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光炽
涂光炽(1920年2月14日—2007年7月31日),中国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
涂光炽 | |
---|---|
出生 | 1920年2月14日 中華民國北京 |
逝世 | 2007年7月31日 中国北京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籍贯 | 湖北黄陂 |
母校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职业 | 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 |
生平
1920年生于北京,籍贯湖北黄陂,从小跟随父亲在汉口第四小学和武昌实验小学念书。1937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并受到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1938年8月,前往位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五期四大队学习。1940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习,并于1944年毕业。1946年1月,前往美国留学,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习地质学并于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并于同年8月在纽约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9月,从美国返回中国,担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并首先在中国开设地球化学课程。1951年至1954年,被派往苏联留学,于莫斯科大学进修。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并回到北京,在北京地质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担任副教授。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同期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56年,参与了制定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工作。196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9月至1985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所参与项目“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199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2007年7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8岁 。
涂光炽于20世纪50年代参与和领导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铀矿地质改造成矿理论,并推广到其他一些矿床。20世纪70到80年代参与和领导地球化学所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研究,提出成岩成矿多成因观点从事层控矿床、铁矿及金矿研究,提出中国层控矿床形成机制、发育特征,富碱侵入岩带特征及金矿类型、找矿方向与北疆矿床分布规律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事超大型矿床及低温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中国超大型矿床时空分布特点和分散元素地球化学若干规律、西南大面积低温热液成矿域等见解 。2003年立足于地球科学的宏观性和区域性,涂光炽提出了“比较矿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