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釉瓷梟形罐

灰釉瓷梟形罐漢代墓葬品,由許作立先生捐贈,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1]

灰釉瓷梟形罐
灰釉瓷梟形罐(二件)
年份漢朝,西元前202年 - 220年
類型炻器
尺寸16.8 cm × 13.3 cm(6.6英寸 × 5.2英寸)
收藏地 中華民國臺灣
臺北市士林區
國立故宮博物院

年代

鴟梟形等隨葬形式最早出現於西漢早期,至東漢初年消失,故應為此時期間的墓葬品。

外觀

本作品以梟形作罐,線條簡單樸實。兩件梟形罐形狀、大小相同,大臉、大眼及粗短的鉤狀鳥喙皆為梟明顯的特徵。圓腹,梟首與身體的連接處可打開。梟的頭部右轉,雙翼斜向下微微展開,尾部呈扇形,末端接地,兩足分別接於近翅膀處。身體中上部有一圈凹陷,為頸部所在。整件罐呈土黃色,表面有釉彩剝落痕跡。

灰釉瓷

灰釉,指全部或部分以植物灰作原料調配製成的釉藥。商代中期,中國南方的陶工在灰色的胎土上,施加帶有鐵粉的薄薄的黃褐色釉,產生世界最早的高溫施釉陶器,被稱為高溫灰釉(硬)陶器[2],性質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又稱炻器。本件作品應屬此類,而上頭的斑駁痕跡即可能為釉彩剝落所致[3][4][5][6]

鴞的意義

,又作鴞,俗稱貓頭鷹,在中國往往被視為不祥的凶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寫道:「梟,不孝鳥也。故日至捕梟磔之,字從鳥頭,在木上。」在《詩經.鴟鴞》也寫道:「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可知此類猛禽在中國大多時候是不受歡迎的[7]

 
鴞鈕獸面紋方罍

而商代的陶器、青銅器、玉器上,鴟鴞的形象頻繁出現,在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甚至藏有一件大理石梟形立雕[8]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亦藏有一件青銅製鴞鈕獸面紋方罍,作為酒器使用[9]

參考資料

  1. ^ 國立故宮博物院官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施靜菲(2009)。 《典藏投資》試刊號第廿二期。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3. ^ 陈德富.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 增訂本,第一版. 北京: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1-78326-4 (中文(中国大陆)). 
  4. ^ 吳戰壘. 圖說中國陶瓷史 初版. 臺北市: 揚智文化. 2003年10月. ISBN 957-818-543-X (中文(臺灣)). 
  5. ^ 陈雨前. 中国陶瓷文化. 北京市: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10月. ISBN 7-112-06829-0 (中文(中国大陆)). 
  6. ^ 中國陶瓷史編委會. 中國陶瓷史(上). 臺北市: 胡氏圖書出版社. 1983 (中文(臺灣)). 
  7. ^ 刑福泉. 藝術概論與欣賞. 臺北市: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7年4月 (中文(臺灣)). 
  8. ^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大理石梟形立雕〉. [201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 
  9. ^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鴞鈕獸面紋方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