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布赫纳
爱德华·布赫纳(德語:Eduard Buchner,1860年5月20日—1917年8月13日),德国化学家,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愛德華·布赫纳 Eduard Buchner | |
---|---|
出生 | 德意志帝國慕尼黑 | 1860年5月20日
逝世 | 1917年8月13日 德意志帝國慕尼黑 | (57歲)
国籍 | 德意志帝國(1860-1918) |
母校 | 慕尼黑大學 |
奖项 | 諾貝爾化學獎(1907)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生物化學 |
博士導師 | 恩斯特·奧托·菲舍爾 阿道夫·馮·拜爾 |
生平
早年
布赫纳出生於德意志帝國慕尼黑。 他的哥哥是漢斯·恩斯特·奧古斯特·布赫纳。1884年,他開始在慕尼黑植物研究所跟隨阿道夫·冯·拜尔學習化學,並跟隨卡尔·威廉·冯·内格里學習植物學。 在埃爾蘭根大學與奧托·菲舍爾(埃米爾·菲舍爾的堂兄)一起工作一段時間後,布赫纳於1888年在西奧多·庫爾蒂烏斯的指導下獲得了慕尼黑大學的博士學位。
學者時期
布赫纳於 1889 年被任命為慕尼黑大學阿道夫·馮·拜爾有機實驗室的助理講師,1891年晉升為同一所大學的講師。1893年秋,布赫纳搬到基爾大學,並於1895年被任命為教授。次年,他被任命為圖賓根大學汉斯·冯·佩希曼化學實驗室的分析和藥物化學特聘教授。1898年10月,他被任命為柏林農業大學普通化學系主任,親自培訓助手,1900年康復。1909年調入布雷斯勞大學(1945年改組為弗羅茨瓦夫大學),並於1911年轉到維爾茨堡大學。
諾貝爾獎
布赫纳獲得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實驗包括生產酵母細胞的無細胞提取物,並證明這種“榨汁”可以發酵糖。 這表明發酵不需要活酵母細胞的存在,這又一次打擊了活力論。無細胞提取物是通過混合幹酵母細胞、石英和矽藻土,然後用研杵和研缽粉碎酵母細胞製成的。 當酵母細胞的內容物從細胞中出來時,這種混合物會變得潮濕。 完成此步驟後,潮濕的混合物將通過壓榨機進行壓榨,由此產生的“壓榨汁”中添加了葡萄糖、果糖或麥芽糖,並觀察到二氧化碳的釋放,有時持續數天。 顯微鏡檢查顯示提取物中沒有活的酵母細胞。布赫纳假設酵母細胞將蛋白質分泌到它們的環境中以發酵糖分,但後來發現發酵發生在酵母細胞內部。 玛丽亚·马纳西娜聲稱比布赫纳早一代發現了自由細胞發酵,但布赫纳和拉普認為她主觀上相信存在發酵酶,她的實驗證據不能令人信服。
個人生活
布赫纳於1900年與 Lotte Stahl 結婚。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志願晉升為少校,在西線和東線指揮一支彈藥運輸部隊。1916年3月,他回到了維爾茨堡大學。1917年4月,他再次自願參加。1917年8月11日,當他駐紮在羅馬尼亞的福克薩尼時,他被砲彈碎片擊中,兩天后死亡。 他死於馬拉塞蒂戰役,葬於羅馬尼亞福克薩尼的德國士兵墓地。 儘管有些人認為布氏燒瓶和布氏漏斗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但實際上它們是以工業化學家Ernst Büchner(译作恩斯特·布希纳、恩斯特·比希纳)的名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