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舉

佛教術語

掉舉梵語auddhatya巴利語uddhacca),又稱,佛教術語,意為因為思想憶念多種不同情境,使心進入浮動不安的狀態。是會帶來煩惱心所,列入五蓋十纏五上分结,為昏沈的相反。說一切有部列為大煩惱地法之一[1],法相宗列入二十隨煩惱之中。

概論

掉舉是心不安靜的狀態[2][3],源自於[4],會阻礙修行奢摩他[5][6]

當過度精進,缺少三摩地來平衡,會產生掉舉。七覺支中的輕安,可用於克服掉舉。

參考

  1. ^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4:「大煩惱法地,名大煩惱地。此中若法大煩惱地所有,名大煩惱地法,謂法恒於染污心有。彼法是何?頌曰:癡、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
  2. ^ 玄奘譯《阿毗達摩法蘊足》卷9:「云何掉舉?謂心不寂靜,掉舉等掉舉、心掉舉性,總名掉舉。」
  3. ^ 玄奘譯《阿毗達摩俱舍論》卷4:「掉謂掉舉,令心不靜。」
  4. ^ 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5:「掉舉,如《集論》云:『云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靜照,障止為業。』此中有三:一、所緣,可愛淨境;二、行相,心不寂靜,向外流散,是貪分中趣境愛相;三、作業,能障其心安住所緣。於內所緣令心住時,由貪色聲等之掉舉,於境牽心,令不自在,貪愛散亂。如《悔讚》云:『如緣奢摩他,令心於彼住,惑索令離彼,貪繩牽趣境。』問:由餘煩惱從所緣境令心流散,及於所餘善緣流散,是否掉舉?答:掉是貪分,由餘煩惱流散非掉,是二十隨煩惱中散亂心所。於善緣流散隨其所應,是善心心所,非一切散皆是掉舉。」
  5. ^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掉舉?謂隨憶念喜樂等事,心不寂靜為性。應知憶念先所遊戲歡笑等事,心不寂靜,是貪之分。障奢摩他為業。」
  6. ^ 葉均譯《清淨道論》第14〈說蘊處品〉:「掉舉,是心的浮動狀態。有不寂靜的特相,猶如給風吹動的水波;有不穩定的作用,如風揚旗幟;以散動的狀態為現狀,如投以石而散布的灰塵;由於心不寂靜而起不如理的作意為近因。當知掉舉即是心的散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