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钰

(重定向自李家鈺

李家鈺(1892年4月25日—1944年5月21日 ),其相,四川省蒲江县大興鄉窗子壩村人,國民革命軍将,中國青年黨黨員,為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军衔最高的將領之一,逝世后追授為陸軍上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列入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

《抗戰軍人忠烈錄》(第一輯)中的李家鈺烈士遺像

生平

清光緒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1892年4月25日)生,1911年畢業於四川陸軍小學堂第四期,同年參加學生軍,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第一期。1913年轉入南京陸軍軍官預備學校,同年夏參加二次革命,事敗回川。1914年入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

1915年在川軍劉存厚之第四師供職,歷任見習官,排、連、營長,遞升至川軍第三師(師長鄧錫侯)第六旅團長。

1922年熊克武勾結第六旅旅長劉漢鼎謀叛,事洩,劉旅長被拘,鄧師長乃以家鈺升任第六旅旅長。

1923年9月授陸軍少將。1924年任川軍第一師師長。同年3月,任將軍府將軍;8月升任陸軍中將。

1926年12月,鄧錫侯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軍長,家鈺仍任該軍第一師師長,1927年又兼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逐漸脫離鄧部而獨樹一幟。

同年5月10日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第二十二軍軍長。1928年11月13日任國軍編遣委員會川康裁編委員會委員。

1929年夏,任新編第六師師長。1932年投靠劉湘,率部參加了「二劉之戰」,歷任四川北、東路軍總指揮。

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軍第三路總指揮(副總指揮羅澤洲),與第一路(總指揮田頌堯)、第四路(總指揮楊森)、第五路(總指揮王陵基)、第六路(總指揮劉存厚)合力圍剿川北共軍徐向前部。

1935年10月15日中央对川军第一期整军,所部新编第六师有步兵及特科共22个团,26,400人,改编为正是番号陸軍第一零四師,任師長;又兼任第一綏靖區司令官,移駐西昌

1936年2月25日國民政府任為陸軍中將,10月,就任陸軍第四十七軍軍長;11月,獲三等雲麾勳章。

1937年6月,兼任川康軍事整理委員會委員;抗戰爆發後,所部編入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副總司令孫震),率部赴晉,隸第二戰區。1938年2月,升任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震)副總司令。

1939年10月24日 升任 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 兼任第四十七軍軍長,後改隸第一戰區指揮。期間率部轉戰於山西河南兩省。

1943年,免兼陸軍第四十七軍軍長,由李宗昉升任。1944年春,日軍集中大量兵力,發動豫中會戰,攻占鄭州許昌洛陽等地,第一戰區洛陽前線各軍西撤,5月17日晚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在渑池县与西撤的第14集团军副总司令刘戡、第14军军长张翼鹏、新8军军长胡伯翰、暂4军军长谢辅三等将领相遇后,奉令组织戰區後衛總指揮,李家钰为总司令指挥官,组织后退,第47军殿后掩护。以待潼關內抽調各軍出關增援;5月21日在河南陝縣张镇南院寺村旗杆岭[1]的总司令部遭日軍圍攻,力戰陣亡,年五十三歲。

身后事

1944年6月22日,國民政府明令追晉為陸軍上將;7月明令予以褒揚。1945年12月28日,李家钰遗骸权厝于成都市红牌楼广福桥。1948年5月19日,国民政府通过六先烈国葬案,予以李家钰国葬[1]

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家钰为革命烈士。妻子王明德率三子李克林,代表烈士家属,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2014年9月,民政部将李家钰和同属陆军第36集团军的肖孝泽陳紹堂,列入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

李家鈺是抗日战争期间中方陣亡的高級將領中,民間聲望位階僅次於第33集團軍張自忠。李著作有「軍人精神教育」、「治軍心得」、「精神講話」等。

注释

  1. ^ 1.0 1.1 1.2 1.3 抗战殉国蒲江五将军. 浦江县人民政府网站,来源:文广局. 2018-01-10 [2021-06-02] (简体中文). [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