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

(重定向自教令輪身

明王梵語विद्याराजIAST:vidyārāja),又作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1]:3278,女性則稱之為明妃[1]:3278IAST:Vidyārājñī)。是依密宗教義所作的法像,為教令輪身[2]或菩薩之化現,亦稱其所象徵的陀羅尼[2]

文殊菩薩與大威德明王,10世紀,現藏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

釋義

明王的「」(vidyā),為智慧光明英语Vidya (philosophy)的意思,此處即指真言陀罗尼[1]:3278。「明王」一詞有二義:一指真言、陀羅尼之王[1]:3278;二指為受大日覺王教令現忿怒身降伏諸惡魔之諸尊的名稱,以其具明智摧破一切魔障之威德,所以稱之為明王[2]。真偽雜記中云:「明者光明義,即象智慧。所謂忿怒身,以智慧力摧破煩惱業障之主,故云明王。」[2]

概要

明王是佛、菩薩之化現和真言與曼陀羅中的「明」的體現[3][4],為密宗理論中三輪身,及自性輪身、正法輪身和教令輪身中,由如來大智所顯現之教令輪身[1];教令輪身化現忿怒威猛的形象,以摧伏剛強眾生之邪魔,稱為忿怒尊。此外,由於真言在文法上有男女二聲[2],故明的形象亦有男女二神,依此而具足折伏與攝受二門之功[1]:3278。屬於男性之真言,以其具有能摧破諸難之威力,故稱明王;示現女人之相,攝受眾生,即表示此女性之真言具有懷柔之功德,故稱明妃[1]:3278

發展

密教早期階段,明王作为護法鬼神出现于佛陀、菩薩的两侧,而后这些神灵本身成为了崇拜对象,他们不再以佛、菩薩的旁侍形象出現,而被认为是佛、菩薩的化身,作為其智慧或音聲的化現,以破除魔障、護持佛法和守護善信,明王一詞的使用則直到七八世紀之交才確立[5]。在早期陀羅尼密教代表經典《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英语Mañjuśrī-mūla-kalpa》中,即有大威德明王做為文殊菩薩的護法與陀羅尼的化現,為菩薩招集會眾、調伏眾生,並在經中被描述為如藥叉的形象[5]。其後,大威德明王在《聖妙吉祥真實名經》等經中被提及其名號,且被視為菩薩的化現;諸多如同其被和菩薩連結的護法神,如馬頭明王同样为曾作为觀世音菩薩的藥叉護法出現,逐漸成為一獨立的重要體系,並象徵引領破除無明的主要意義[5]

形象

明王常被描述或形塑成如藥叉或陪臚一般的忿怒形象,或具有多頭多臂。依東密台密等教派之流傳而有多種形象。

主要明王

五大明王

又稱五大尊或五忿怒,名諱如下:[6]

由於金剛夜叉明王與烏樞沙摩明王有同體之說,因此部分佛寺會以烏樞沙摩代替金剛夜叉明王。以五大明王為本尊所修之密法稱為「五壇法」,供奉五大明王之殿堂則稱為「五大堂」。[7]

五大护世金刚佛母:

  • 大随求明王
  • 大寒林明王
  • 大千摧碎明王
  • 大白傘蓋明王
  • 随持密咒明王
  • 大孔雀明王

八大明王

有數種說法如下

1、空海《秘藏記》記載五大明王加上下列三尊為八大明王[8]

2、《大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佛頂經》記載由大日如來之正法輪身-八大菩薩化現的八大金剛明王:[8][9][10]

3、亦有說法與《大妙金剛經》相似,不過以穢跡金剛取代不動明王,將八大明王作為不動明王之眷屬[10]

十大明王

《佛说幻化网大瑜伽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中十大忿怒明王:

  • 焰鬘得迦大忿怒明王
  • 无能胜大忿怒明王
  • 德叉迦髮髻大忿怒明王
  • 钵纳鬘得迦大忿怒明王
  • 尾观难得迦大忿怒明王
  • 不动尊大忿怒明王
  • 吒枳大忿怒明王
  • 你罗难拏大忿怒明王
  • 大力大忿怒明王
  • 送婆大忿怒明王
  • 嚩日罗播多罗大忿怒明王

宝顶山摩崖造像第22号十大明王像:

  • 大火首明王
  • 大秽迹明王
  • 大火头明王
  • 大威德明王
  • 大愤怒明王
  • 降三世明王
  • 火首明王
  • 马首明王
  • 大笑金刚明王
  • 无能胜金刚明王
  • 大轮金刚明王
  • 步掷金刚明王

其他明王(部分)

圖集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慈怡法師主編. 明王.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丁福保.   明王. 《佛學大辭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3. ^ Faure, Bernard. The Fluid Pantheon: Gods of Medieval Japan, Volume 1.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5a. ISBN 978-0-8248-5702-8 (英语). 
  4. ^ 羽田, 守快. 不動明王から力をもらえる本. Daihōrinkaku. 2018. ISBN 978-4-8046-1386-4 (日语). 
  5. ^ 5.0 5.1 5.2 Linrothe, Robert N. Ruthless Compassion: Wrathful Deities in Early Indo-Tibetan Esoteric Buddhist Art. Serindia Publications, Inc. 1999. ISBN 978-0-9060-2651-9 (英语). 
  6. ^ 藍吉富主編. 五大明王.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臺南縣永康市: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ISBN 9579982104 (中文(臺灣)). 
  7. ^ 慈怡法師主編. 五大明王.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8. ^ 8.0 8.1 丁福保.   八大明王. 《佛學大辭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9. ^ 丁福保.   八大金剛. 《佛學大辭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10. ^ 10.0 10.1 慈怡法師主編. 八大明王.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佛教密宗五大明王
東方:降三世明王 | 西方:大威德明王 | 中央:不动明王 | 南方:军荼利明王 | 北方:金剛夜叉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