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

位於中華民國新竹市的研究型大學,中華民國遷離中國大陸後在台復校

國立清華大學(英語: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縮寫:NTHU,簡稱清華清大)是一所校本部位於台灣新竹市東區的國立研究型綜合大學,其起源於清朝,於1911年以庚子賠款建校於順天府(今北京市清華園,而後因國共內戰多次遷移,後於1956年在校長梅貽琦的主持下在臺復校

國立清華大學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國立清華大學校徽
新竹校本部校門
老校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清華學校
清華學堂
校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1]
创办时间 大清宣统三年三月初一
1911年3月30日,​113年前​(1911-03-30
復辦時間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
1956年,​68年前​(1956
學校代碼0002
学校类型國立大學研究型大學綜合大學
捐贈基金國立清華大學校務基金
NT$35,335,636,295[2]
校长高為元
副校长戴念華(資深副校長)
簡禎富(執行副校長)
呂平江(專案副校長)
教務長巫勇賢
主任秘書葉秩光
教师人數1,355人
学生人數18,125人(2022年)
本科生人數9,120人(2022年)
研究生人數9,005人(2022年)
校址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24°47′37″N 120°59′34″E / 24.79361°N 120.99278°E / 24.79361; 120.99278
校區南大校區:新竹市東區南大路521號
臺北校區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10號
桃園校區:規劃中
总面积參見校園一節
附屬機構
  • 清華附小
    • 校本部:新竹市北區四維路47號
    • T.O.S校區:新竹市東區建功二路63號
  • 附設診所
    • 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體育聯盟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代表色
昵称清華、清大
吉祥物熊貓龐達熊[3]
所屬法人 大清遊美學務處(1911年)
 中華民國外交部、教育部合派
(1912年-1929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1929年-)
隶属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全國夏季學院[4]
清華五校聯盟
臺灣大學學術聯盟
臺灣區塊鏈大學聯盟
臺灣教育學術聯盟
臺英大學聯盟
全球產學未來人才培育策略聯盟(UAiTED)
哈佛燕京學社[5]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2]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
亚太高校书院联盟
邮政编码300044
網站www.nthu.edu.tw
位置
地图

國立清華大學的校本部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工業技術研究院光復院區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相鄰,校園內建有圖書館博物館核子反應爐等大型設施,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於2016年合併後,現共設有12個學院及附設實驗小學附設診所,於2022年聘有約900名專任教師,並約有18,100名學生在學。國立清華大學的校友橫跨各界,除包括3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沃爾夫獎得主陳省身等學者外,亦包括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俞國華等在內的著名校友。

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校緊密合作外[6][7],亦與北京清華大學等海內外大學有著密切關係[8],發展MOOC課程、學術訪問制度及雙聯學位課程在內的交流合作[9][10]

國立清華大學在2022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為401-500名之間,在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為世界第177名[11],在2022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中為351-400名之間[12],在2022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為375名。[13]

概要

中華民國政府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而撤退至臺灣後,接收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廠本部300公頃土地。1955年金開英擔任中油總經理,撥用40土地給清華大學建校,由該校校長梅貽琦新竹市主持清華在台復校。復校重建之初首設原子科學研究所,1964年恢復大學部,目前設有理學、工學、原子科學、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科技管理、教育、藝術、台北政經學院TSE等11個學院,共26個一般學系、10個學士班、23個獨立研究所、17個研究中心。位於北平的國立清華大學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更名為清華大學

在學術研究上,清華自29國130所(2011年4月)增加至49國319所(2020年4月[14])大學保持校際合作關係,各國交換學生、外籍生、華語學習的互動熱絡。而國立清華大學也與國內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三校共同組成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整合各校資源,共同成立研究中心。此外,復校後的清華和相鄰的交大於1969年開始固定於每年春季舉辦「梅竹錦標賽」,比賽項目包含球類、橋藝、棋類、田徑拔河等。清華校友與許多知名大學包括台灣大學等,都有協助校友創業活動,以租用辦公室的方式,推廣其創業活動,如清華海峽研究院。[15]

根據汤森路透重要科學指標(Thomson Reuter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16],清華在化學、物理、材料科學、工程、計算機科學、生物與生物化學及臨床醫學等七學門被列為論文被引次數世界前1%之研究機構;臺灣在22個評比學門中之5個學門有研究機構躋身世界百強,清華在QS全球大學學科排名中在「材料科學」方面排名世界第37名,居全臺各校所有領域之首[17]。2017年,於「機械工程」方面排名世界第38名,超越台大為全台第一。腦神經科學領域,諾貝爾獎得主DNA之父詹姆斯·杜威·沃森於2010年造訪清華時譽為「世界領先」。清華未來式,校園規劃,續以清華校色紫色及白色重新改造清華湖及校門口,清華湖以紫色意象傳統清華典雅,校門口以白色意象設計象徵未來醫學發展。

經費來源

1948年(民國37年),梅貽琦校長離開北平前往南京,後出國赴紐約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現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會商清華基金保管及運用事宜,確定國立清華大學將中國對美國的庚子赔款的退款使用剩餘部分存放至美國銀行設立「清華基金」,由梅貽琦校長掌控此基金。 1949年(民國38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往台北,梅貽琦校長前往臺灣新竹市復建國立清華大學,至今此基金利息仍每年由銀行撥付給國立清華大學作為開支經費,目前僅有位於台灣的國立清華大學接收此基金。[18][19][20]

精神象徵

校名

东晋谢混作《游西池》诗,有“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湛”通“沉”,音chén),意指“夕阳斜照,鸣叫的鸟儿归林;清澈的水色与华美的草木,已经淹没在暮色之中。”原为感叹时光流逝之意[註 1][21],后引申出“水木清华”一词,并赋予“池水清澈,树木华美”之意[22],今日工字厅后匾额即为“水木清华”四字[23]万历年间建皇家园林清华园(今畅春园),后废[24]康熙年间建熙春园,后分为近春园熙春园两部[25]咸丰帝熙春园亲书匾额改为“清华园[26]。1910年,游美学务处将附属肄业馆改为学堂,依据所在地而定名“清华学堂”(Tsing Hua College),后沿袭更名“清华学校”(Tsing Hua School)。[27]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掌控北京后准备改办大学,由于清华接收美国退还賠款,对罗家伦校长的委任状中定名为“清华大学”,未加“国立”二字,后经罗家伦多次争取,最终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28]

校徽

圓形校徽

 
1918年第13-14期《清华周刊》封面,用上徽标

清華大學的圓形校徽為正式的校徽標誌,雛型源於1916年清華學堂的軍旗圖案。[29]1926年11月25日,校評議會議決:「通過校徽之格式:圓形、斜十字」,1928年改制大學後,曾调整校徽字样与图示。[30][31]1934年6月1日《清華週刊》(第13-14期)嚮導專號刊登了清華大學校徽圖案,其基本形制沿用至今,最中心為五角星,內圈為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外層則為校名中英文字樣。 新竹清華的圓形校徽,除上述基本結構外。與北京清華不同,保留了清華學校時期,校徽最外層的光芒狀圖案等細節。

清华学校校徽
国立清华大学校徽,在臺復校沿用至今
北京清华大学校徽

鳥形校徽

鳥形校徽具體時間與創作者已不可考,但在北京時期就已出現。[29]今日新竹清華的校旗亦是印製此圖騰作為代表。

 
鳥形(鷹翅)老校徽,配戴用

校色

清華一直以紫,白二色作為自己的顏色,是否經過學校正式決議,目前尚未查知,但在最早的英文校歌上(1916年以前)即已有了這樣的句子:

O Tsing Hua, fair Tsing Hua, college bright,
May we be loyal to the purple and the white.

當時的中文譯文是:

噫清華,嘻清華,吾校巋巍,
美哉吾校旗,願日增汝之光輝。

校旗

在1917年以前,學校曾把白色的「自強不息」校徽,印製在紫色的質地上作為校旗,在各種慶典上懸掛。而在一般場合,特別是印刷品上,則恆以長三角形紫白二色參半,印以中英文校名的旗幟為多。1923年,聞一多曾在長詩「園內」裡寫道:

你若會唱園內之“明日”,
你當想起我們紫白的校旗,
你便唱出風旗飄舞的節奏,
飄啊!紫白參半的旗喲!
飄啊!化作雲氣飄搖著!
白雲扶著的紫氣喲!
氳氤在這“水木清華”的景物上。
雲氣氳氤的校旗呀!
你在百尺高樓上飄搖著,
近矚京師,遠望長城,
你照臨著舊中華的脊骸,
你照臨著新中華的心臟。
啊!展開那四千年文化的歷史,
警醒萬人,啟示萬人,
賜給他們靈感,賜給他們精神!
雲氣氳氤的校旗呀!
在東西文化交鋒之時,
你又是萬人的軍旗!
萬人肉袒負荊的時間過了,
萬人臥薪嚐膽的時間過了,
萬人四千年的文化!
與強權霸術決一雌雄!

清華的校旗,用了傳統的紫白二色,紫色為底,中間為英文校名縮寫「TH」所組成的圖案,中間有一“清”字,上有「國立清華大學」字樣。

校歌

 
清華大學夜景
 

[32]

校訓

清華大學的校訓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於周易乾坤二卦,卦辭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因於1914年(民國3年)冬,梁啟超先生到清華演講,講題為「君子」,即以此辭為中心內容,激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並把此二卦辭作了如下的詮解:

接著,梁啟超先生又引申勉勵清華學生說:

這次演講以後,學校即以此八字為校訓,作圖制徽沿用至今,並於於2008年2月後陸續成立了「厚德書院」、「載物書院」、「天下書院」等住宿學院。

校花

清華代表花除了校務會議決議的梅花外,曾有將紫荊丁香作為校花的提議。[33]

1916年除夕聞一多所在的中等科曾以「Mu ch Ado about Nothing」為劇名,參加校內演劇競賽獲優勝獎,這個劇的中文題名即為「紫荊魂」,可能也與讚頌紫荊的品性有關。至今清華校園活動裡,「紫荊魂」一劇依然常被重新演出。把這兩種花視為校花,首先是由於它們與校旗,校色的顏色一致,(紫荊花為紫色,丁香花分為紫白二色);其次是由於這兩種花都是在校慶日前後盛開。亦有校友曾在校友通訊上建議,定其中之一或兩者為校花。

2011年,「99學年度第4次校務會議」決定清華校花為梅花,為了紀念梅貽琦校長而來。且梅竹賽行之多年,梅花已成為清大之精神象徵,也用在各種紀念品之上。

歷史

清華學堂時期

 
咸丰帝御笔清华园匾额位于工字厅正门。
 
1909年遊美學務處第一期留美生

清华源于辛丑条约约定的庚子赔款。1904至1905年(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美国国务卿海約翰认为赔款已超过美國應得到的部分,索要过多,並告訴大清驻美公使梁诚梁诚得知美国庚款索赔过多后,几番据理力争要求美国退回[34],促成减免。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返还赔款基数定为一千余万美元,逐年退还。赔款用于人才培养和赴美留学[35][36]。1909年(清宣统元年),美国开始退还庚款。为统筹考核留学生,外务部学部上奏设立“游美学务处”并附设“肄业馆”。7月17日(六月初一)游美学务处正式建立[註 2],后任命外务部署左丞左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担任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任驻美学生监督,三年间共组织三批近200人赴美留学。[37]

外务部选定清华园后,修缮工字厅、建造校门一院、二院、三院、同方部、北院、校医院,1911年竣工,校园占地450亩。[37][38]1911年2月,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由军机大臣那桐题写校名[39],总办周自齐兼任监督,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兼任副监督。3月30日(三月初一)暂行开学仪式(中等科),4月1日高等科开学,教师多从美国聘请,游美学务处也迁入工字厅办公[36][40]。10月,武昌起義爆发,清政府挪用退还赔款弥补军费,学堂经费断绝,原定正式开学仪式取消,11月9日正式停课[36][40]

清華學校時期

 
国立清华大学大门(今二校门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裁撤游美学务处,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分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共计八年学制。唐国安为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在校生约500人,教员30余人,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培养“领袖人才”[36]。1913年春近春园长春园、部分水磨村并入清华大学。1914年10月,美国建筑师墨菲小丹纳英语Richard Henry Dana Jr.(Dana)为学校规划校园,布置留美预备学校和综合大学。1916年至1920年,建成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大礼堂早期建筑[35]。此期间,经费充足、园林优美,学习环境十分理想。学校强调体育锻炼和强健体魄,设立体操课,午后“强迫运动”,开办童子军训练和军事训练(兵操);参加菲律宾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清华、协和汇文合办的“三角运动会”为北京最早校际大赛[41][42]。各界名人学者也前来演讲,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引述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清华学子给予厚望。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定为校训[43]

 
1925年,国学研究院教授合影

1913年3月初,唐国安校长病逝,周诒春继任,任内勤勉,增加设备建筑,扩充留美名额,于1918年1月辞职。此后直到1931年校长更迭频繁,史称“清华校长更迭风波”。早期先后有范源濂美国驻华公使反对)、赵国材(代理)、张煜全罗忠诒(学生拒绝)、严鹤龄(代理)、金邦正曹云祥(代理)被任命校长。1924年5月,曹云祥成为正式校长,在任6年中,清华学术得到空前发展,1925年春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导师。从派遣留学逐步转为培养本国人才,在1925年5月成立大學部,始创四年制學士教育,開始招收大學一年級生,稱為新制生,而留美預備部學生為舊制生[35][36][37][44][45],之後清華學校由留美預備部、大學部、國學研究院三個部分組成,並逐步向綜合性大學過渡。至1926年,大學部共成立17個學系,包含中國文學系西洋文學系、歷史學系、經濟學系、教育心理學系、物理學系、工程學系、體育學系、音樂系等,已經形成大學的初步基礎[46]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城内十多所学校示威游行。清华学生组织演讲、会见公使、致电巴黎和会。9日,校内挂半旗,全体同学在体育馆举行“国耻纪念会”,并焚烧校内日货。共同宣誓“愿牺牲生命,以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权”[47][48]。“五四”运动后,更多新思潮涌入清华,促进了清华学生的觉醒[49]。1926年3月13日,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周年大会,李大钊陈毅来校演讲。3月18日,北京民众为反日本入侵游行请愿,遭段祺瑞政府打压,清华学生韦杰三牺牲,是为三·一八惨案[50]。1927年6月,國學大師王國維憂憤國事,於北京昆明湖自殺,震驚全國[51]梁啟超亦因病離校就醫。同月教務長張彭春遭反對勢力攻擊而辭職,校園爆發「挽張去惡」風潮,學生遊行要求改造清華[52]

北平時期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掌控北京后,任命孫科為清華校長,孫科不就,遂改派罗家伦为校长,易名“国立清华大学”。羅家倫於校長就職演講中,提出要四化辦學(廉潔化、學術化、平民化、紀律化),並實行軍營化管理,遭學校師生拒绝[53]。任职期间,罗家伦对学校组织结构大加整改,[54]延請了蔣廷黻張奚若蕭公權馮友蘭張子高等幾十位著名教授[55]。1929年4月,羅家倫因查出清華基金帳目虧空,要求改革,與清華大學董事會發生矛盾,提出辭職。同月,清華大學師生發起解散董事會,回歸教育部管轄運動。5月,清華重归教育部管轄;6月,清華大學董事會解散,清華基金改由中華教育文教基金會保管。成立研究院,先辦文法兩科,次辦理工農科。大學部第一屆學生亦於此年畢業[55]。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北平落入閻錫山之手,校內親閻錫山勢力醞釀“倒羅運動”,再加上羅家倫長期與學校師生意見不合[56],5月20日請辭離去。後閻錫山指派與其同為山西人的清華校友喬萬選為清華校長,但是遭到清華師生以反對军阀力量把持校政為由,拒絕喬萬選。6月25日,喬萬選企圖以武力接收清华,遭學生阻擋,並簽下「永不任清華校長」承諾書。清華校務暫由校務會議維持,清華進入長達十至十一月的無校長時期[52][57]。1931年4月,教育部任命吴南轩為校长,然而吴南轩擅自解聘教授,任用私人,携印入城[52],断绝学校资金并暗示武力解决,引起全校師生不滿,学生护校委员会教授会迫使教育部将其撤职[58]

1931年10月14日,梅贻琦被任命为校长,12月3日,在校長就職典禮上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理念,此理念對清華有著深遠的影響[35][36][59]。梅贻琦擔任清華校長長達17年,為清華最久任的校長,且对学校建设贡献巨大,确定了清华著名学府地位,被稱為清華永遠的校長[44]。此時期,梅校長大力延聘名師,讓此時的清華園名師雲集,如文學院的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吳宓金岳霖等;理學院的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陳省身等;法學院有陳岱孫,這些學術大師在清華創造出許多研究成果,如機械系教授王士倬建造了中國第一座航空風洞。在治校理念上,確立了“民主治校原則”,也稱為“教授治校”,清華的教授會、評議會、校務會以及各種專門委員會,多由教授擔任,讓教授能積極參與學校事務[60]

1935年秋天,在日军危及华北之时,校内成立学生自治会救国委员会,学生蒋南翔草拟《告全国民众书》,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47][61]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清华大批学生参加了该运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62][63]1936年,因日軍侵華,學校於長沙獄麓山興建校舍,並將學校珍貴圖書器材南遷,同時決定籌辦特種研究所。2月19日,參予學生運動的救國會與學校教授會為了上學期期末考試補考問題發生對立,教授集體辭職。22日,由學生會與用功讀書學生組成之護校團發起挽留教授。23日,梅校長自南京回校,處分救國會帶頭分子,並慰留所有教授。29日,冀察政務委員長宋哲元派兵進入校園逮捕二十一名左派學運學生,後經校方多方奔走,獲得保釋。12月,西安事變爆發,校園左右派學生對立。28日,由潘光旦教務長宣佈解散校園一切學生運動[52]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時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1937年發生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5日,日軍即佔領清華園。9月10日,清华奉令与北大南开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0月25日,临大开学,共有文、理、工、法商等四院十七系,文學院另於南岳上課。1938年1月,因戰爭吃緊,決議搬遷至昆明,临大组织师生分三路艰难到达昆明,校名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设常务委员会主席。5月4日,联大开课,三校师生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开展教学、科研工作[64][65][66][註 3]。1939年因戰局吃緊,政府宣布停付庚款。清華農業航空無線電金屬社會調查五研究所自行設法維持。8月,清華決定恢復文科研究所,設中文外文歷史哲學四部[67]。1940年,因聯大校園屢遭日軍轟炸,教育部命聯大遷。8月,聯大決定於四川敘永設立分校,命一年級及先修班新生前往上課。11月,為了培養大後方中小學教師,聯大成立師院附設學校[67]。1941年1月,敘永分校開始上課。4月,清華大學成立卅年,師生於昆明舉行紀念會,出版學報紀念專刊。8月,敘永分校結束運作,學生返回昆明。10月,文科研究所於昆明東郊龍泉鎮司家營成立,由馮友蘭教授出任校長。11月,與盟軍合作於昆明成立譯員訓練班,並成立師範學院初級部[67]。联大期间,学生参与青年从军运动,应征飞虎队翻译,参加中国远征军作战[68]。 清华还单独设立昆明办事处、研究院和特种研究所。特种研究所依靠庚款基金利息,拥有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国情普查五个研究所,服务军事研究[68]。战争中,清华园日军野战医院152病院等占据、破坏,留守教职工也被害[69]

1945年日本投降后,学校开始修缮清华园。次年联大结束,三校复员。清华在战争伤痕下努力恢复发展,1946年2月,部分系所勉強於北平清華園重新復課。5月4日,西南聯大結束,學生依志願分發,入清華者932人,入北大者644人,入南開者65人。三校於昆明立碑紀念八年之艱苦合作。師生陸續北返,只留下師範學院改為國立昆明師範學院。7月,清華中文系教授聞一多國民黨特務刺殺,昆明發生學潮,梅校長赴解決。10月10日,正式於清華園上課,收集補充圖書儀器設備,並招考新生。[67]1948年,清华大学扩充农学气象学法学航空工程等院系[70][71]。同年11月2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下,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前来谈迁校事宜,并接走清华5位教师。12月13日,解放军进军至西郊,绕开圆明园和清华、燕大,占领丰台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指示保护清华、燕京等校。解放军与国军战于学校墙外,不久后国军退守城內。15日,解放军进驻海淀镇清华园成为华北地区最早被解放军占领并宣告解放的高校。12月18日,解放军第13兵团政治部张贴布告宣布严加保护学校,阻止抢掠[72][73]梅贻琦校长于12月14日因公入城,留在城内,后于21日乘飞机前往南京。12月17日,校务会议推举冯友兰为临时主席,代理主持校务[73][74]

在台復校

 
清華大學水池式反應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守臺灣。梅校長赴歐,後往紐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會商清華基金保管及運用事宜。自1951年開始以清華基金利息協助在美學人研究,並贈送學術書刊儀器給臺灣專科以上學校。1955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正式簽字,政府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發展原子科學之研究,乃電召梅貽琦校長返國籌議。並於同年12月,由行政院組設「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以教育部長張其昀,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國防、外交、財政、經濟四部代表,暨蔣夢麟浦薛鳳錢昌祚陳雪屏錢思亮金開英洪紳諸先生為委員。

1956年1月1日,即在臺北成立籌備處,以陳可忠為主任;清華在臺復校工作由此開始[75]。原先計畫在臺北南港與新竹擇一選校地,但因南港腹地較小,再加上時任新竹縣長朱盛淇的爭取,清大選在新竹赤土崎建校。校地由中國石油公司提撥約40公頃的原日本海軍燃料廠土地,在原子爐開工後,需要更多校地,因此新竹縣長朱盛淇同意再撥約33公頃土地,此時的清華校地共約78公頃[76]

1956年清大在臺復校後首次招生,因校舍還未完工,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上課地點,至此清大校務在臺正式運行。1957年,清大在新竹的教學大樓、辦公大樓、教職員工宿舍、學生宿舍等相繼完工,學生於是返回新竹上課。1961年清華大學水池式反應器完工,此原子爐土木工程部分由校友華泰建築師張昌華負責設計,機械裝置則由中油臺電臺灣鋁業公司分別派員操作,並得到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的協助,是臺灣第一次由產官學界共同完成的成果[76]

1962年5月19日,梅校長病逝於臺大醫院後,校務暫由教務長陳可忠代理,1965年陳可忠正式擔任校長,在其任內增設了數學核工物理化學系所,增長了清華的教學組織;1968年,清華圖書館(紅樓)啟用,隨後體育館、大禮堂與新校門等相繼落成;1969年,清華與交大聯合舉辦首次的「梅竹錦標對抗賽」,同年7月陳校長退休,由閻振興校長繼任。[76]

1970年9月,閻校長調任至臺大,繼任校長為徐賢修。1973年,經教育部核准,成立工學院、理學院與原子科學院,清大從原本的原子科學所擴張為理工大學。1975年,張明哲擔任清華校長,在其任內,清大為了整合全校研究及對外合作,規劃成立研究發展委員會。1980年大學部增設中國語文學系,清大逐漸邁向綜合大學之路。[76]

1981年毛高文校長任內,正式設置(1995年修訂清大組織規程時,納入正式編制,更名為研究發展處),是臺灣各大學中第一個研究發展行政單位,下設各研究中心。1983年為配合推動國防科技發展,與中山科學院合作成立自強科學研究中心,為推動跨院所系的教學與研究,成立校內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及科學儀器中心。1984年依行政院「加強培育及延攬高級科技人才方案」,成立材料科學中心,為全臺大學中四大重點科技中心之一。之後陸續成立電腦與通訊科技研發中心(1994年)、積體電路設計技術研發中心(2000年)、奈米與微系統科技中心(2001年)、腦科學研究中心(2002年)、當代中國研究中心(2003年)、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2004年)等校級研究中心。

清大為執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整合清華重點領域研究,於2006年陳文村校長任內,合併材料科學中心、奈米與微系統科技中心成為奈微與材料科技中心,成立生物醫學科技研發中心(2007年)、人文社會研究中心(2007年)、基礎科學研究中心(2008年)。此外,1997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在清華校園中,設有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分為數學組與理論物理組,與校內、外學者互動頻繁;清華為鼓勵研究成果轉為產業價值,1999年成立創新育成中心,績效優異。[77]

清大為給學生先入學、瞭解志趣後再選系之機會,在陳文村校長任內,推行各學院院招生,強調跨院系教育、大一不分系,於2006年先增設理學院、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逐年推至各學院,迄2009年,全校所有學院均設有院招生學士班。另外在2008年陳校長任內,創立臺灣第一個強調住宿學院(Residential College)教育的「清華學院」,擷取世界頂尖大學住宿學院之精神,融合清華特色,帶給清華學子嶄新的學習與校園生活環境。[78]

1980年代以來,兩岸清華交流日漸頻繁;1995年沈君山校長率團訪問北京清華,簽定「海峽兩岸清華大學交流合作備忘錄」,交往日益熱絡;2009年陳文村校長再次率團訪問北京清華,簽定「兩岸清華大學學術交流與合作備忘錄」暨「兩岸清華大學教師與學生交流協議」,除加強兩校之師生、學術交流外,並各自提撥基金,支持兩岸清華共同研究計畫之進行[79];次年北京清華顧秉林校長率團回訪新竹清華,兩岸清華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80]

2002年,入選中華民國教育部最初7所重點研究型大學之一[81]

2006年以來,在教育部推出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及「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清大獲選為重點補助的學校,正穩健地邁向世界一流學府之林。

歷史年表

中國大陆時期

  • 1909年,利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考選留美學生,成立「遊美學務處」。越二年勘定校址,籌設學校,稱清華學堂
  • 1911年,3月開學,旋因辛亥革命停課。
  • 1912年,春,復課,「清華學堂」改稱「清華學校」,仍為留美預備學校性質。
  • 1925年,成立國學研究所。開辦大學部,設文、理、法三學院。
  • 1928年,改稱「國立清華大學」。
  • 1929年,正式成立研究院,分文、理、法三部;大學部第一屆學生亦於此年畢業。
  • 1932年,增辦工學院。
  • 1937年,因對日抗戰,南徙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 1938年,長沙臨時大學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1945年,抗戰勝利,西南聯大仍繼續課業,三校同時分別開始籌劃復員工作。
  • 1946年,秋,該校復員北平,並增設農學院。
  • 1948年底,北平校址為解放軍佔領。

在臺復校

  • 1955年,中華民國同美國訂立原子和平用途協定,政府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組設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勘定校址於新竹市,籌劃復校,創辦原子科學研究所。
  • 1956年
    • 1月,在臺北成立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處陳可忠任籌備處主任。
    • 5月,決議在新竹市復校,原址為日本海军第六燃料厂新竹支厂
    • 7月,原子科學研究所成立,招考第一屆研究生。

1961年-1986年

  • 1961年,清華大學水池式反應器完成初步臨界運轉開始作業。為中華民國第一座原子反應爐。
  • 1962年
    • 5月19日梅校長病故,時任教務長陳可忠奉命代理校務(1965年真除)。
    • 夏,增設數學研究所。
  • 1963年
    • 春,數學研究所招考第一屆研究生。
  • 1964年,恢復大學部,設置核子工程及數學兩學系,參加聯合招生。
  • 1965年,增設物理學系。
  • 1966年,增設化學系。[82]原子科學研究所之物理組於秋季成立物理研究所,招收第一屆研究生。
  • 1967年,設立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 1968年,原子科學研究所化學組,亦以成立物理研究所同樣情形成立化學研究所,招收第一屆研究生。
  • 1969年
  • 1970年
    • 6月閻校長調任立臺灣大學,該校校長由徐賢修先生繼任。
    • 原子科學研究所核工組改設為原子核工程研究所。
  • 1972年,增設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物理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工業化學研究所、工業化學系和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 1974年,增設分子生物研究所、工業工程學系及化學研究所博士班,並將原有所系分設三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及原子科學院。
  • 1975年9月,徐校長奉命轉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校長由張明哲先生繼任。
  • 1976年,增設電機電力工程系,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
  • 1977年,增設電機電力工程研究所,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及輻射生物研究所。
  • 1978年,增設高分子研究所。
  • 1979年,工業化學研究所增設博士班,均於當年招生。
  • 1980年,增設工業工程研究所,大學部增設中國語文學系;工業化學研究所和工業化學系更名為化學工程研究所和化學工程學系。
  • 1981年,增設動力機械工程、材料科學工程、原子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核子工程學系開始招生。
    • 8月,張校長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校長由毛高文先生繼任。
    • 10月,研究發展委員會成立。
  • 1982年,數學所增設博士班,大學部增設外國語文學系。
    • 4月,成立長期發展委員會,訂定五年發展計劃。
  • 1983年
    • 3月,開始規劃行政業務電腦化作業系統。
    • 8月,物理研究所、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併為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合併為化學研究所;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電機工程研究所增設博士班;與中山科學院合作成立自強科學研究中心。
    • 9月,開始設置輔系。
    • 年底,成立校內各研究中心,次年又相繼成立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及科儀中心。
  • 1984年,增設人文社會學院、經濟學系、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研究所與高分子研究所合併為化學工程研究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成立材料科學中心。
  • 1985年5月,視聽中心成立。
    • 8月,增設歷史研究所碩士班及工業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分子生物研究所更名為生命科學研究所,原子核工程研究所更名為核子工程研究所。
  • 1986年
    • 8月,應用數學研究所增設博士班。原子科學研究所取消保健物理與放射化學分組。增設語言學研究所碩士班,動機、電機兩系成立雙班。
    • 9月,開始實施雙學位制。李遠哲校友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6年-2006年

  • 1987年
    • 8月,毛校長調任教育部部長,該校校長由劉兆玄先生繼任。增設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及原子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 1988年
    • 8月,增設統計學研究所、經濟學研究所碩士班。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更名為資訊科學研究所。
  • 1989年
    • 8月,增設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統計學研究所博士班及輻射生物研究所博士班。
  • 1990年
    • 8月,增設資訊工程學系及語言學研究所博士班。
  • 1991年
    • 5月9日,發生獨立臺灣會案法務部調查局幹員在未知會校方的情況下進入校園,拘提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引發臺灣社會與大學校園劇烈反彈。來自全國各大學的學生罷課並於臺北車站靜坐抗議,要求「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反對政治迫害」;17日立法院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廖偉程等四人獲得交保釋放;20日,知識界、社運界與民主進步黨發動萬人遊行抗議,要求軍警特退出校園;24日,中研院院士李鎮源等人成立「一〇〇行動聯盟」,促成廢除《刑法》第一百條。
    • 8月,增設生物醫學研究所碩士班及全臺第一個生命科學系。
  • 1992年
    • 5月,共同學科改為通識教育中心。
    • 7月,增設生命科學院,同時將生命科學系、生命科學研究所、生物醫學研究所改隸於生命科學院。
    • 8月,增設原子科學系。
  • 1993年
  • 1994年
    • 1月28日,新任校長沈君山先生就任為首任經由遴選產生之校長。
    • 8月,增設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哲學研究所碩士班、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 1995年8月,設立教育學程。配合新大學法調整所系架構,將研究所併入性質相近學系。
  • 1996年,成立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及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組博士班。
  • 1997年8月,成立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班),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在清大設立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
  • 1998年
    • 2月,新任校長劉炯朗上任。成立電機資訊學院,設有資訊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電子研所。輻射生物研究所併入生命科學系,社會人類研究所分設為社會研究所碩士班與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工業工程學系改名為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 3月9日發生洪曉慧事件
  • 1999年8月,成立通訊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
  • 2000年8月,成立科技管理學院,設有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法律研究所、計量財務金融學系。臺積電捐贈1.8億元興建科管院,臺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也以個人名義捐助1500萬元。
  • 2001年
    • 1月,臺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捐贈100萬股臺達電股票,成立孫運璿科技講座
    • 8月,成立天文研究所碩士班、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班。
    • 11月,旺宏電子捐贈3億元,協助興建「旺宏學習資源中心」。
  • 2002年
    • 2月,新任校長徐遐生上任。
    • 8月,成立微機電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博士班、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生命科學院調整為生命科學系、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碩、博士班、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碩、博士班、生物科技研究所碩、博士班。
  • 2003年,創設還願獎學金。
    • 8月,資訊工程學系學士班新增第3班、物理系學士班增設光電物理組、成立光電工程研究所碩、博士班及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 2004年
    • 1月,與新竹縣政府簽署協議書共同推動設立第二校區。
    • 8月,成立經濟學系博士班及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
  • 2005年,獲教育部補助「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前兩年(2006年、2007年)每年新臺幣10億元。
    • 2月,電機資訊學院產業研發碩士積體電路設計專班成立。
    • 8月,宜蘭園區籌備處成立;增設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博士班、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工學院產業研發碩士光電科技專班;經濟學系由人文社會學院改屬科技管理學院。
  • 2006年
    • 2月,新任校長陳文村上任。
    • 4月29日,在臺建校五十週年校慶;清華網站《首頁故事》創刊。
    • 6月,材料科學中心與奈米微系統中心合併為奈微與材料科技中心,校務會議通過「國立清華大學教師學術卓越獎勵辦法」及「國立清華大學講座及特聘教授設置辦法」。
    • 7月,歷史所黃一農教授、材料系陳力俊教授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 8月,原子科學系更名為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成立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理學院學士班、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修正組織規程,秘書室調整為秘書處,下設綜合業務組、議事及法規組、公共事務組、國際事務中心與校友服務中心。
    • 9月,首創「繁星計畫」大學甄試入學機制,獲教育部推廣;清華會館正式啟用。
    • 10月,召開第一次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議。

2007年-2013年

  • 2007年
    • 1月,發行英文季刊《Newsletter》;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第一次實地考評。
    • 3月,辦理第一屆「傑出產學合作獎」選拔;第一屆「繁星計畫」招生放榜。
    • 5月,宜蘭園區22公頃,納入清華校地;聘請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為清華榮譽特聘講座。
    • 7月,成立「國立清華大學生物醫學研發中心」及「大學部教育改進工作小組」;首批國際志工團隊成行。
    • 8月,成立「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微機電系統工程研究所更名為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成立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工學院院招生、人文社會學院院招生;增設計量財務金融學系碩士班、國際專業管理碩士班(International MBA)、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 12月,臺達電子創辦人暨董事長鄭崇華先生個人捐贈新臺幣2.2億元,配合「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經費興建教學大樓「臺達館」,供電機資訊學院、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及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使用,並贊助清大與臺達電子產學合作。
  • 2008年
    • 2月,正式成立「清華學院」;獲教育部補助「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後三年(2008年至2010年)每年新臺幣12億元;成立產業研發碩士半導體元件及製程專班。
    • 4月18日,科技管理學院「臺積館」舉行啟用典禮。
    • 6月,首度實施「專任教師評量」(2007年通過「專任教師評量辦法」)。
    • 8月,理學院學士班更名為理學院學士學位學程、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更名為科技管理學院學士學位學程、工學院院招生更名為工學院學士班、人文社會學院院招生更名為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成立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班、服務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先進光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生命科學院學士學位學程、電機資訊學院學士班;增設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國際事務處成立,下設國際合作組、國際學生組、綜合事務組;秘書處下的國際事務中心併入國際事務處;8月30日,學齋、儒齋正式啟用。
    • 9月23日,成立清華企業家協會(TEN,Tsing Hua Entrepreneur Network)。
    • 10月31日,教學大樓──「臺達館」動土典禮。
    • 12月18日,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動土典禮。
  • 2009年
    • 3月,辦理第一屆「傑出導師獎」選拔。
    • 6月,教育部同意「竹東校區」籌設。
    • 7月,完成中長程校務發展五年計畫。
    • 8月,增設天文研究所博士班、原子科學院學士學位學程。
    • 10月,實施「兩岸清華共同研究計畫」,北京清華大學與新竹清華大學每年編列經費,分別補助兩方研究團隊,促進學術合作。
    • 12月,完成「大學部教育改進白皮書」。
  • 2010年
    • 1月,奕亭落成;南校門落成。
    • 2月,新任校長陳力俊上任。
    • 5月17日,李偉德校友捐款新臺幣1億5,000萬元,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
    • 8月,東和鋼鐵侯貞雄董事長捐贈新臺幣2億元,設置「侯金堆講座」;旺宏電子加碼捐贈新臺幣1億元專款作為「旺宏館」內裝工程之用;清華學院擴大招生,改制為厚德與載物兩書院。成立學習科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編制於共同教育委員會之下。
    • 11月,匿名人士捐贈一億七千萬,興建「生醫科技大樓」,但至2013年仍未動工。
  • 2011年
    • 5月,校友組成「百人會」,共慨捐超過一億七千萬,興建多功能體育館。
    • 9月,工學院增設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招收第一屆研究生。
    • 10月,「臺達館」落成,並取得內政部綠建築標章,是清華邁向綠色校園的宣示指標,鄭崇華先生加碼捐贈新臺幣一億元,與清華展開為期十年的產學合作。
    • 7-Eleven入驻小吃部。[83]
  • 2012年
    • 3月,材料、物理、化學、化工四系募款聯合興建「清華實驗室」(材料系獲碩禾電材捐贈五千萬,化工系獲天瑞企業、上緯企業捐贈四千萬,物理系由承德油脂李義發董事長等人捐贈三千五百萬,化學系由鼎信顧問呂正理董事長等人捐贈三千萬,共計一億五千五百萬)
    • 12月,在校園掀起反媒體巨獸學生運動,舉辦「哀悼清華精神已死」活動,為當代大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前哨站。
  • 2013年
    • 4月11日,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啟用,於2008年12月18日動土,2011年4月24日落成。
    • 6月1日,奕園揭幕。林海峰、聶衛平及曹薰鉉三位圍棋大師,首次進行罕見的三人對弈,後定名為「LNT棋局」。
    • 7月,國立清華大學獲得第23屆國家品質獎,是國立大專院校中首次獲獎者。
    • 8月,新設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為臺灣聯合大學系統首次設立之學位學程。
    • 9月1日,規劃寧靜寢室,新生入住新齋3-5樓,實行準時熄燈及關閉網路等公約。
    • 10月,成立清華永續基金,初期即達五千萬元的募款目標。
    • 12月9日,「以色列-臺灣生命科學雙邊研討會」為兩國首次進行的正式雙邊交流會議,由本校及以、臺政府機關等單位主辦。
    • 12月19日,清華名人堂揭幕,包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遠哲等貴賓出席,並於典禮結束後進行「諾貝爾大師在清華」專題演講,吸引千餘位師生參與。
    • 「旺宏館」内的复合式咖啡店Smile Cafe开设。[84][85]

2014年-2021年

  • 2014年
  • 2015年11月
    • 本校科技管理學院於11月19日通過AACSB (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国际商管学院促进协会) 認證,躋身全球前5%頂尖認證名校之列,成為全台首間通过2013所頒布之全新認證標準的學校。
  • 2016年
    • 11月1日,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併,校名仍稱「國立清華大學」,原竹教大校地改設南大校區。成立「竹師教育學院」、「藝術學院」、「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2017年
    • 增設藝術學院學士班、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華語教學組、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學前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計算與建模科學研究所、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華文文學研究所(分設華文文學組、華語教學組)。停招學習科學研究所、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音樂學系音樂教師碩士在職專班、應用數學系、應用科學系、中國語文學系。
  • 2018年
    • 7月化学系教授鄭建鴻、分生所合聘教授鍾邦柱及物理系合聘教授李定國当选中研院院士。[87][88]
    • 增設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藝術與創新科技組、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
    • 水漫(水木漫畫屋)於12月結束21年的營運。[89]
  • 2019年
    • 人文社會學院國際生學士學位學程改名清華學院國際學士班。數學系取消數學組、應用數學組之分組。停招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增設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資訊安全研究所、智慧製造跨院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學位學程、華德福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改名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博士班分設生醫工程產業組、一般組之分組。
    • 4月15日,與桃園市政府簽訂為期3年的「醫療暨教育研發園區合作意向書」,計畫在桃園機場捷運A16橫山站籌設具國際醫學中心等級的清華醫院。[90][91]
    • 4月底,在百齡堂原址開設達13年的「蘇格貓底」餐廳結束營業。[92]
    • 11月1日,與新竹市政府合作規劃連結兩校區之83路市區公車正式開通。[93]
    • 12月10日,清華宣布將於109學年度申設學士後醫學系,規畫將獨立招收赴偏鄉服務的公費生,並培育研究型醫學生。[94]
  • 2020年
    • 5月8日,台北政經學院成立,將以校中校的模式運作,參酌倫敦政經學院LSE模式,開辦跨領域碩士與博士學程。110學年度至少先招收10名碩士生,111學年度則至少招收40名碩士生與10名博士生,招生名額將逐年增加。[95]
    • 5月15日,校務會議已通過將生命科學院更名「生命科學暨醫學院」。
    • 9月21日清华大学郵局在清華大學研發大樓舉行喬遷開幕茶會。[96]
    • 9月23日,桃园市长郑文灿指出本校在桃園機場捷運A16站橫山站附近的桃园航空城內推動醫療暨教育研發園區,所提出設置醫院與學士後醫學系并499個床位方案已獲桃園市醫審會通過,送衛福部審核中。[97]
  • 2021年
    • 3月10日台北荣总举行迁址开幕活动,将清大附设诊所搬迁到学校大门口的第四综合大楼一楼(邮局旁)。[98]
    • 6月24日,宣布發行區塊鏈加密數位畢業證書。[99]
    • 9月教育部同意設立醫學系,2022年招生并入学。[100]
    • 9月捷英文物館動工。[101]
    • 9至10月間審核新任校长候選人資格、並辦理面談,選出1至2位推薦人選,之後向校內外推薦候選人,並辦理說明會及全校教授副教授同意權投票,在年底前參酌校內投票結果,選出新任校長,報請教育部聘任。[102]
    • 10月“光復路綠門戶計畫”动工。[103][104]

2022年-至今

  • 2022年
    • 2月1日新校长高为元(原香港大學醫學院及工學院合聘之轉化醫學工程講座教授)上任。[105]
    • 4月30日,新任校長高為元完成校長交接,宣誓就任。[106]
    • 5月16日,高為元校長捐出校長宿舍,作為教職員子女幼兒園,將招收3至5歲兩班共60名幼兒。[107]
  • 2023年
    • 自2019年底發出整治成功湖的募款需求,把湖水放乾、清除淤泥後,還將展開一系列生態綠美化及水岸階梯等親水工程;整治工程預計將在4月校慶前完工,再现游湖划船景况。[108]
    • 7月,國立清華大學附設桃園醫院BOT模式委由高雄醫學大學興建營運。[109]
    • 年中教育學院大樓预计完工。[110]
    • 年底藝術學院大樓预计完工。[111]
    • 年底南校區學生宿舍预计完工。[112]
  • 2024年
  • 2028年

校園

清華大學校地遍布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高雄市金門縣,現設有校本部、台北校區、南大校區等3個校區,和規劃或興建中的桃園校區、高雄校區、金門校區等3個校區,以及附設小學校本部及T.O.S校區、寶山校地。

圖片 校地名稱 位置 面積 備註
  校本部 新竹市東區 101.6263公頃[113]
  台北校區 台北市大安區 0.1983公頃[113]
  南大校區 新竹市東區 8.2297公頃[113]
桃園校區 桃園市大園區 7.226公頃[114][113] 規劃中
高雄校區 高雄市左營區 5.78公頃[115] 規劃中
金門校區 金門縣金城鎮 1.8324公頃[113] 規劃中
附設小學校本部 新竹市北區 2.3759公頃[116]
附設小學T.O.S校區 新竹市東區 0.4136公頃[116]
寶山校地 新竹縣寶山鄉 10.1134公頃[113]

台北校區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面積約0.2公頃,校區建築包括月涵堂及興建中的台北政經學院大樓。[117]

南大校區

位於新竹市東區,面積約8.2公頃。2016年11月1日,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併,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改稱「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特殊教育學系、體育學系、幼兒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英語教學系、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數理教育研究所以及原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成立「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音樂學系和藝術與設計學系成立「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中國語文學系、應用數學系、應用科學系、人力資源及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4系所自106學年度起停招,並於合校過渡期成立「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118]。合校初期竹師教育學院與藝術學院仍在南大校區上課,未來規劃將兩院遷至校本部,南大校區改為「清華創意與大學臍帶園區」。

桃園校區

位於桃園市大園區桃園航空城內,比鄰桃園捷運大園站,面積約7.2公頃,規劃中的校區建築包括桃園附設醫院及教學研究設施。[119][114]

高雄校區

位於高雄市左營區蓮池潭畔,比鄰台灣鐵路左營車站,面積約5.78公頃,規劃中的校區建築包括研教大樓、產學二館、產學三館、園區第二會館、運動中心、進修中心一館及二館、空中步道與觀景平台等設施。[115]

宜蘭校區

2007年曾規劃設置宜蘭校區,並於同年12月開始動工整地。但因缺乏後續興建資金,2014年6月國立清華大學在行政院環保署環評專案審查會議中宣布無限期停工,後續移交國立宜蘭大學接手[120]。抑曾規畫設置竹東校區,2012年因都市更新計畫未確定暫停規劃[121]

校園生活

學生宿舍

現有18棟學生宿舍,可容納約6000名學生住宿。

大學部宿舍計有文齋靜齋雅齋慧齋(以上為女生宿舍)、禮齋義齋華齋誠齋碩齋信齋(以上為男生宿舍)、新齋(男女混和之宿舍,其中1至4樓為男宿,5樓以上為女宿,有門禁限制)、仁齋實齋(以上為男女混和之宿舍,其中仁齋1至3樓為男宿,4樓為女宿;實齋1至2樓為男宿,3樓為女宿)。研究生宿舍計有雅齋善齋(以上為女生宿舍)、平齋明齋清齋(以上為男生宿舍),另有鴻齋為男女混合之宿舍,2008年8月底,完成2棟共1000床學生宿舍供研究所學生居住,定名為學齋儒齋;住宿率提高至55%以上。

其中大學部一、二年級有新生保障優先住宿權,三年級以上則視空床數進行抽籤。另碩二以上和博二以上的研究所學生也擁有優先住宿權。

學生活動

  • 課外活動

清華現有超過100個學生社團,社團的類別包括服務性、音樂性、學藝性、體育性、自治性及綜合性。另經常舉辦的活動,包括社區服務、電影欣賞、專題演講及座談、團康聯誼、藝術演出、競賽活動等,寒暑期並舉辦各類型營隊。同時,為培養具有國際觀、奉獻與服務精神的清華人,2007年開辦暑期國際志工。[122][123]

  • 體育活動

體育設施包括體育館、游泳池、田徑場、及羽球、網球等各類球場,每學年均舉辦全校性之游泳比賽、越野賽跑及運動大會等。越野賽跑於2007年更名為環校路跑,路線由校外移至校內;全長4600公尺,於每年校慶前一天之週六舉行。

學生輔導

  • 獎助學金、急難扶助

設有多種獎學金,其中「還願獎學金」,係以照顧經濟有困難的同學為前提,並提供全額學雜費及生活費的補助;「逐夢獎學金」則以協助表現特出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有機會去追逐夢想。

  • 就業輔導

每年皆舉辦全校性的公司說明會、企業聯展及職涯規劃系列講座等活動;平時亦接受各界委託甄選人才。

  • 衛生保健

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合作設立國立清華大學附設診所,提供醫療服務[124](2019年12月31日前為新竹馬偕醫院經營[125])。

梅竹賽

梅竹賽是清華與陽明交通大學之間,一年一度的校際競賽。從1969年開始舉辦,當時名稱為「梅竹錦標對抗賽」,梅竹錦標賽,係分別紀念清華前校長梅貽琦與交大前校長淩竹銘,「梅」代表清華,「竹」代表交大,項目則包含了球類、棋橋、中英文辯論、拔河等。約於每年的3月舉辦,歷年來雖然因故停辦過數次,但梅竹賽依然是兩校每年共同的傳統盛事。飲水思源,梅竹賽的緣起,當回溯至民國50年代;清華與交大在臺復校後,因兩校校地位置相鄰,且學生人數相近,而學生之背景與就讀的科系性質亦相似,所以兩校同學彼此之間在生活、課業與活動的往來就相當的頻繁,因而不斷的有聯誼活動。在梅竹賽開辦當時,兩校為其應名「梅竹賽」或「竹梅賽」爭論不休。最後清華張致一教授從口袋拿出了一元硬幣道:「出現梅花則稱梅竹,出現壹圓那面則稱竹梅。」銅板落定,梅竹之名從此便正式確定。

住宿書院

清華非常重視大學部教育,在參考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等著名學府大學部教育後,陳文村校長於2007年7月成立「大學部教育改進工作小組」,由材料系陳力俊教授擔任召集人(2008年8月電機系王小川教授接任),針對清華教育目標以及校園生活、基礎教育、共同必修、通識教育作全盤檢討,提出整體性改進方案(2009年12月完成「大學部教育改進白皮書」),並陸續施行[126]。為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關懷,增進自我探索能力與行動力,於2008年2月成立「清華學院」,招募一批有想法有熱情的大二、大三生成為第零級的學院人,同年8月招收「清華學院」第一屆150位大一新生[78][127]。在其中,學院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彼此「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然後成為士農工商。」

「清華學院」在學校正規課程之外,更進一步有系統的讓住在一起的學生,經由輔導,擴大生活體驗,思辯重要議題,增進社會參與,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計劃執行力與挫折復原力以及人際互動與合作精神。相當程度的取法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住宿學院(Residential College)的作法,提供學生一般大學稀有的學習經驗。使學生成為有自主力、實踐力的學習者。其中,老師不是主角,只是潛能的激發者與引導者。學校致力於結合校內、外與校友資源,提供學生有效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目標。由於其成效著卓,已於2010學年度起擴大招生,將原「清華學院」改稱「厚德書院」,強調社會關懷,另外設立「載物書院」,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的輔導與幫助,內部設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研小組「跨領域研究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總共招收約達百分之十八的大一新生為學院學生。

入學相關

繁星計畫

繁星計畫」為清華於2006年陳文村校長任內,為縮減城鄉差距、培養更多不同面向的優秀人才、使校園的氛圍更多元而推動,方式為採用各高中「推薦保送」方式辦理單獨招生,給予城鄉高中平等之機會;每一所高中可推薦一名符合清華設定之在校成績條件、且通過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檢定標準的應屆畢業生,清華則以高中在校成績及學測級分分發比序後,公告錄取,不需甄試。2006年清華首度實施此計畫的結果,於2007年3月放榜,來自全臺150所高中的學生共150名獲得錄取。其中的32所高中,分別屬於16個縣市,這些學校在過去四年來不曾有畢業生進入清華就讀;有10個縣市內的平均家庭收入,遠低於臺灣的平均家庭收入。這些數字,說明了繁星計畫對於平衡城鄉差距、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起著調整和改善的作用,清華也能藉此培養更多不同面向的人才,使校園更加多元化[128]。為幫助家境清寒學生專心致力於學業,清大設有「繁星獎學金」;於繁星新生入學之前舉辦「 繁星啟航營」,並有專屬導師協助新生儘快融入校園生活與學習環境。根據清華繁星錄取生之追蹤分析發現,繁星學生入學後之學習表現,不亞於其他入學管道學生,甚至有更突出之表現,清華確實也達到招收優秀學生、培養優秀人才的目的。

2006年清華繁星計畫公告後,新穎之招生理念獲得各界高度認同,教育部呼籲其他「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五年五百億計畫)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獲選學校加入此計畫。從2006年試辦4年以來,繁星計畫對於導引學生就近入學、推動高中就學社區化、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以及豐富大學校園多元文化等方面,都有顯著成效。2010年教育部正式以繁星計畫取代現行的「學校推薦」甄選入學,更名為「繁星推薦[129]。招生沿用繁星計畫各高中「推薦保送」方式辦理,臺灣各大學均可參加「繁星推薦」甄選入學,招生名額大幅擴增,對偏鄉高中、社區高中之優質學生提供更佳的升學機會。[130]

旭日計畫

自2013年陳力俊校長任內起,為進一步協助社經地位相對弱勢、資源較為缺乏,但具有潛力的學生,能有機會進入清華接受教育,清華於102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個人申請,增設「旭日組」招生,以更細膩的方式照顧弱勢。[131]

旭日組招生的意義象徵「暗夜已盡,旭日東昇」,希望能給予社經地位弱勢,但具有強烈學習熱忱的學生一個機會,透過書面審查及個人面談,全方位聆聽學生在資源相對不足情形下的成長歷程與學習動機,優先錄取在逆境中積極向上的低收入戶學生。也配合辦理旭日獎學金,藉由旭日計畫、繁星計畫、申請入學、指考分發、特殊選才、單獨招生等管道進入本校就讀的大學部學生,若符合經濟弱勢條件、特殊境遇家庭子女,以及與相關學業條件,將可申請每年十萬元獎學金,至多4年,經委員會審定後核發,讓經濟弱勢生就讀期間可安心就學。

自2013年迄今,旭日計畫招生成果為:102學年度錄取2名;103學年度錄取2名;104學年度錄取15名;105學年度錄取25名;106學年度錄取40名;107學年度錄取40名。

拾穗計畫

「拾穗計畫」為清華於2015年賀陳弘校長任內首度推行的特殊選才計畫[132],清華是全台灣第一所以特殊選才為招生管道之一的學校。拾穗計畫招生目的為──讓無法經現行招生管道入學,或透過現行招生管道入學相對不利,但具特殊才能、特殊優良行為,或逆境向上之生命經驗,且具強烈學習熱誠、符合清華選才需求之學生,有機會到清華就讀。參與拾穗計畫的學生不需要通過學測考試,藉由校內甄選申請管道,使大學選才更多元化,並帶著教改理念,賀陳弘校長曾表示:「我們設計特殊選才制度,讓1%不一樣的學生有機會進入清華。大學有責任,測試社會接受改變的底線。」[133][134]

歷年拾穗計畫招生成果:104學年度招收10名,占大一新生名額比率0.66%;105學年度招收16名,占大一新生名額比率1.04%;106學年度招收30名,占大一新生名額比率1.47%;107學年度招收53名,占大一新生名額比率2.69%;108學年度招生59名,占大一新生名額比率2.99%。[135]

實驗教育方案

清華自2015年首辦特殊選才「拾穗計畫」,為了符合這些特殊入學之學生的需求,在2018年擬定「學士班實驗教育方案」,讓學生能提出自己獨特的大學規畫。[136]

實驗方案的修業內容包括一般課堂學習、跨校修課、非典型課堂課程(自主專題實作等)、校外各機構實習,與國際交換學習,鼓勵學生跨領域、跨場域、跨區域學習,除仍得修習校訂的28個必修學分之外,幾乎沒有其他限制,在實驗教育計畫書上,學生必須自己思考、規畫課程,主動找老師討論、申請資源,並說明所規畫的課程與專題的相關性、學分數等。實驗教育方案強調由學生與輔導小組討論課程規畫、訂定畢業專題,再經由學校設立的學習審議小組審議,協助學生更聚焦規畫學習內容,學校也為每個實驗學生設學習輔導小組,由1位校內專任教師擔任主責老師,另有2至4位校內外的教師或業師加入小組,陪學生走過修業期[137] ,而校方也設計了輔導及退場機制,若實驗生不適應這套模式,可與輔導小組討論後回到原來考上的系所,入學時不分系的學生,則可回到其大二分流的系所。

将星计划

2019年开办的將星計畫全名「清華學院學士班(將星計畫)」,是清大與國防部合辦的單獨招生。每年錄取10名,包括陸、海、空軍各2名,及資通電軍4名。將星生進入清大後,大一不分系,大二再依其興趣分流到電機、資工、材料、經濟、人社、教育等系。求學4年期間學雜費全免,可領每月1萬2千元生活費及每學期5千元的書籍費,畢業後以少尉任官,起薪近5萬元。且所有將星生不論軍種,未來只要通過體檢,都可接受飛行官訓練。[138]未來還將安排學生到歐美頂尖軍校交換一個學期,開拓視野,與國外軍事生交流,並學習最新的軍事科技。 [139]

歷任校長[140][141]

清華學堂(1911-1912)

任期 姓名 去世时地
1911年2月 - 1912年4月 周自齊 1923年,中国上海
1912年4月 - 1912年10月 唐國安 1913年,中国北京一带

清華學校(1912-1928)

任期 姓名 去世时地
1912年10月
- 1913年8月
唐國安 1913年,中国北京一带
1913年10月
- 1918年1月
周詒春 1958年,中国上海
1918年7月
- 1920年1月
張煜全 1953年
1920年9月
- 1921年10月
金邦正 1946年
1922年4月
- 1927年12月
曹雲祥 1937年,中国上海
1928年4月
- 1928年6月
溫應星 1968年,美国华府

國立清華大學(1928-1937)

任期 姓名 去世时地
1928年8月
- 1930年5月
羅家倫 1969年,台湾台北
1931年4月
- 1931年6月
吳南軒 1980年,台湾台北
1931年12月
- 1937年8月
梅貽琦 1962年,台湾台北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7-1938)

任期 姓名 去世时地
1937年10月
- 1938年2月
梅貽琦 1962年,台湾台北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8-1946)

任期 姓名 去世时地
1938年5月
- 1946年5月
梅貽琦 1962年,台湾台北

國立清華大學(1946-1948)

任期 姓名 去世时地
1946年10月
- 1948年12月
梅貽琦 1962年,台湾台北

國立清華大學(1956-)

任期 姓名 去世时地
1956年 - 1962年 梅貽琦 1962年,台湾台北
1962年 - 1969年 陳可忠 1992年,美国宾州
1969年 - 1970年 閻振興 2005年,台湾台北
1970年 - 1975年 徐賢修 2001年,美国印第安纳州
1975年 - 1981年 張明哲 1998年,美国加州
1981年 - 1987年 毛高文 2019年,台湾台北
1987年 - 1993年 劉兆玄 1943年出生
1993年 - 1994年 李家同(代理) 1939年出生
1994年 - 1997年 沈君山 2018年,台湾新竹
1997年 - 1998年 陳信雄(代理) 1944年出生
1998年 - 2002年 劉炯朗 2020年,中國澳門
2002年 - 2006年 徐遐生 2023年去世,美国加州[142][143]
2006年 - 2010年 陳文村 1948年出生
2010年 - 2014年 陳力俊 1946年出生
2014年 - 2022年 賀陳弘 1958年出生
2022年 - 2022年 賀陳弘(代理) 1958年出生
2022年 - 2026年 高为元[105] 1968年出生[144]

大學排名

年份 大學排名
英國QS 英國THE 中國ARWU 美國U.S. News
2023 177[145] 501-600[146] 尚未公布 394[147]
2022 180[148] 351-400[149] 401-500[150] 375[151]
2021 168[152] 351-400[153] 401-500[154] 363[155]
2020 173[156] 351-400[157] 401-500[158] 358[159]
2019 163[160] 401-500[160] 501-600[161] 341[159]
2018 161[160] 301-350[160] 401-500[160] 341[160]
2017 151[160] 251-300[160] 301-400[160] 370[160]
2016 155[162] 251-300[163] 301-400[160] 301[164]
2015 155[165] 293[165] 201-300[166] 282[167]
2014 167[165] 252[165] 201-300[168] 251-275[169]
2013 199[165] 273[165] 201-300[170] 251-275[169]
2012 192[165] 226[165] 201-300[171] 201-225[169]
2011 213[165] 203[165] 301-400[172] 107[169]
2010 196[165] 107[165] 301-400[173]
  • 国立清華大學為「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的一員,也是九所創始會員之一。2005年在教育部推出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獲選為發展成國際一流大學之重點學校,每年獲得新臺幣10億元補助,每位師生所得到的補助在所有獲選學校中排名第一。2006年、2007年執行成效優異,2008年獲得教育部考評審議委員會高度肯定,獲得往後三年每年12億元補助,較前兩年每年增加2億元補助,是所有獲選學校中,增加額度及幅度最高的大學。[174]
  • 根據湯姆森路透重要科學指標(Thomson Reuter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統計,清大在化學、物理、材料科學、工程及計算機科學等五學門一向被列為ESI論文被引次數世界前1%之研究機構,2010年材料科學學門首度躋身世界五十強(第49名),居全臺各大學之首。[175]2009年生物暨生物化學(Biology & Biochemistry)學門首度入選,国立清華大學成為臺灣首度以未設醫學院之大學進入ESI生物暨生物化學世界前1%排行榜[176];2010年臨床醫學(Clinical Medicine)成為清華第七個入選ESI世界前1%排行榜的學門。[177]
  • 2010年清華於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上海交通大學公佈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公佈的「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當中,分別名列全世界第107名(全臺第一)[178]、第196名(全臺第二)[179]、第314名(全臺第四)[180]以及第346名(全臺第三)。[181]
  • 根據2010年QS世界大學排名調查,国立清華大學在五大評比領域皆有全世界前300名的表現:人文與藝術第238名、自然科學第171名、社會科學第256名、工程與資訊科技第67名、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第197名。
  • 2011年在教育部推出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国立清華大學獲選為邁向頂尖大學之重點學校,重點補助低碳能源、奈微米科技互動、神經網路體、前瞻物質基礎與應用科學、先進製造與服務管理等五研究中心。計畫為期五年,清大每年獲得新臺幣12億元補助,每位師生所得到的補助在12所獲選學校中排名第一。[182]
  • 2017年,由美國發明家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和智慧產權人協會(Intellectual Property Owners Association)公布獲美國專利核准件數的百大排名,國立清華大學排名第23名,為當年全台大學中第一名。
  • 在2020年QS世界大學學科領域排名(學科排名的指標為:學術聲譽評量(Academic Reputation)、雇主評量(Employer Reputation)及每篇論文被引用次數(Citations per Paper),依學科類別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指標權重),國立清華大學於全球大學工程與技術領域學科排名為:電腦科學與資訊系統位居第101-150名、化學工程位居第51-100名、機械工程位居第51-100名、電機工程位居第51-100名、材料科學位居第51-100名。[183]
  • 在202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國立清華大學位居第401-500名。[184]
  • 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国立清华大学位居全球168名。[185]在2021年QS亞洲大學排名,國立清華大學位居全亞洲大學第33名[186]。在2020年QS畢業生就業力排名,國立清華大學位居世界第201-250名。[187]
  • 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國立清華大學位列第351-400名。[188]在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國立清華大學位居全亞洲大學第46名。[189]
  • 根據2021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世界大學排名,國立清華大學排名世界第363名[190]、亞洲第56名。[191]

國際交流

  • 積極招收印度籍學生國立清華大學招收國際學生,自民國97年8月1日「國際事務處」(於100年2月1日起更名為『全球事務處』)正式成立後,更加積極透過各式管道招收國際學生,且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CDF)、科學園區及工研院等合作,校內外單位共同提供之獎學金及實習機會更加吸引國際學生來校就讀;
  • 100學年度共計373名印度學生來臺就讀學位學程,多以攻讀博士學位為主,佔74%,居我外國學生來源國別之首,主要就讀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中興大學等。工程學院為最熱門領域,計有129人,自然科學類(含物理、化學、天文學、地理科學、生物學等)有119人,生命科學方面 49人,商管類30人。另外,更有超過100位以上的印度學生來臺學習華語。
  • 根據民國101學年度數據統計:在清華印度籍學生共94名,佔本校國際學生人數之冠;另有印度籍博士後研究員26名。全臺四百餘印度籍學位生中,近四分之一選擇本校就讀。
  • 中華民國教育部印度設立的第4座「臺灣教育中心」在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揭幕,兩國高等教育交流的觸角延伸到南印度[192]

教學研究單位

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資訊學院學士班 電機工程學系 資訊工程學系
通訊工程研究所 光電工程研究所 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
資訊安全研究所 電子工程研究所 光電博士學位學程
理學院 理學院學士班 物理學系 化學系
數學系 天文研究所 計算與建模科學研究所
統計與數據科學研究所 先進光源科技學位學程
工學院 工學院學士班 化學工程學系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全球營運管理碩士雙聯學位學程
前瞻功能材料產業博士學位學程
生命科學暨醫學院 生命科學院暨醫學院學士班 生命科學系 醫學科學系
學士後醫學系 分子醫學研究所 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
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 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 生物科技研究所
跨領域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原子科學院 原子科學院學士班 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 工程與系統科學系
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 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 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
先進光源科技學位學程 環境科技博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人文社會學院 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 中國文學系 外國語文學系
歷史研究所 語言學研究所 人類學研究所
社會學研究所 哲學研究所 台灣文學研究所
華文文學研究所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科技管理學院 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 經濟學系 計量財務金融學系
服務科學研究所 科技管理研究所 科技法律研究所
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MBA)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國際專業管理碩士班(IMBA)
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MPM) 財務金融碩士在職專班(MFB) 高階經營管理雙聯碩士在職專班(Dual EMBA)
健康政策與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HBA)
竹師教育學院 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 竹師教育學院博士班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英語教學系 幼兒教育學系 特殊教育學系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運動科學系
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前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華德福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竹師教育學院跨領域STEAM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藝術學院 藝術學院學士班 音樂學系暨碩士班 藝術與設計學系暨碩士班
科技藝術研究所
台北政經學院 台北政經學院碩士班 台北政經學院博士班
半導體研究學院 元件技術、材料與物理组碩士班暨博士班 積體電路設計與應用组碩士班暨博士班 先進製程設備與封裝组碩士班暨博士班
電子材料與化學组碩士班暨博士班
清華學院 清華學院學士班 清華學院國際學士班 通識教育中心
語文中心 住宿書院 體育室
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應用數學系暨碩士班 應用科學系暨碩士班 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
中國語文學系暨碩士班
教務處 跨院國際博士班學位學程 跨院國際碩士班學位學程 智慧製造跨院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精準醫療博士學位學程 智慧生醫博士學位學程 藥品與醫材法規科學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國立清華大學內的二校門縮小版模型
 
北京清华大学二校门

研究中心

 
成功湖
 
國立清華大學成功湖畔
研究發展處 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 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 奈微與材料科技中心
生物醫學科技研發中心(實驗動物房) 電腦與通訊科技研發中心 積體電路設計技術研發中心
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光電研究中心 清大/工研院聯合研究中心
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物理研究推動中心 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
腦科學研究中心 貴重儀器使用中心 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科學儀器中心 基礎科學研究中心 亞洲政策中心
人工智慧研發中心 運動科技中心 智慧製造與循環經濟研究中心
運動事業及政策中心 科技考古與文物鑑定研究中心
電機資訊學院 音樂、科技與健康研究中心
工學院 企業運籌與電子化中心 品質研究中心 先進封裝中心
高熵材料研發中心
生命科學暨醫學院 生物資訊中心
原子科學院 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
科技管理學院 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技術創新與創業研究中心 全球化經濟研究中心
生物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 財務風險控管研究中心 服務創新與分析研究中心
社會企業研究中心 安富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區塊鏈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
竹師教育學院 教育與心智科學研究中心 K-12課程與師培研究發展中心
清華學院 科技藝術研究中心 區域創新中心 實創中心

附屬學校及教育機構

(以下附設國小皆為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所創設)

校園景點

校友

併校

  • 2016年10月14日,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併案獲得教育部核定。11月1日,兩校正式合併為「國立清華大學」。[195]
  • 2004年到2005年國立交通大學校務會議投票改名「國立清華交通大學」遭否決,因此未成。[196][197][198]
  • 1999年曾傳出與陽明大學整併改名「國立清華陽明大學」消息,但未果 [199][200]。2018年9月21日至9月26日,陽明大學開始校務會議討論合併的會議,同時清華大學也成立「陽明合校發展委員會」 積極爭取合校。2018年12月26日,陽明大學校務會議決議,優先與交通大學議約合併[201]

注釋

  1. ^ 南朝梁萧统编《文选》中,李善注引《仓颉篇》曰:“湛,水不流也”;唐《五臣注文选李周翰注:“湛,澄,华丽也。”;但按照《说文解字》所载:“湛,没也。从水甚声”,按照上下文,一般认为更正确的理解为“与上文‘昃’对应,应为‘沉’意,表沉没于暮色中”,这与全诗表达感叹时光流逝意境相同。
  2. ^ 有“游美学务处”建立于“6月或7月”、“六月初四日”等说法,但根据《s:游美學務處為報宣統元年全年經費事致外務部呈文》,应为“六月初一”,即1909年7月17日。
  3. ^ 西南联大时期,毕业生分清华、北大、南开、联大四种学籍,合并前学生拥有原校学籍,合并后招生为联大学籍,其中清华学籍毕业生为723人。

參考文獻

  1. ^ 認識清華-精神標誌-校訓. 新竹市: 國立清華大學. [2015-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5) (中文). 本校校訓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辭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學校即以此八字為校訓,作圖制徽,永久流傳。 
  2. ^ 國立清華大學基金預算執行狀況查詢系統 - 國立清華大學主計室. 140.114.48.178. [2022-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1). 
  3. ^ 自由時報. 圓仔免考試 直接晉身「清華生」. 國立清華大學. 2014年1月23日 [2015年3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中文). 清華決定以熊貓做吉祥物,期待比賽能勢如破竹 
  4. ^ 全國夏季學院. [202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7). 
  5. ^ 存档副本.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7). 
  6. ^ 柯曉翔. 2014企業最愛大學評價調查. 遠見雜誌 (遠見天下文化). 2014年2月 (中文(臺灣)). 選才仍偏重辦學名聲:在一般公立大學類別,毫無意外,台大、成大、政大、清華與交大拿下前5名 
  7. ^ 陳慧婷. 大學聯盟、合併 台灣打造東方哈佛? 數量爆增、資源不足,台灣的大學如何與世界級名校競爭?策略聯盟、併校等做法,能否真正提升大學實力?走出校園,跨進國際,大學如何能為自己,也為台灣建立長期優勢?. 國立交通大學. 天下遠見. 2001年9月1日 [2015年5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22日)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8. ^ 清華大學秘書處. 新竹清華日 兩岸清華交流更緊密. 國立清華大學. 2012年1月3日 [2015年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14日) (中文). 
  9. ^ 清華磨課師課程合作夥伴. 清華大學. 2015年 [2015-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4) (中文). 
  10. ^ 兩岸清華率先簽署校級雙聯學位. 國立清華大學秘書處. 2010年10月6日 [2015年3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中文). 
  11. ^ NTHU QS Ranking history.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12. ^ NTHU QS Ranking history. [201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13. ^ NTHU US News Ranking history. [2020-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0). 
  14. ^ 國際合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立清華大學全球事務處,2020年4月
  15. ^ 民團控半導體人才輸中 清大駁斥邏輯不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21年5月11日
  16. ^ 湯姆森路透重要科學指標網頁. [201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9). 
  17. ^ 清華材料科學榮登世界百強 排名37. 台灣立報. 2008-05-05 [201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18. ^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基金保管運用辦法
  19. ^ 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庚子赔款迄今仍每年拨付该校. 中国新闻网. 2011年4月25日 [2017年6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7日) (中文(中国大陆)). 陈力俊表示,1948年,国民党当局派遣专机接清华校长梅贻琦前往南京,隔年梅贻琦前往美国处理“清华基金”保管运用事宜。1956年,清华在台建校,梅贻琦借用清华基金利息补贴教授薪水,并兴建宿舍。“因为有了这笔经费,清華比起其他学校宽裕许多,也因此可以聘到最优秀的师资”。清华基金的经费来源,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代管庚子赔款的红利。陈力俊说,即使到现在,清大每年还收到庚子赔款支票。 
  20. ^ 唐凤. 台湾清华别样红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科学新闻杂志. 2011-04-08 [2017-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中文(中国大陆)). 提到清华,不能不说著名的清华基金。实际上,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正是由美国所退的部分庚子赔款的款项所设立。庚子赔款条约废止以后,清华的经费才开始由国民政府教育部下拨。这笔款项就形成了清华基金,并由美国华美基金会管理,当时的本金大约有300万美元。这笔钱解了台湾清华的燃眉之急。新竹复校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由于教工薪金不高,无人愿意来任教,于是梅贻琦便拿基金利息作为津贴补助教授。“这样一来,清华教授的薪水就十分可观,学校也利用那些校款盖了很好的教授宿舍,就是现在的东院,三十五坪(一坪约为3.3平方米)的新房子,其他学校都没有。”台湾清华退休教授何世延回忆道。徐贤修任校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扩大学校,开办工学院,而师资设备等经费也是出自清华基金。“清华基金由于是美国基金管理,实际上也存在不少缺陷,在当时,这笔钱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是校长的私房钱。”台湾清华原教务长朱树恭教授说。现在情况可能有所改善,学校开始实行《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基金保管运用办法》对这笔校款的使用进行监督。“北京清华也知道这些利息,不过现在还是归台湾清华管,实际上,美国在政治上认同中国大陆,所以北京如果想要这笔钱,也能要过去。不过,我听说因为北京清华是重点学校,经费充足,这点钱就算了,留给台湾清华用。”朱树恭笑道。即使有了这笔钱,台湾清华在新竹复校时,境况依然很荒凉。当时,全校只有一条柏油马路,是通往原子炉的,因为总有访客来参观原子炉,学校才修了这唯一的一条柏油马路。就连梅园后来的柏油路,都是蒋经国拨款修的。 
  21. ^ “水木湛清华”辨惑. 紫苑网. 2008-10-20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9) (中文). 
  22. ^ 水木清華的意思_成語“水木清華”是什麼意思. 2001-04-28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中文(臺灣)). 
  23. ^ (清华九十年)水木清华的由来. 清华新聞網. 2001-04-28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7) (中文(中国大陆)). 
  24. ^ 米家四奇與明末京城的文人雅事. 北京晚报. 2016-05-31 [201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中文(中国大陆)). 
  25. ^ 苗日新. 清九代王朝熙春园(清华园)主人的更替. 清华大学新闻网. 清华校友通讯. 2007 [201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中文(中国大陆)). 
  26. ^ 苗日新. 清九代王朝熙春园(清华园)主人的更替. 清华大学新闻网. 校史研究室. 2007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7) (中文). 
  27. ^ 認識清華校史. 國立清华大学. 2007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0) (中文). 
  28. ^ 孟凡茂. 关于国立清华大学的定名. 清华校友网. 2010-07-13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中文). 
  29. ^ 29.0 29.1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校徽. archives.lib.nthu.edu.tw. [2022-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30. ^ 孟凡茂. 关于清华的校徽的雏形、确定和调整.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10-26 [2010-11-01]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31. ^ 贺崇铃. 清华大学九十年.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ISBN 978-730-204-316-4 (中文). 
  32. ^ 在國立清華大學百歲校慶線上多媒體知識系統聆听清华校歌. [201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1). 
  33. ^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校花. archives.lib.nthu.edu.tw. [2022-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4). 
  34. ^ 王小石. 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真相. 紫网在线. 2014-12-24 [201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 
  35. ^ 35.0 35.1 35.2 35.3 国立清华大学. 校史:北京清华时期. 国立清华大学官网.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0) (中文(臺灣)).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校史概略. 清华周刊. 1934, (13-14): 1–3 (中文(香港)). 
  37. ^ 37.0 37.1 37.2 黄延复. 清华园风物志.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0–23 [2016-11-21]. ISBN 978-730-21155-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5) (中文). 
  38. ^ 方惠坚; 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 第 1 卷.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675 [2016-11-20]. ISBN 7-302-0431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中文). 
  39. ^ 清华学堂历史. 清华大学. 2012 [2016-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1). 
  40. ^ 40.0 40.1 金富军. 清华校史连载之一:清华创办的背景与经过.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02-19 [201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中文). 
  41. ^ 冯茵. 卓尔超群的清华体育. 校史研究室. 2009-06-22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中文). 
  42. ^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清华漫话, 第 1 卷.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8–10 [2016-09-09]. ISBN 978-730-212-86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6) (中文). 
  43. ^ 金富军. 清华校史连载之二:摇曳多变的清华学校时期.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02-19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中文). 
  44. ^ 44.0 44.1 吴清军. 清华传奇. 南文博雅. 2014年8月18日: 3–4 [2016年10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13日). 
  45.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下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643–659. ISBN 7-302-04319-1 (中文). 
  46. ^ 方惠坚, 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第 1 卷.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 [2016-10-28]. ISBN 73020431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issue=被忽略 (帮助)
  47. ^ 47.0 47.1 王向田. 五四运动在清华.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09-28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6) (中文). 
  48. ^ 清华学生国耻纪念会誓词. 清华周刊. 1919, (170): 1 (中文(香港)). 
  49.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下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650. ISBN 7-302-04319-1 (中文). 
  50. ^ 陈云豹. 韦烈士的死. 清华周刊. 1926, 26 (4): 147–154 (中文(香港)). 
  51. ^ 張淑燕. 國學大師王國維沉湖是為了“殉清”嗎?. 人民網-文史頻道. 2011年12月28日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中文). 
  52. ^ 52.0 52.1 52.2 52.3 校史大事記-北京清華時期. 國立清华大学數位校史館. 2009-09-28 [2016-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4) (中文). 
  53. ^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北京清華時期.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4). 
  54. ^ 孟凡茂. 关于罗家伦长校清华——从一则史料谈起. 清华校友网. 2010年9月1日 [2010年11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4日) (中文). 
  55. ^ 55.0 55.1 五四青年羅家倫:30歲當上清華首任校長 終遭驅逐. 《光明日報》. 2009年4月28日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6. ^ 清華首任校長羅家倫為何先受學生歡迎後被學生驅逐. 鳳凰歷史 (中國台灣網). 2015-09-07 [201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2). 
  57. ^ 史轩. 清华大学初期的校长更迭风波. 清华新闻网.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7-07-05 [201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2). 
  58. ^ 吴南轩:清华校史上最短命的校长. 人民政协报. 2011年9月29日 [2016-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7). 
  59.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下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21–323. ISBN 7-302-04319-1 (中文). 
  60. ^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清华漫话, 第 1 卷.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1–24 [2016-09-09]. ISBN 73021286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3) (中文). 
  61.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下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657. ISBN 7-302-04319-1 (中文). 
  62. ^ 何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01-01: 31 [2017-03-03]. ISBN 97872080579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中文). 
  63. ^ 中国现代史.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 1980-01-01: 51 (中文). 
  64. ^ 《新清华》编辑部. 图说清华抗战那些事儿(二)辗转西南,离乱弦歌不辍. 清华新闻网.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9) (中文). 
  65.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下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677–698. ISBN 7-302-04319-1 (中文(中国大陆)). 
  66. ^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校史:西南联大时期.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国立清华大学.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中文(臺灣)). 
  67. ^ 67.0 67.1 67.2 67.3 校史大事記-西南聯大時期.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华大学. 2009-02-26 [2016-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4) (中文). 
  68. ^ 68.0 68.1 金富军. 清华校史连载之七: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合大学(一). 清華校友網.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02-26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中文). 
  69. ^ 朱俊鹏. 日寇占领下的清华园. 清華校友總會. 清华大学档案馆. 2010-04-16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中文). 
  70. ^ 金富军. 复员之后的国立清华大学.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03-07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中文). 
  71. ^ 梅贻琦. 复原后之清华.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4: 33. 
  72. ^ 金富军. 清华校史连载之十一: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03-07 [2010-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中文). 
  73. ^ 73.0 73.1 国立清华大学校史:新竹清华时期.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国立清华大学.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中文). 
  74.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下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698–701. ISBN 7-302-04319-1 (中文). 
  75. ^ 存档副本 (PDF). 2010-07-29 [2011-11-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76. ^ 76.0 76.1 76.2 76.3 新竹清華時期(1956-). 國立清华大学. 2008 [2016-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中文). 
  77. ^ 「孕育新業,成就夢想」--清華創新育成中心歡慶十週年. [201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30). 
  78. ^ 78.0 78.1 擷取住宿學院精神‧融和清華特色--本校成立「清華學院」. 國立清华大学. 2008 [2016-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 (中文). 
  79. ^ 本校與北京清華大學簽訂合作協議.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0. ^ 北京清華顧秉林校長率團來訪 共商百年校慶及雙邊合作.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30). 
  81. ^ 黃慕萱,書目計量與學術評鑑—國內七所研究型大學論文發表概況分析。引文分析與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4),135-152。
  82. ^ "清华园"岁月[失效連結]清華校友總會,2009年6月16日
  83. ^ 「削削!」清大小七 最有特色的超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清新闻,2017年
  84. ^ 新竹下午茶| Smile Coffe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uni Blog,2013年8月9日
  85. ^ 斯麥爾餐飲有限公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518熊班
  86. ^ 徐養齡. 賀陳弘 接任清華大學校長. 新竹市: 中時電子報. 2014年2月8日 [2014-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中文(臺灣)). 
  87. ^ 當選中研院士鄭建鴻對母校愛的告白:「我以清大為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时报,2018年7月5日
  88. ^ 中研院院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数位校史馆,2020年
  89. ^ 再見,清大水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OBSERVE ‧ NTHU,2018年12月12日
  90. ^ 清大跨足醫療領域 將於桃園航空城建醫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通訊社,2019年4月15日
  91. ^ 與桃市府簽MOU/清大跨足醫療 擬在航空城建醫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聯合報,2019年04月15日
  92. ^ Never say goodbye!清大「蘇格貓底」餐廳13年劃下句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9年04月25日
  93. ^ 公車開進清大!全新路線「83」週五開跑 提升學子交通安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時報,2019年10月29日
  94. ^ 清華大學將申設學士後醫學系 培養醫學科學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新闻网,2019年12月10日
  95. ^ 清華大學將設立台北政經學院T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2020年5月8日
  96. ^ 清華大學郵局喬遷煥然一新 廣邀社區民眾同歡開幕誌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蕃薯藤,2020年9月22日
  97. ^ 大學瘋到桃園設校 藍議員憂圈地炒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新闻网,2020年9月23日
  98. ^ 清大附设诊所迁址开幕 北荣当后盾扩大服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纪元,2021年3月10日
  99. ^ 中央社記者郭宣彣. 全國首張區塊鏈加密數位畢業證書 清大接軌國際. www.cna.com.tw. 中央社 CNA. 2021-06-24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2) (中文(臺灣)). 
  100. ^ 清大學學士後醫學系通過 今年底前展開獨立招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新闻网,2021年9月22日
  101. ^ 四大捐建-文物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2021年
  102. ^ 現任校長任期即滿 清華大學公開徵求下任校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新闻网,2021年5月26日
  103. ^ 新竹市大手筆 擬1億元大改造光復路1公里成門戶綠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时报,2021年5月2日
  104. ^ 國立清華大學北校門週邊景觀規劃設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陈俊宏建筑师事务所,2021年8月3日
  105. ^ 105.0 105.1 高為元獲選!成為國立清華大學新任校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经济日报,2021年11月6日
  106. ^ 合新任校長高為元宣誓就任 帶領清大迎向新世紀挑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22年
  107. ^ 清華校長宿舍改作幼兒園 延攬青年教師添優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2022年5月16日
  108. ^ 清華成功湖大整治 划船遊湖明年重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2022年7月7日
  109. ^ 109.0 109.1 清大桃園醫療籌備處成立 預計2028年啟用醫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2022年8月22日
  110. ^ 合校建設-教育學院大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2021年
  111. ^ 合校建設-藝術學院大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2021年
  112. ^ 合校建設-南校區學生宿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2021年
  113. ^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113.5 土地房屋. 總務處保管組. [202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1). 
  114. ^ 114.0 114.1 葉臻. 清大桃園醫療籌備處成立 預計2028年啟用醫院. 中央社. 2022-08-20 [2024-08-11]. 
  115. ^ 115.0 115.1 葛祐豪. 清、交高雄分校校園規劃出爐 「以房就樹」保留2/3綠地空間. 自由時報. 2024-08-04 [2024-08-11]. 
  116. ^ 116.0 116.1 中華民國教育部. 國民中小學校概況統計 (PDF). 2024-04 [2024-08-11]. 
  117. ^ 陳至中. 清大整修歷史建築月涵堂 作為台北教學活動據點. 中央社. 2024-03-23 [2024-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4). 
  118. ^ 系所調整院務中心簡介. Damc.web.nthu.edu.tw. 2016-12-01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119. ^ 清大跨足醫療領域 將於桃園航空城建醫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通訊社,2019年04月15日
  120. ^ 清大城南校區拖10多年 宜縣政府被糾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7年08月04日
  121. ^ 國立清華大學. 101 學年度第1次校務會議紀錄 (PDF). [2024-08-11]. 
  122.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服萬人務—清華首批國際志工團隊成行. [201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30). 
  123. ^ 2009年清華暑期國際志工 秉持謙卑、關懷心擁抱世界. [201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30). 
  124. ^ 清華大學附設診所委託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經營 - 國立清華大學衛生保健組[永久失效連結]
  125. ^ 清華大學附設診所委託經營變更說明會~報到前50名將送乾洗手一瓶喔 - 國立清華大學衛生保健組.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126. ^ 陳校長文村等一級主管訪問美國名校. [201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30). 
  127. ^ 教育新創舉--「清華學院」正式啟航. [201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30). 
  128. ^ "清華繁星計畫廣納全台各地150位高中生 平衡城鄉差距", 國立清華大學首頁故事,2007年3月26日. [2011年3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3月7日). 
  129. ^ 發布日期: 發布單位: 單位聯絡人: Facebook Twitter GooglePlus. "回應全教會要求暫緩「2011學年度繁星計畫併入甄選入學」之相關說明", 教育部電子報,2010年5月27日. Epaper.edu.tw.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130. ^ 發布日期: 發布單位:國立清華大學教務處招生策略中心 單位聯絡人:旭日招生甲組-陳小姐 03-5715131分機33006. "2011學年度繁星推薦招生名額將擴大至8000名!", 教育部電子報,2010年8月13日. Epaper.edu.tw.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131. ^ 發布單位: 單位聯絡人: Facebook Twitter GooglePlus. "國立清華大學旭日招生(甲、乙、丙組)Q & A",. http://spadms.web.nthu.edu.tw/bin/home.ph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外部链接存在于|publisher= (帮助)
  132. ^ 發布日期:發布單位: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 "特殊選才(單獨招生)",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 http://www.jbcrc.edu.tw/.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1). 
  133. ^ 發布日期:2017-10-31 發布單位:翻轉教育. "特殊選才,不該特殊——別再拿同一把尺,衡量每位學生", 翻轉教育電子報,2017年10月31日.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 [2017-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134. ^ 發布日期:2018-10-18 發布單位:天下雜誌. "一手養出清華22歲台灣棋王 虎媽:如果沒有特殊選才,我們會重考", 翻轉教育電子報,2017年10月31日. https://www.cw.com.tw/. [2018-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8). 
  135. ^ 發布日期:2018-1-9 發布單位: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拾穗計畫 軟骨功公益楷模、青少年象棋棋王上榜", 國立清華大學首頁故事,2018年1月9日. https://www.nthu.edu.tw/. [2018-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136. ^ 發布單位:清華學院學士班. "實驗教育方案簡介", 清華學院學士班. 清華大學.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137. ^ 發布單位: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評鑑雙月刊,2019年5月. "教育4.0:Self-Designed Major清大實驗教育方案",. http://epaper.heeact.edu.tw/. [201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138. ^ 清大將星計畫放榜 10錄取生中女性占6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新闻网,2020年3月20日
  139. ^ 清華將星計畫單招 培養新世代軍事將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2020年2月26日
  140. ^ 清華大學歷任校長. Tsinghua.edu.cn.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3). 
  141. ^ 國立清華大學歷任校長. Nthu.edu.tw.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0). 
  142. ^ 清大前校長徐遐生辭世 校方辦追思會悼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2023年7月4日
  143. ^ Frank Shu (1943–202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ature.com,2023年6月5日
  144. ^ 人脈、派系都不管用,清大如何選出54歲港大副校長當校長?国立中央大学研究发展处,2022年3月4日
  145.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QS World Rankings,2022年6月8日
  146.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2022年
  147.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U.S. News,2022年10月
  148.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QS World Rankings,2021年6月
  149.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2021年
  150. ^ 2022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WU,2022年
  151.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U.S. News,2021年10月
  152.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QS World Rankings,2020年6月
  153.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2020年
  154. ^ 2021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WU,2021年
  155.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U.S. News,2020年
  156. ^ University Ranking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QS World Rankings,2020年
  157.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World Rankings,2020年
  158.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WU,2020年
  159. ^ 159.0 159.1 【U.S. News】2020全球大學排行 臺灣26所入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學問,2019年
  160. ^ 160.00 160.01 160.02 160.03 160.04 160.05 160.06 160.07 160.08 160.09 160.10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Masters Portal,2019年
  161.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WU,2019年
  162.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op Universities,2019年
  163.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imes Higher Education,2016年
  164. ^ 全球大學排名 哈佛拿第一、台大第128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5年
  165. ^ 165.00 165.01 165.02 165.03 165.04 165.05 165.06 165.07 165.08 165.09 165.10 165.11 世界大學排名. 國立清華大學. [2022-05-21]. 
  166. ^ 2015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WU,2015年
  167. ^ 2015年USNEWS全球大学排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etteredu.com,2015年
  168. ^ 2014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WU,2014年
  169. ^ 169.0 169.1 169.2 169.3 國立清華大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符號留學,2020年
  170. ^ 2013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WU,2013年
  171. ^ 2012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WU,2012年
  172. ^ 2011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WU,2011年
  173. ^ 2010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WU,2010年
  174. ^ 賀!本校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第二梯次審議成績亮眼,經費調增額度及比例居全國之冠. [201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30). 
  175.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期刊論文統計.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76. ^ 本校生物生化領域首度入選ESI. [201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30). 
  177. ^ 2010年臺灣ESI論文統計結果 (PDF). [2010-1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01). 
  178.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0-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imes Higher Education,2011年
  179. ^ 存档副本. 2010-09-16 [2011-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3). 
  180. ^ 存档副本. 2010-08-22 [201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2). 
  181. ^ http://ranking.heeact.edu.tw/en-us/2010/Country/All[永久失效連結]
  182. ^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出爐", 教育部電子報,2011年4月1日. [2011年4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29日). 
  183.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2011-08-12 [2011-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2). 
  184.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185.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2013-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1). 
  186. ^ QS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Quacquarelli Symonds. 2016-12-19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4). 
  187. ^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20.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188.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189. ^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2020.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190. ^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國立清華大學. [2014-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0). 
  191. ^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亞洲大學排名. [2021-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8). 
  192. ^ 清华新闻:印度第4座台灣教育中心揭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聞來源:中央社,發佈時間:2013-09-05 10:45:01
  193. ^ 193.0 193.1 学长好急|我在台湾清华园的日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搜狐,2017年7月24日
  194. ^ 194.0 194.1 清華校園景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2020年
  195. ^ 呂佳峻. 清大、竹教大11/1日合校 增開教育藝術學院. 新頭殼newtalk. 2016-10-15 [2016-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中文). 
  196. ^ (繁體中文)給清華人的一封公開信 - 關於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合併事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徐遐生,2004年10月24日
  197. ^ (繁體中文)清大交大合併瀕破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蘋果日報,2005年06月23日
  198. ^ (繁體中文)交大投票否決清交合併破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灣立報,2005年6月29日
  199. ^ (繁體中文)校園問卷 清大陽明合併 半數贊成,中國時報,1999.12.14
  200. ^ (繁體中文)大學合併 教部牽線才好談,中國時報,1999.12.09
  201. ^ (繁體中文)[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