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人
牙人或稱牙郎、牙商、牙儈、牙人,女性又稱牙婆、牙媼。牙本為「互」字,因與牙字字形相近,唐代起被誤寫成牙[1],是在买卖交易中撮合成交的经纪人,属于一种特殊的商人,又叫撮合商、居間商。對於中國商業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現行臺灣法律上有性質相類之商人,即牙保[2]。
歷史
在西周时期,這種中介人称為质人,到了西汉就称作驵侩[3],最後唐朝以後才叫牙人,唐朝官牙辦事員稱為牙郎[4],到了北宋末年確立了官牙制度[5]。
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牙商人數大大增加,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工會,稱為牙行。清代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還要與來華洋商打交道,從貨物買賣到日常起居,事無巨細,都必須通過十三行。不過,這裡的牙行數目並不固定,時有增減,所以廣東十三行只是最興盛的十三家[6]。
由于一些牙人狡猾,存在着侵渔百姓、欺行霸市、欺诈哄骗、钻营渔利、收取高额佣金、损害交易双方利益的行为等危害,故對牙人常有負面評價,女性牙人也因此列為三姑六婆之一[7]。傳統上牙人社會地位不高,在一些時代甚至屬於賤民階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以后,政府不鼓励牙行和牙人的发展。随着规范的交易所的建立,多数牙行和牙人被取缔或自行消亡。现代社会里替代牙人的商业中介组织主要为各种交易所、信托公司、经纪人等等。
工作
最早的牙人的工作是在城市或鄉村的市場中,為買賣雙方順利完成交易過程,並從中抽取佣金的居間商人。後來商業不斷發展,牙人行的种类也變得多樣化,如:说合贸易、拉拢买卖,接受委托、代人经商和代收商税等,牙人在契约买卖和赊欠贸易中的担保作用也非常重要。非正式的个体牙纪,一般称之为“经纪”。一些具有某些专业经验的牙人,专门撮合某类商品的成交,如“牛经纪”、“驴马经纪”等。而牙行就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场地、撮合成交并从中提取佣金的地方,也就是牙人的辦公處。此外,還有專為人買賣奴婢、妾侍的牙人。
参考文献
- ^ 明·陶宗儀,《輟耕錄》(卷11):“今人謂駔儈者為牙郎。本謂之互郎,謂主互市事也。唐人書互作牙,互與牙字相似,因訛而為牙耳。”
- ^ 「牙保」是蝦米? 法律用詞民眾霧煞煞 - 自由時報. [202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9).
- ^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卷28):“駔者,度牛馬市﹔云駔儈者,合市也。”
- ^ 後晉·張昭等,《舊唐書》(卷200上):“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本無姓氏,名軋犖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師,以卜為業。突厥呼鬥戰為軋犖山,遂以名之。少孤,隨母在突厥中,將軍安波至兄延偃妻其母。開元初,與將軍安道買男俱逃出突厥中。道買次男貞節為嵐州別駕,收獲之。年十餘歲,以與其兄及延偃相攜而出,感愧之,約與思順等並為兄弟,冒姓為安。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
- ^ 《明律“ 私充牙行埠头” 条的创立及其适用》,童光政,2004年第2期,P.118,《法學研究》雙月刊
- ^ 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古代商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明·陶宗儀,《輟耕錄》(卷10):“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蓋與三刑六害同也。人家有一於此,而不致姦盜者,幾希矣。若能謹而遠之,如避蛇蠍,庶乎淨宅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