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爆發指數

火山爆發指數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簡稱VEI)是1982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克里斯·紐豪爾教授(Chris Newhall)和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斯蒂芬·塞爾夫提出的量表,以噴出物體積、火山雲和定性觀測用來量度火山爆發的強烈程度。

火山爆發指數(VEI)與噴出物體積的关系。

火山爆發指數採用開放式尺度,歷史上最大型的火山爆發強度為8級,而非爆炸性噴發強度為0級,指數每增1級表示火山爆發威力大10倍。在奧陶紀更新世之間發生的已发现的火山爆發指數8級的火山爆發共有47次,其中42次在過去3,600萬年內發生,最近一次是在26,500年前發生的陶波火山爆發。[1]

分級

火山爆發指數 噴出物體積 分類 描述 熱柱 頻率 例子 過去10,000年發生次數*
0 < 10,000 m³ 夏威夷式 non-explosive < 100 m 持續 冒納羅亞火山
法格拉达尔火山
很多
1 > 10,000 m³ 夏威夷式/斯通波利式 gentle 100-1000 m 每天 斯特龍博利島 很多
2 > 1,000,000 m³ 斯通波利式/伏爾坎寧式 explosive 1-5 km 每週 加勒拉斯火山(1993) 3,477
3 > 10,000,000 m³ 伏爾坎寧式/培雷式 severe 3-15 km 每年 敘爾特塞(1963-1967)
老昆布雷火山2021
868
4 > 0.1 km³ 培雷式/普林尼式 cataclysmic 10-25 km ≥ 10年 艾雅法拉火山2010 421
5 > 1 km³ 普林尼式 paroxysmal > 25 km ≥ 50年 维苏威火山(79)
富士山1707
聖海倫斯火山1980
東加海底火山(2022
166
6 > 10 km³ 普林尼式/超普林尼式 colossal > 25 km ≥ 100年 喀拉喀托火山1883
于埃納普蒂納火山(1600)
皮納圖博火山(1991)
51
7 > 100 km³ 普林尼式/超普林尼式 super-colossal > 25 km ≥ 1,000年 坦博拉火山1815
米諾斯火山爆發
5 (+疑似2)
8 > 1,000 km³ 超普林尼式 mega-colossal > 25 km ≥ 10,000年 陶波火山25,360 BC
多峇火山74,000 BC
黃石火山630,000 BC
0

另見

 2011 Puyehue-Cordón Caulle eruption1980 eruption of Mount St. Helens1912 eruption of NovaruptaYellowstone CalderaAD 79 Eruption of Mount Vesuvius1902 eruption of Santa María1280 eruption of Quilotoa1600 eruption of Huaynaputina2010 eruptions of EyjafjallajökullYellowstone Caldera1783 eruption of Laki1477 eruption of Bárðarbunga1650 eruption of KolumboVolcanic activity at SantoriniToba catastrophe theoryKuril IslandsBaekdu MountainKikai Caldera1991 eruption of Mount PinatuboLong Island (Papua New Guinea)1815 eruption of Mount Tambora1883 eruption of Krakatoa2010 eruptions of Mount MerapiBilly Mitchell (volcano)Taupo VolcanoTaupo VolcanoTaupo VolcanoCrater Lake
每個氣泡的表觀體積與噴出的火山灰的體積成線性比例,按照圖例中的噴發時間進行顏色編碼。粉色線表示聚合邊界,藍色線表示張裂邊界,黃色斑點表示熱點。

參考文獻

  1. ^ Mason, Ben G.; Pyle, David M.; Oppenheimer, Clive. The size and frequency of the largest explosive eruptions on Earth. Bulletin of Volcanology. 2004, 66 (8): 735–748. doi:10.1007/s00445-004-0355-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