議。

「勸學篇」主要是由「內篇」、「外篇」二部份構成,引起宗教界重大衝擊的廟產興學主張,即出自外篇設學第三

或曰:天下之學堂以萬教,國家安能如此之財力以給之。
曰:先以書院改為之。學堂所習,皆在詔書科目之內,是書院即學堂也,安用駢枝為。

或曰:府縣書院經費甚薄,屋宇其狹,小縣尤陋,甚者無之,豈足以養師生,購書器

曰:一縣可以善堂之地賽會演戲之款改為之。一族可以祠堂之費改為之。然數亦有限,奈何!

曰:可以佛道寺觀改為之。今天下寺觀何止數萬,都會百餘區,大縣數十,小縣十餘,皆有田產,其物皆由布施而來,若改作學堂,則屋宇田產悉具,此亦權宜而簡易之策也。

方今西教日熾,二氏日微,其勢不能久存,
佛教已際末法中半之運,道家亦有其鬼不神之憂。若得儒風振起,中華義安,則二氏亦蒙其保護矣
大率每一縣之寺觀什取之七以改學堂,留什之三以處僧道,
其改學堂之田產,學堂用其七,僧道仍食其三
計其田產所值,奏明朝廷旌獎僧道,不願獎者,移獎其親族以官職,如此則萬學可一朝而起也。

以此為基,然後勸紳富捐貲以增廣之。
北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 446 )、唐高祖武德九年( 626 ),武宗會昌五年( 845 )皆嘗廢天下僧寺矣,
然前代意在稅其丁,廢其法或抑釋上以老,私也
今為本縣育才,又有旌獎,公也
若各省薦紳先生,以興起其鄉學堂為急者,當體察本縣寺觀情形,聯明上請於朝詔旨,宜無不允也

張之洞,勸學篇,外篇設學第三,收入張文襄公全集二○三,(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頁819。

此後幾年間,全国寺、觀由七百餘萬家劇減至萬余家,寺觀財産均被沒收,但大部份都沒用于辦学。此政策在進入民国仍未停止,反之又再來一次而且深入精舍小廟,但儒学與清帝同歸於盡,全部書院關閉,而佛道二教亦沒落主大量僧道流离失所。

参考文献

  1. ^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系列图书 变法图强 近代的挑战与革新. 侯杰,赵天鹭著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第206页.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