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義印尼語Fred Young,1900年10月31日—1977年6月2日),印度尼西亞(印尼)華裔電影導演和監製,於荷屬東印度時期開始活躍於影壇。他青年時曾在荷里活修讀電影,但在1940年才加入影壇,並在《虛假天堂》(Sorga Palsoe)一片中擔任編劇。他曾參與36部電影的製作,並執導其中23部。

楊中義
Fred Young
出生(1900-10-31)1900年10月31日
 荷屬東印度三寶瓏
逝世1977年6月2日(1977歲—06—02)(76歲)
 印度尼西亞瑪琅
职业電影導演、監製
活跃时期1940年—1974年

生平

1900年10月31日,楊中義出生於荷屬東印度三寶瓏府三寶瓏的華人家庭[1]。他在荷屬東印度接受初中教育[2],其後在1920年代與鄭丁春The Teng Chun)和尼爾森·王Nelson Wong)一同赴美國洛杉磯修讀電影[3]。楊中義投身影壇後亦曾與尼爾森·王合作[4]

楊中義在1940年加入影壇,在《虛假天堂》一片中擔任編劇[2]。同年,他與SI·林(SI Liem)在巴達維亞(今耶加達)成立大華影業Majestic Film[5]。大華影業的首部作品《愛人》(Djantoeng Hati)由楊眾生Njoo Cheong Seng)執導,並由SI·林和楊中義監製[6]。大華影業的第二部作品《母親的眼淚》(Air Mata Iboe)同樣由楊中義監製,楊眾生執導,並由楊眾生的妻子菲菲·楊Fifi Young)主演,為一部講述一名年輕男人對拒絕讓母親居住的兄長展開复仇的悲劇[7][8]

1942年,日本佔領荷屬東印度,所有電影製作公司關閉,只剩餘一家仍繼續運作[9]。楊中義在此時轉投戲劇界,並成立泗水之星劇團(Bintang Soerabaja)。楊中義在1949年印尼獨立後重返影壇,並協助成立泗水之星影業及執導其首部作品《同生共死》(Sehidup Semati)。同年,他亦執導了《一條手帕》(Saputangan)一片[2]

楊中義在1950年代以導演、編劇和監製的身份[10]持續活躍於印尼影壇[1]。1960年代,由於印尼排華運動加劇,他開始改用類近印尼語的筆名烏托莫(Utomo)從事編劇工作[1]。楊中義1960年代中期開始開始減少製作電影,但曾在1970年代短暫復出,最終在1977年6月2日在東爪哇省瑪琅逝世[2]

作品

楊中義曾參與36部電影的製作,並執導其中23部[10]

腳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