癒著丘,又稱癒合丘,是描述地形的一種地理學名詞;顧名思義,就是指離堆丘再度與河岸陸地接合。由於深受新舊河道所包圍的殘丘,當河流集中在某一條河道時,發生下切侵蝕回春作用,或者是因為另一條河道遭受到陸化,這都可能會使殘丘與河岸陸地之間原本被河道隔開,因此而產生有如「癒合」的狀態,這座殘丘即被稱為癒著丘。但在地理學的解釋,離堆丘與河岸之間的切斷部再度癒合,那麼完成癒合的離堆丘即稱為癒著丘。

在外觀上,癒著丘有著很顯著的特徵,往往是一側緊鄰或接近有水流的河道,另一側則是與陸地接攘。在其接攘處就是地理學界所要調查的對象,因為這是辨識是否為歷史上過去曾經是河道,一旦確認是切斷部,那麼就能知道這座殘丘過去曾是離堆丘。但是,切斷部也可能會受到斷層通過所影響,地形被抬升,又或被切斷而形成鞍部,而且斷層作用也可能會迫使河流改道,這使得地理學界要去確認是否為癒著丘有了變因,再加上河流的流路變化多端,可能會在新舊河道之間改道數餘次仍不止,也可能會新舊河道之間都有其流水進行侵蝕,甚至可能會額外形成更多的新河道,無論河流如何地變化,倘若發生癒合,通常在外觀上都會呈現一種突出於河道上的尖端狀或長條狀地形。

所以在有些地形之中,尤其發生在河道最窄之處,即兩岸陸地最接近之處,切斷部就不一定只會發生在其中一岸,對於侵蝕旺盛或多次改道的河流而言,可能過去的癒著丘在對岸是切斷部,現在變成是這一岸才是切斷部,但在地形上仍保持癒著丘的外觀,這並不一定表示河道最窄之處就會存在著癒著丘的二側都是切斷部,甚至可能不會發生癒著丘。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