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藝術類型
(重定向自拍摄

摄影(英語:photography)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數碼照相机进行靜態圖片摄影,靜態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1]。而攝影機攝像放像機)則可以動態攝影,例如電視電影。目前部分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同時具有靜態攝影與動態攝影的功能。

攝影
一名女性用尼康胶片相机拍摄照片
型式記錄光或其他電磁輻射

基本原理

 
一副近代照相機

在摄影中,通常使用照相机或者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作为照相设备,利用光学胶卷或者数码存储卡作为记录介质。但也有例外,比如曼·雷实物投影法(rayographs)就是利用影子在相纸上成像,而不需要用到照相机。

多數照相是用一系列的透鏡組成的鏡頭,將光線折射聚焦後在底片或者CCD光學感應介質,底片本身也是儲存介質,以化學變化儲存訊號。而CCD則會將光轉換為電子訊號後,以數碼存儲卡儲存。儲存的訊號可透過某些方式,還原成光學訊號後,用像片[2]顯示器觀賞。除了透鏡構成的鏡頭,少數鏡頭是用反射鏡或反射鏡搭配透鏡所構成。

历史

相機的前身

 
暗箱的工作原理。光線通過鏡頭,經過反光鏡的反射,到達磨砂玻璃,並產生一個影像。把半透明的紙張放在玻璃上,即可勾畫出景物的輪廓。
 
1839年的達蓋爾相機,外觀與暗箱十分相似。

相機的前身為暗箱[註 1](Camera obscura)[3][4],又稱暗盒。原始的暗箱,只是利用一个黑暗的房子的一堵墙上的孔,将外面的景物投射到平面上。實際上,camera obscura的字面意思就是“黑暗的房子”[3][5]。據說古代中東的遊牧民族就留意到这样的現象:白天的時候,他們躲在帳蓬內休息,偶爾會看到投在帳篷上的倒立影像,而這些影像是來自帳篷的後方[5]

古代學者如墨子也注意到光線通過小孔可形成倒立影像[4][5]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論問題》(Problemata)中,提及暗箱的概念[5]海什木利用針孔裝置,對日食進行觀察[5]。這些針孔裝置,其工作原理,和現在被我們稱為針孔相機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暗箱」的概念早在公元前已經出現,但要到1604年,camera obscura這個詞才出現。數學家開普勒是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人[5]

在15世纪,艺术家们開始利用暗箱作繪畫的輔助工具。布魯內萊斯基利用小孔成像原理進行臨摹[5],開創透視繪畫法。隨科技的進步,在16世紀陸續有人想出為暗箱裝上凸透鏡[4][5],令影像更加清晰明亮。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暗箱大多是無法隨意搬動的工具。

达芬奇《大西洋手稿》[5]中留下了暗箱的草圖[3][5]。其後又出現可以隨身攜帶,且裝上鏡頭的暗箱[4],這類暗箱具有對焦機構,有一塊反光鏡,鏡上又有一塊磨砂玻璃可作對焦屏,對焦後把半透明的紙張放在玻璃上繪圖[4]。為了令影像更加清晰,有人想出在暗箱內安裝一片隔膜狀的光圈[4]

暗箱發展至18世紀,已經十分完備,方便攜帶的暗箱紛紛湧現,成為業餘畫家和畫壇巨匠在旅途上的良伴。至19世紀初,英法等國的攝影先驅開始以暗箱進行實驗,拍攝一系列的照片[4][5]。不過,由於無法把影像固定下來(定影),照片一經光線照射,影像便消失[4],相信並沒有實物存世。最早期的相機,其外觀和畫家用的暗箱十分相似[4]。事實上,有不少攝影先驅都是畫家出身。

攝影術的誕生

 
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攝的照片《窗外風景》,為現存最早的照片,拍攝年份為1826年,花了8小時曝光。這張照片一度被世人遺忘,由1898年最後一次在倫敦公開展出,至1952年被歷史學家尋回,相隔超過半世紀。
 
達蓋爾在1837年拍攝的靜物照片,相信是最早的銀版攝影法照片。達蓋爾利用窗口光拍攝,令照片更富立體感。
 
塔尔博特聲稱在1835年拍攝的照片,拍攝地點為雷卡克修道院英语Lacock Abbey

現存最早的照片由法国人尼埃普斯[註 2]在1826年[註 3]拍攝[3][4][5]。尼埃普斯將猶太沥青英语Bitumen of Judea[4]塗在白镴[3][5]版上,曝光8小時獲得此影像[3]。他稱這種技術為日光蝕刻法英语Heliography[註 4],但他未及完善这一技术便去世[4]。他的合伙人[4]法国画家達蓋爾繼續研究,发明了達蓋爾攝影法[3][4][5],又稱银版摄影法,在1839年由法國政府買下專利權[3][4],并于同年8月19日[4]宣告攝影術的誕生。

銀版攝影法的優點是照片逼真,而且是正像[3][4]。缺點是從不同的角度觀看,照片會由正像變成負像[3]。此外,由於影像是在一層很薄的銀上形成,因此容易受損,用手指輕擦也可能會令照片受損[4]。後來法國物理學家斐索想出為照片鍍金,並在1840年發明「鍍金法」這種保護措施,方法是把氯化金加進硫代硫酸鈉的水溶液,再灑在照片上,然後用酒精燈加熱,形成黃金保護層[4]。一眾攝影師則想出更直接的方法,把照片密封在玻璃鏡框中[4][6]。還有,由於使用水銀蒸汽顯影[3][4][5],有可能導致攝影師水銀中毒。其他缺點包括拍出來的影像是左右顛倒[3][4][5]、複製照片困難,還有拍攝成本高昂[4]

不過,由於技術已被公開[3][4][5],銀版攝影法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更一度成為主流的攝影方法,至1850年代始被濕版火棉膠攝影法英语Collodion process等新方法取代。

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创始人,英国人塔尔博特[註 5][3][4][5] 于1841年[4][5]发表了卡羅法。據悉,塔尔博在1835年[3][4][5],用塗上感光物料的高級書寫紙張[4][5],拍攝世上第一張負像照片[3][4][5],即後來所謂的負片。通過接觸式印相英语Contact print[3][4][5],可獲得正像照片,由此開創出由负转正的摄影工艺[4][5]

卡羅法的拍攝成本較低[4],又可重複印製相同的照片[3][4][5]。但由於使用紙作為負片,影像也較為模糊[3][4]。相對於達蓋爾的大成功,塔尔博特的發明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4][5]。不過,作為第一種由負轉正的摄影工艺,塔尔博特仍被視為攝影的始創者之一。

塔尔博特的《自然的畫筆》(The Pencil of Nature),於1844年至1866年之間出版,被視為史上首本以照片作為插圖的書籍[3]。但有反對者指,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特金斯的《不列顛的海藻照片:藍晒法印象》(Photographs of British Algae: Cyanotype Impressions)才是[5]

其他對攝影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士,包括英國的約翰·赫歇爾爵士,他創造了photography這個詞[5],又發現硫代硫酸鈉可以把鹵化銀溶在水中[4][5],解決了定影這個問題[4]。其他重要貢獻包括藍晒法英语Cyanotype這種古典攝影工藝[5],它成了工業藍圖的前身。

出身顯赫的湯瑪斯·威治伍德英语Thomas Wedgwood (photographer),在1790年代開始研究硝酸銀對光線的反應,並嘗試以暗箱拍攝照片,不過以失敗告終[4]。威治伍德又把樹葉放在塗了硝酸銀的白色皮革上,結果皮革未被蓋住的部分變成黑色[4]。威治伍德把一些物件放在經處理的紙上,「複製」出這些物件的模樣,但無法固定影像,時間一长,影像就消失了[4]。一般認為,威治伍德的照片沒有保存下來。

但近年有學者指,其中一張被認為是塔尔博特作品的樹葉照片,可能是威治伍德的作品。假如屬實,有關照片將會是世上最古老的照片,有超過200年的歷史。[7]

由風景到肖像

 
達蓋爾在1838年以銀板摄影法拍攝的巴黎第三區聖殿大道照片,被視為史上首張有人物出現的照片。在照片的左下角,出現了兩個人物,相信是一名鞋匠和他的顧客。照片曝光超過十分鐘,本來車水馬龍的街道因此顯得冷清,只紀錄到兩人的身影。

早期的銀版摄影法,照片的曝光時間很長[3][4],需要十多分鐘,很難拍攝肖像和移動中的物體。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攝影題材是風景靜物,而最具商業潛力的卻是肖像[4]

在1841年[3][4],法國攝影師克勞德英语Antoine Claudet氯化碘蒸汽,對金屬感光版加工,成功將曝光時間縮短至以秒計[4]。移居英國的克勞德,買下銀版攝影法在英國的專利權,在英國倫敦開設影樓,是個十分成功的攝影師,獲得不少榮譽,不過一場大火令他的肖像作品化為烏有[4],只有小量留傳後世。他留給世人的,是他的一項專利發明,就是暗房的紅色安全燈[4]

鏡頭的演進也起了關鍵的作用[4]。最早期的達蓋爾相機,裝配的是小口徑的鏡頭,光圈只有f/16[4][註 6]。大口徑鏡頭的出現,縮短了照片的曝光時間,令拍攝照片更加便利[4]。其中,來自維也納大學佩茲法爾英语Joseph Petzval在1840年設計的一款鏡頭,即所謂的佩茲法爾鏡頭英语Petzval lens,光圈竟達f/3.6[註 7],大受歡迎。其中,由福倫達生產的同類鏡頭尤其著名,英國和美國也有公司生產這類鏡頭,由於生產商眾多,因此規格不一,大小不等,但光圈普遍都在f/3至f/6之間[8]

早期影樓曝光術

 
這張1893年的合成照片,可見一名攝影師正在替自己拍照。我們可從這張照片窺探早期照相館的拍照方式。客人坐在椅上,頭部被支架固定,盡可能保持靜止不動,直至完成曝光。巨大的相機固定在木架上,攝影師手執快門線,準備打開快門。這種以支架固定頭部的拍攝方式,在十九世紀末已經落伍。

雖然曝光時間大幅縮短,但曝光時間仍以秒計。假如被攝對象稍有晃動,拍出來的照片也不會清楚。為了獲得清晰影像,攝影師會讓客人坐在椅子上[4],用几乎隱藏的支架固定頭部[4][9],整襟危坐,盡量保持不動。

光源方面,多以自然光為主[3][4][註 8],當時的影樓都盡可能在建築物的頂層開業[4][10][11]。早期的影樓普遍設有向的玻璃幕牆[10][12],或向的窗口[10][12][註 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位於南半球的影樓相反[12]),以漫射光而非直射光拍攝[4]

當年的相機相當笨重,要固定在特製的木架上,木架的高度可調節[4]。根據當時的天氣狀況,攝影師決定曝光時[4]。拍攝時,攝影師取下鏡頭蓋,曝光開始,攝影師以懷錶計時[4]。蓋上鏡頭蓋,曝光完成[4],然後把感光版取出,拿到暗房處理。

早期的攝影師,有不少都是畫家出身[3],由他們拍攝的肖像照片,不難看到有繪畫的影子,特別是半身肖像畫。例如,攝影師會模仿荷蘭畫家林布蘭作品的照明手法[3],又會使用油畫布作背景[3]

火棉膠攝影法

 
攝影師在戶外拍攝的情況示意圖,攝影師以黑布蒙頭,作裝在三腳架上的相機,另有帳篷和大量玻璃藥瓶。用濕版攝影法照相,需預先準備好感光版,在感光版乾透前拍照。站在攝影師身後的人物可能是助手,負責製作和傳遞感光版。留意他手上的方型物體。

火棉膠攝影法英语Collodion processes,又稱膠棉印相過程,往下可分濕版(濕膠棉印相過程、濕版攝影、濕版火棉膠攝影法),與乾版(乾膠棉印相過程、乾版攝影、乾版火棉膠攝影法)兩種,火棉膠攝影法是1850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方法,它的出現幾乎取代了銀版攝影法。火棉膠是一種具黏性的液體,可黏在光滑的玻璃版上,又可作為硝酸銀的載體,令這種感光物料固定在玻璃版上,製成感光版。

在1851年[4][13],英國雕刻家[13]阿切爾英语Frederick Scott Archer[4][13]發表濕版攝影法,卻沒有申請專利[13],因此沒有得到多少財富[4]。阿切爾在1857年離世[4][13],死前窮困潦倒[4],他的發明卻惠及世人。

濕版攝影法以玻璃版為負片[4],可用感光紙複製多張照片[4],不只降低了攝影成本[4],還可以把照片寄給親朋好友[4]。與後來甚至出現了所謂的「名片攝影」,顧客到影樓拍攝小型照片,然後把照片貼在個人名片上,在社交場合上大派用場[4],人們爭相仿效,成為一種時尚。由於利錢甚豐,大大小小的影樓紛紛冒起,競爭非常激烈。

器材商也趁機推出具有多個鏡頭的特製相機,可以在同一塊玻璃版上拍攝多張小型照片[4]。利用這類特製相機,攝影師以相同的成本和工作量,印製出更多的照片,收取更高的費用[4]。後來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戶外,到戶外照相,成為新的拍攝業務。於是出現了可摺疊的相機。

從室內到室外

到室外拍攝,需要可摺疊的相機,可伸縮的木製三腳架,還要有便攜的帳篷和用來盛載藥水的箱子,簡直是把整個暗房都搬到室外。因為用濕版攝影法照相,需預先準備好感光版,並在感光版乾透前拍照。感光版並不能長期存放,一旦乾透就不能拍照。儘管如此,早期的攝影師還是用這種技術到室外拍照。

戰爭攝影

早在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前,已經有攝影師拍攝戰爭。有佚名攝影師運用銀版攝影法拍攝,在1847年拍攝美墨戰爭。後來,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相機小型化

1914年,德国“徕兹”显微镜工厂设计师奥斯卡·巴尔纳克尝试製作使用电影胶片双倍规格的(24×36毫米;135型)相机(电影片规格为18×24毫米),并于1924年开始销售徕卡相机。135规格日后成为最为普及的胶片规格,它大大缩小相机体积,使得摄影主流转向纪实摄影,并迅速被大众接受。

數位相機技术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在特种领域进行研究,在上世纪末进入民用市场。1995年,柯达发布了消费型數位相機DC40,标誌着數位相機民用市场的启动。随着數位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进步,摄影更深入的融入社会生活,數位音乐播放器,移动电话等數位化产品开始配备摄影功能,拍摄的图片可以用彩信等方式无线传播,摄影开始多元化发展。

攝影在中國大陸

 
焚毁前的圆明园照片,由費利斯·比特摄于1860年10月6日-18日
  • 1844年10月,法國攝影師于勒·埃及爾 (Jules Alphonse Eugene Itier) 作為法國海關總檢察官隨同赴中國進行貿易談判的法國外交使團,乘坐法國「西來納號」三桅戰艦帶著達蓋爾攝影機抵達澳門,拍下了一批澳門最早的照片。其後,又換乘「阿基米德號」赴廣州黃埔港,拍下了一批中國內地最早的照片,包括現在收藏在巴黎法國攝影博物館兩廣總督耆英的半身像。他的照片以銀版像片為主,集中在澳門以及廣州,拍攝數量極少。[14][15][16]
  • 1858年,瑞士人皮埃尔·罗西耶 (Pierre Joseph Rossier) 將立體攝影引入香港與廣東,他是首位來到中國的商業攝影師。
  • 1860年,意大利人費利斯·比特 (Felice Beato) 帶來了濕版攝影,他是首位捕獲紫禁城畫面的攝影師。他的活動範圍以香港、廣州、天津、北京為主。
  • 1868年初,英國商業攝影師約翰·湯姆森 (John Thomson) 在香港建立攝影室。他多次深入內地旅行,是西方首位廣泛拍攝和傳播中國影像的攝影師。在1870年至1872年间,他沿長江北上,步伐遍及廣州、澳門、汕頭、潮州、廈門、閩江、馬尾、台灣、香港、上海、膠州灣、天津、北京、漢口、宜昌、九江、南京、寧波,行程總計八千公里。[17]
 
福州金山寺,約翰·湯姆森 摄于1871年
  • 1870年代,香港、上海出現照相館。
  • 1875年,天津第一家照相館“梁時泰照相館”開業。
  • 1892年,北京第一家照相館“豐泰照相館”開業。

攝影在台灣

  • 台灣於日治時期引進照相技術,故沿用日本譯名稱寫真。而在大街小巷以此為業的店家,稱為寫真館。不過1950年代後,漸漸改用中文的攝影照相館,直至1980年代,日本娛樂事業開放,寫真一詞才又興盛。

攝影在香港

  • 在攝影術未傳入香港前,一些居港的外國商人喜歡聘請畫家為自己繪像留念,攝影日漸流行,影樓應運而生,到影樓拍照留念成為風氣,不少攝影作品至今仍保存下來。 稍後,隨著攝影技術的改良,攝影機不再是一件巨大而笨重的儀器,普通人也可以攜帶攝影機四出攝影。到了近年,香港人對攝影的要求越來越高,位於香港九龍旺角山東街47號至51號中僑商業大廈基座的星際城市也是攝影人的潮聖地。隨著時代的進步,除了實體店鋪外,熱愛攝影的人士也逐漸趨向於網上購買攝影器材,例如香港格價網, 裝備魔 JB Mall。

实际技术

曝光

 
商業產品的廣告攝影

摄影的本质是捕捉光的艺术,所以曝光准确与否就成为了技术层面最核心的问题。

曝光是相机把光(通常是外界影像通过镜头内部的透镜组聚焦后)记录进感光媒体里的过程。光有强有弱,所以通过准确的光圈,快门和感光度的组合而成像。而准确曝光存在不同的光圈、快门和感光度的组合,那正是摄影的艺术所在。大光圈减低景深突出主题,而小光圈增加景深。快的快门凝固精彩的一刻,慢的快门反之,通常慢快门增加一张相的动感,如流水,晚上的车流等等。当用慢快门时,常用三角架固定攝影設備以保图像的清楚。

攝影時必須注意亮度的選擇,不可太暗,也不可太亮,要保持著HD曲線的中間調。因為在陰影部分和高光部分,反差小,細部消失,顯出一片黑或一片白。

 
膠卷的HD曲線











后期制作

照相完成后,介质所存留的影像信息必须通过转换而再度为人眼所读取。具体方法依赖于感光手段和介质特性。对于胶片照相机,会有显影定影放大等过程。对于数码照相机,则需要用電腦对数据进行计算,再通过电子设备输出。

參見

照相顯影劑



 
膠卷的HD曲線



電腦處理

随着数码相机的广泛使用,使用电脑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处理拍摄好的数码文件,并进行二次创作,得到作者想要的图像,数码技术的发展,给摄影带来了质的飞跃。

数码图片后期处理是现在很大的一个行业,现在的商业图片都是要经过很专业、很细致的后期图像处理,对图片的色彩、明暗、对比度等进行局部、整体的调整,使图片呈现光鲜靓丽的视觉效果。其行业应用覆盖广告、网购、艺术等诸多领域。随着手机的发展,现在个人手机上都集成了图片的后期处理功能,使自己拍摄的图片更加美化与多样了。

景深 Depth of Field

景深 Depth of Field ,即是一張照片中清晰的程度、範圍,以對焦主角為中心,向前、後相對清楚的空間,我們可以簡單的說,景深是一張照片中「清楚」的範圍,而不是模糊的地方。

景深起點(前緣),即是景深計算的開始,從這裡開始清晰,直到景深終點 (後緣) 超束,所以景深大小計算方法,則是 「景深終點 – 景深起點」。[18]

所用设备

一般来讲,人们使用可见光照相,最常用到的是照相机。因场景和用途的不同,照相机有着非常多的分类。综合来讲,照相机都要有几个基本的部分以保证曝光过程,这包括:

有时,人们还会采用小孔成像的实验设备进行照相,这只需要一个有小孔的暗盒、感光介质和控制光照时间方法。

非可见光照相

由于有些介质可以感受可见光之外电磁波的照射,因而相应的照相技术得以开发。最为普及的是红外线照相,甚至很多民用照相机不需改装就可进行红外线照相。在普通相机内装入红外感光胶卷,即可进行照相。但是,相应的辐射强度计算还不能足够精确的给出曝光所需时间。类似情况也出现在恒星摄影中。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可以由介质保存,再显现为人眼可读的图片。普通照相是为了记录人们所见的场景,而非可见光照相则显示了人眼所不可能识别的镜像。

攝影類型

各種攝影作品

注释

  1. ^ 翟錦文的《寫我心情—數碼攝影基本技法示範》譯「暗箱」,吳鋼的《攝影史話》譯「黑盒子」,克里斯多佛·詹姆士的《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譯「暗房」。本條目採用翟錦文的版本。
  2. ^ 翟錦文的《寫我心情—數碼攝影基本技法示範》譯「尼普斯」,吳鋼的《攝影史話》譯「尼埃普斯」,克里斯多佛·詹姆士的《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譯「涅普斯」。本條目採用吳鋼的版本。
  3. ^ 另一說法為1827年,本條目採用較常見的1826年。
  4. ^ 有關這種技術的中文資料異常貧乏,甚至中英文譯名也有好幾個版本。翟錦文的《寫我心情—數碼攝影基本技法示範》譯「日光繪畫」(Sun drawing),吳鋼的《攝影史話》譯「陽光攝影制版術」(Heliographie)。本條目採用較常見的「日光蝕刻法」,不過此譯名是否準確,實在不得而知,還望專家賜教。
  5. ^ 翟錦文的《寫我心情—數碼攝影基本技法示範》譯「塔爾伯」,吳鋼的《攝影史話》譯「塔爾波特」,克里斯多佛·詹姆士的《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譯「塔爾博特」,《明報》記者譯「泰爾博特」。本條目採用克里斯多佛·詹姆士的版本。
  6. ^ 根據網站antiquecameras.net的資料,早期的達蓋爾相機,光圈應該是f/15。不過,綜合各方資料,在這裡仍決定採用f/16。
  7. ^ 此一鏡頭的光圈值眾說紛紜,吳鋼的《攝影史話》記載為f/3.2,有網站聲稱可達f/3.5,其他數值還包括f/3.7,可說是模稜兩可,故在此探用較常見的f/3.6,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佩茲法爾只不過是設計了這款鏡頭,而並非造出一個原型,最終鏡頭由不同的光學零售商私自製作,因此大小規格不一,引致這種混亂。
  8. ^ 根據一些資料,銀版攝影法需要陽光中的紫外線,才會起化學反應,無法使用蠟燭煤油燈等當時常用的人造光源。後來的濕版火棉膠攝影法,對藍光和紫外線都會起反應,但能否用人造光源取代陽光,還需進一步查證。在此暫時略過人造光源在早期影樓的使用歷史。
  9. ^ 這和太陽的運行有關。太陽並不如兒童教本所載的在正東方向升起,而是稍微偏南或偏北。在北半球地區,陽光甚少直接從偏北方向照進屋內。不明白的讀者可參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的「臺灣四季太陽仰角與方位圖說」。

参考文献

  1. ^ 存档副本.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5). 
  2. ^ 存档副本.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翟錦文. 《寫我心情—數碼攝影基本技法示範》.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06 [2013-04-29]. ISBN 962-231-497-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8).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吳鋼. 《攝影史話》. 中國攝影出版社. 2006 [2013-04-29]. ISBN 7-80007-95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8).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克里斯多佛·詹姆士. 《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6 [2013-04-29]. ISBN 7-5322-470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6. ^ About Daguerreotypes - 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 [201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7). 
  7. ^ 估值107萬元 全球首張照片.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6). 
  8. ^ Petzval Portrait Lenses and Their History.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9. ^ The Headrest - 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 [201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5). 
  10. ^ 10.0 10.1 10.2 Highlight Studios. [201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0). 
  11. ^ 上海灘老影樓 滄桑堪追憶. [201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12. ^ 12.0 12.1 12.2 studio photography: Information from Answers.com. [201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0).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英窮雕刻家發明濕版攝影[永久失效連結]
  14. ^ 于勒‧埃及爾:將攝影術傳入中國第一人.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15. ^ 攝影術傳入中國澳門最早.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7). 
  16. ^ 澳法博物館合辦攝影術展,世界首部相機澳門最早銀版相珍貴現身.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4). 
  17. ^ China Through the Lens of John Thomson 1868 -1872, River Books 2010.
  18. ^ 禎禎, 賀. 景深計算器 ,幫助你有效認識景深運用 , 初學者必學的概念. 我是賀禎禎. 2017-08-28 [2018-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中文(臺灣)). 

延伸閱讀

書籍

外部連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