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髮 (1900年)

(重定向自李淑良

李金髮(1900年11月21日—1976年12月25日),原名李淑良,又名李权兴,笔名金髮,男,广东人,中国第一位现代主义诗人雕塑家、艺术教育家和中华民国外交官

李金髮

生平

客家人,出生在大清广东省嘉应州程乡县(今梅州市梅县区),早年就读于梅州中学,1919年去法国留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学习雕塑油画。1920年受法国象征主义,特别是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影响,开始创作新诗。早期诗作开了中国象征主义新诗的先河。然而李金髮的诗作不能单纯以象征主义看待,他与多位现代主义诗人,如T·S·艾略特艾兹拉·庞德里尔克叶慈处于同个时间点的欧洲,感受现代主义文学最新的脉动,实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缔造者。

1925年应刘海粟邀请回国。先后在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山大学教授美术。1927进入武汉国民政府任外交部秘书。1928-1937年主编《美育杂志》。1928-1932年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雕刻,並和方幹民等一同發起了「長風西畫研究會」。1932-1934年,应施蛰存之邀在上海《现代》杂志上发表了十首诗,成为“现代派”诗人之一(同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戴望舒等)。1936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

1938年因抗日战争全家逃难至越南,就职于中华民国设在海防市的战时物资运输处。1940年回到广东。1941年和诗人卢森创办了抗日文艺月刊《文坛》。1941年8月开始再次在中華民國外交部任职。1945年任中华民国驻伊朗大使馆一等秘书,代理馆务。1946-1950年任驻伊拉克公使馆一等秘书,代理馆务。

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灣后,他不愿被政府召回臺北,而是于1951年携全家移居美国。先后办农场养鸡、经营商业和制作雕像,还写有回忆性散文。1976年在纽约长岛心脏病去世,終年76歲,葬于长岛。

诗风

李金髮新詩深受法國象徵主義影響,是法國象徵詩的模彷者,以隱喻、暗射的技巧,企圖造成一種音、色交錯的美感,在意境創造和語言選擇上,努力追求意象的朦朧,也特別注意語言的鑄煉,神秘、幽暗、隱約,充滿異國情調。他的詩作隱晦難懂,高級知識分子也不能明瞭。詩句上常夾有文言字眼,非常不自然。

李金髮被当时文坛称为“诗怪”。他的诗基本都是在1920-1928年期间所写;一般意向怪诞、诡丽、新奇;结构晦涩朦胧;审美上借西方象征主义“以醜为美”、“美丑对应”的理论,常用神秘、死亡、悲哀为主题;句法以西文语法夹上文言文助词。

他的诗打破了早期白话诗单纯直白的单调性。周作人称其《微雨》是诗界“别开生面之作”。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中评他的诗是“......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受和情感;彷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不缺乏想像力,但不知道是创造新语言的心太切,还是母舌太生疏,句法过份欧化,教人像读着翻译;又夹杂着些文言的叹词助词......"。

主要作品

  • 诗集,按写作顺序
  • 《异国情调》(散文、诗歌和小说合集,1942年出版)
  • 《飘零闲笔》(1964年,散文、小说集,台北侨联出版社)
  • 短篇小说:《异国情调》、《鬼屋人踪》等。
  • 散文:《近代波斯文学》、《巴格达的素描》
  • 翻译:《古希腊恋歌》、《托尔斯泰夫人日记》、《魏尔伦诗抄》等。
  • 雕塑:上海南京大戏院门前的长浮雕和伍廷芳孙中山邓仲元蔡元培等人的雕像。

影響

《自由句》一书指出:“李金发改变了胡适的白话口语路线,为诗歌指引了新的方向。”汉语诗歌从此整个转向了现代主义,其影响持续至今。[1]

参考资料

  1. ^ 见〈为了诗歌的自由〉一文,收录于《自由句》,台北:远景出版社,2013。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