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生
张德生(1909年10月20日—1965年3月4日),又名张世德,字心余、辛余,曾用名张博五、张仲房、老关、张心诚、徐洪贵、辛余、张德甫等,男,汉族,陕西榆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等职。[1]
张德生 | |
---|---|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书记 | |
任期 1954年10月-1965年3月 | |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委员会书记 | |
任期 1949年7月-1954年6月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别名 | 张世德,张博五 |
出生 | 大清陕西榆林 | 1909年10月20日
逝世 | 1965年3月4日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 (55歲)
籍贯 | 陕西榆林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配偶 | 宣氏 王文 |
亲属 | 父:张凤山 子:乔会民 乔仕民 张凯 女:乔仲英 王效民 |
经历
|
生平
早年经历
张德生出生在陕西省榆林县(今属榆林市榆阳区)县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庭。父亲张凤山,继承家传手艺,从小学制革、做靴子;亲母张氏,除帮丈夫干活外,还为人拆洗缝补弥补家用。张家生活拮据,但仍节衣缩食送张德生上学。[2]
张德生7岁入私塾,后进入榆林县第一初小;14岁,入县高级小学;17岁,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张德生曾在绥德师范加入了国民党组织,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自“四一二政变”后,张德生退出国民党;于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为共产党党员。
自1928年,张德生以小学教员的身份,掩护中共地下组织。1930年8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1930年由赵伯平、孔祥祯、谢子长、刘志丹等人组织的陕北总暴动;后遭国民党逮捕。1931年被释放后,赴银川、兰州等地活动;1933年11月,被任命为中共陕南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参与川陕苏区的建立,并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受中央委托,和贾拓夫一起负责中央与陕北党组织以及陕北红军的联络工作,为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作出了重要贡献。[3]
西安事变结束后,改名张德生,参与重建中共陕西省委;先后出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委书记,还曾兼任中共西安市委书记、中共关中分委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政治委员、中共关中地委书记等职;1945年夏,张德生配合张宗逊、习仲勋参加爷台山反击战,驱走了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在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张德生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统战部部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共榆林地委书记、榆林分区行署专员,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德生出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军区政委、党委副书记、兼兰州市军管会副主任;1954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部长;当年10月,调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1960年11月起,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兼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
在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的十年间,张德生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还提出了骨干工业和生活服务行业是“骨头”和“肉”的关系,不能光有“骨头”没有“肉”。这一观点受到毛泽东、周恩来赏识。至今仍是陕西人民怀念的好书记。[4]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职务 | ||
---|---|---|
前任: 潘自力 |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第一书记 1954年10月-1964年11月 |
繼任: 胡耀邦 |
新頭銜 |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委员会书记 1949年7月-1954年6月 |
繼任: 张仲良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 | ||
前任: 潘自力 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主席 1955年3月-1962年5月 |
繼任: 方仲如 |
中国人民解放军职务 | ||
前任: 潘自力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54年10月-1965年3月 |
繼任: 胡耀邦 |
前任: 王世泰 |
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政治委员(第二次) 1950年8月-1954年9月 |
繼任: 张仲良 |
新頭銜 | 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政治委员(第一次) 1949年8月-1950年3月 |
繼任: 王世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