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漢喃銘文

(重定向自漢喃銘文

越南漢喃銘文越南语Văn Khắc Hán Nôm文刻漢喃),為7世紀以後,歷代以鐘銘石碑摩崖等形式留傳的一種文字紀錄,以漢字字喃寫成。20世紀20至30年代,法國遠東學院首次對越南漢喃銘文進行搨拓工作,1990年以後漢喃研究院又繼續搜集銘文拓本,至今已發現約四萬件。由於越南屬熱帶多雨的氣候,銘文比起書籍更能長久保存,而且記載有紙筆文獻所沒注重的內容,涉及了廣大範圍及悠長時間,故此在學術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價值。

位於越南河內文廟的石碑,碑上刻有銘文紀錄

形式和特點

越南的漢喃銘文,從形式方面大致可分為鐘銘石碑(又分為自然岩石上刊刻的摩崖,和人工加工製作的)等種類。[1]若從銘文內容而言,可分為十個類別,它們是:表揚善人善事及鄉村義舉;朝廷令旨及官方文件;家譜宗族世系;人物行狀及功績;鄉村各種生活活動;古蹟寺廟史;神譜事跡;詩文;寺廟建設或重修紀錄;各類地標、神位匾額書法等等。[2]

越南在脫離中國統治後,不少銘文仍使用了漢字來表述,並且有使用漢文典故的情況,從中可見越南上承中國五代以來的政治與文化體制,以及對中國文化承續性應仍強烈。[3]同時在銘文裡也出現喃字越南語語法,如陳朝時期的銘文裡,有以「」字表示「田野」、「」字表示「三」;「陳朝第二世皇帝」寫成「代陳家次二帝」等等。[4]

歷史概況

金石銘刻在中國先秦秦漢時代已經出現,用以存在大量的人物記功碑、墓碑、功德碑等等。在越南歷史上,因曾受中國統治,漢文化漢字得以輸入越南,於是越南亦與中國一樣,有刊刻金石的文化習慣。[5]越南現存較早的銘文刻成於隋代,有仁壽元年(601年)的《舍利塔銘》(越南語:Bia Xá Lợi Tháp Minh)[注 1][6]大業十四年(618年)的《大隋九真郡寶安道場碑文》(越南語:Đại Tuỳ Cửu Chân quận Bảo An đạo tràng chi bi văn)。[7]

從隋代開始面世的漢喃銘文,至阮朝時期,歷代均有若干銘文。現代學者將歷代銘文劃分為三個大時期。臺灣學者耿慧玲指出該三期是:

  • 第一時期:從7世紀至14世紀(第三次北屬陳朝),為銘刻初期。
  • 第二時期:從15世紀至18世紀(後黎朝西山朝),為石刻銘文發展時期。
  • 第三時期:19世紀以後(阮朝以後),為廣泛深入發展時期。

到20世紀的20至30年代時,即法屬年間,法國遠東學院在越南全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搨拓工作,把搜集到的一萬多件銘文搨拓出二萬多張拓片。[注 2]後來,漢喃研究院接收這批銘文資料,並在日後進行整理出版。[8]從1990年以來漢喃研究院又進行第二次搜集拓片的工作,已收集約三萬件銘文拓片。總共已收集到四萬以上銘文拓片。目前搜集銘文工作還在繼續進行。[9]

研究價值

在學術界,越南漢喃銘文的研究具有相當價值。漢喃研究學者阮文原指出,銘文涉及的年代和地理範圍廣,故為可信賴之原始資料。此外,因越南雨量大,濕度高,且過去兵火連綿,因此碑銘比起筆紙書籍資料更能長久保存。在日常生活史料方面,碑銘也就此提供了其他筆紙資料未曾注重的內容。[10]

銘文呈現了越南歷史的各方面面貌。在宗教史方面,越南古來的寺廟及宗教設施都有碑文,既敍述了它們自身的修建程況,也記載著越南民眾及國家的信仰演變情況。在人物事跡方面,碑文有不少記述,如《藍山永陵碑》記錄黎利的功業;《清化府安緣鄉興福寺碑》記錄蒙越戰爭唆都被越軍擊敗;河內順化等地的文廟國子監裡有碑文記錄科舉士子資料;還有家族譜錄形式的碑銘。社會生活方面的碑銘史料,有記錄「鄉約」的鄉村銘文,以及記述各種職業及技術的,如有關扳銅業工藝的有《建祿坊新造碑》、造船業的有《後神碑記》、航船營業業的《洋商會館規則》和《重修頭門埠頭碑記》、歌劇業的《歌籌碑記》、馴象法的《揚武碑記》等等。還有一部份記述外國人士及外僑,包括華僑西班牙法國日本等國人士在越南活動的情況。除史料價值外,碑銘還具有相當程度的文學、藝術(包括繪畫、彫刻)等方面的價值。[11]

學術界整理情況

由於漢喃銘文是重要史料,因而受到學術界關注。較早利用碑文作史學研究的學者有後黎朝晚期的黎貴惇、黎末初的裴輝碧等。19世紀末有高朗著《黎朝進士題名碑記》。近現代有黃春瀚利用李朝碑文材料編成《李常傑與李朝外交和宗教史》、何文晉介紹華閭陀羅尼石幢等等研究成果。[12]

漢喃銘文的文集方面,學界有《李陳詩文》、《河內碑文》、《諒山碑文》、《莫代碑文》、《河西碑文》等等出版。越南漢喃研究院出版了《越南漢喃字銘文略述》、《越南漢喃字銘文拓片目錄》等著作[13],此外又與法國遠東學院等學術機構進行銘文的整理和出版工作。有參與該工作的學者耿慧玲指出,各歷史時段的銘文會按計劃出版如下:

以上各集,已出版的有第一集[14]及第二集[15]

漢喃研究院又於2005年起,陸續出版《越南漢喃銘文拓片總集[16],該總集對1600年左右至20世紀初的銘刻先拓印後影印,然後按年編排,有正卷22冊(16開),目錄8冊(32開),約二萬余條。此外,漢喃研究院亦在其網站內,公開北寧文廟河內文廟順化文廟、興安文廟內的碑文內容。[7]

注釋

  1. ^ 舊有歷史觀點認為544至602年期間交州(越南北部)屬於本土政權「前李朝」勢力之下(見陳重金(即陳仲金)《越南通史》(即《越南史略》),北京商務印書館,39─40頁)。但《舍利塔銘》卻提到龍編隋帝詔命於「大隋仁壽元年」(601年)安奉舍利塔。對此,學者王承文提出,《舍利塔詔》銘文可證明隋廷的詔命在交州行之有效,李佛子(前李朝君主)可能與隋廷有著隸屬關係。
  2. ^ 學者耿慧玲指,因一些石碑有陰面及側面,銅鐘有數面,所以拓片數量較多。

參考來源

  1. ^ 耿慧玲《越南碑銘中漢文典故的應用》,收錄於《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328頁。
  2. ^ 國立成功大學──阮文原《越南銘文及鄉村碑文簡介》,200─201頁。 (PDF). [2013-02-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1-01). 
  3. ^ 耿慧玲《越南碑銘中漢文典故的應用》,收錄於《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334頁。
  4. ^ 黃文樓、耿慧玲主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二集陳朝》,潘文閣《前言》,新文豐出版公司,XI─XII頁。
  5. ^ 耿慧玲《越南碑銘中漢文典故的應用》,收錄於《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325-327頁。
  6. ^ 王承文《越南新出隋朝〈舍利塔銘〉及相關問題考釋》,收錄於《學術研究》2014年第6期,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研究》雜誌社,95─101頁。
  7. ^ 7.0 7.1 Viện Nghiên cứu Hán Nôm:Văn khắc.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8). 
  8. ^ 8.0 8.1 耿慧玲《越南青梅社鐘與貞元時期的安南研究》,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5─6頁。
  9. ^ 國立成功大學──阮文原《越南銘文及鄉村碑文簡介》,199頁。 (PDF). [2013-02-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1-01). 
  10. ^ 國立成功大學──阮文原《越南銘文及鄉村碑文簡介》,197頁。 (PDF). [2013-02-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1-01). 
  11. ^ 潘文閣、蘇爾夢主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李朝》,《序》,遠東學院、漢喃研究院,XXVI─XXVII頁。
  12. ^ 潘文閣、蘇爾夢主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李朝》,《序》,遠東學院、漢喃研究院,XXV頁。
  13. ^ 潘文閣、蘇爾夢主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李朝》,《序》,遠東學院、漢喃研究院,XXV─XXVI頁。
  14. ^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 Épigraphie en chinois du Viêt Nam Vol. 1 : De l'occupation chinoise à la dynastie des Lý. [201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5. ^ 新文豐出版公司──《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二集陳朝》. [201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5). 
  16. ^ Lê Mạnh Thát: The GIS Database of the Headstone Inscriptions of Temple Steles in Vietnam. (PDF). [2014-06-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1-23). 

參考文獻及網絡資源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