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寺

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的寺院
(重定向自白河大仙寺

大仙寺,常稱作火山大仙寺白河大仙寺關仔嶺大仙寺大仙岩(巖),俗稱舊巖,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關子嶺,是臺南市直轄市定古蹟[1][2][3]:9禪門臨濟宗佛寺,與俗稱新巖的火山碧雲寺合稱為南瀛八大景之「關嶺雲巖」[4]。又相傳大仙寺位在「仙人拋網」靈穴上,而碧雲寺則位在「半壁吊燈火」靈穴上[1][2][3]:9

大仙寺
大仙寺山門
基本信息
位置 臺灣臺南市白河區仙草里岩前1號
宗教佛教
本尊釋迦牟尼佛
例祭以下日期均為農曆:
  • 正月初一至十五:萬佛大法會[1]
  • 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誕辰[1]
  • 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辰[1]
  • 七月十五:蘭盆勝會大法會[1]
  • 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辰[1]
建筑详情
本殿構造重簷歇山式
开山时间 大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
地圖
地图
白河大仙寺
大仙寺大雄寶殿
位置 臺灣臺南市白河區仙草里岩前1號
坐标23°20′22″N 120°28′28″E / 23.33954°N 120.47457°E / 23.33954; 120.47457
建成时间 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
官方名称白河大仙寺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评定时间1985年11月27日
詳細登錄資料
白河大仙寺在台南市的位置
白河大仙寺
白河大仙寺
白河大仙寺在台南市的位置
大仙寺觀音寶殿 (前) 與改築中的三寶殿 (後)

建築風格不同於台灣一般寺廟,大雄寶殿整體外貌仿日本佛教建築,內部主導為北部漳派首席大木匠陳應彬、及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可說是以閩南寺廟建築為體,以日本佛寺外貌為表,另創佛寺新面貌。

沿革

創建由來

關於大仙寺的由來,有兩種說法[1][2][3]:9。第一種說法是創建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1701年),據說當時創寺的參徹禪師從福州鼓山迎奉一尊觀世音菩薩來臺,某日來到白河仙草埔時,暫將菩薩像放於一石上,之後要前往他處時卻發現菩薩像彷彿被黏在上面一樣無法移開,禪師認為是菩薩有意在此渡化大眾,遂在此結廬講經,是為大仙寺之始[1][2][3]:9、10

第二種說法是創建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之說,相傳永曆二十年(1666年),參徹禪師受到陳永華邀請來臺講佛法,駐錫於赤山龍湖巖,成為龍湖巖的開山祖師[1][2][3]:10。後來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路經關仔嶺,見此地山明水秀而決定結廬定居[1][2][3]:10。之後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從龍湖巖迎來一尊觀世音菩薩,因禪師深獲重人敬仰,遂集資建廟,是為後來的大仙寺[1][2][3]:10

而根據大仙寺所藏的《大仙巖沿革三字經》記載:「……肇建時,康熙君,四十年,名僧侶,參徹師,福建省,出龍岩,身佩佛,渡海來,地遊遍,到岩井,憩石几,佛不動,知有緣,居此地,草庵建,此為先。……」可知寺方本身是採信第一種說法,但不論是哪一種說法,大仙寺的開山祖師均為參徹禪師[2]

清治時期

二代住持鶴齡禪師在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興建聖殿彰顯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慈悲襟懷,乃到周邊地區募款,最後在仙草埔、坑內、白水溪、岩前、三層崎等地居民支持下得款六百銀元,得以建造佛殿一座,並正式取名大仙巖[1][2][3]:10。當時所興建的佛殿位置,一說在現在的大山門前停車場竹林間[3]:10,另一說在小山門的右前方[2]。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義縣營參府軍官洪志高與鶴齡禪師募金一千銀元重修[1][2][3]:11

而在嘉慶元年(1796年),鶴齡禪師之徒應祥禪師據說精通堪輿,在枕頭山覓得「半壁吊燈火穴」,遂在此結廬作為晚年靜養之地,並從大仙巖迎來一尊觀音[1][3]:11。之後嘉慶十三年(1808年)在該處興建佛寺,即為「碧雲寺」,從此大仙巖遂被稱為「舊巖」,碧雲寺為「新巖」[1][3]:11

嘉慶十四年(1809年),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元配范夫人逝世,為卜墓園於大仙巖初址,乃鳩資將初建佛殿遷移至大雄寶殿現址[1][2][3]:11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王得祿敬獻「大發慈悲」匾[3]:11。次年(1818年)第四代住持允謙禪師與王得祿募得一千元重修殿宇[1][3]:11。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王得祿立「重興大仙巖廟碑」[3]:11,同年元配范夫人之棺運抵台灣,得祿將之葬於佛殿舊址,現遺跡猶存。道光七年(1827年),由於附近牧童放牛破壞墓園,王得祿乃立「保護范夫人墓處示禁碑」,嚴禁放牧[3]:12

同治八年(1869年)斗六都閫府都司吳志高募金五百銀元修繕大殿[1][3]:12

日治時期

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臺灣割日,抗日人士林添、黃玉麟、黃振等人以碧雲寺為據點,日軍包圍碧雲寺,大仙巖亦遭波及,是以劫後香火甚微,寺宇荒廢[1][3]:12。之後局勢安定下來,董事林家珍試圖募款修建但未成[3]:20

大正四年(1915年),大仙巖管理人暨臺灣齋教龍華會會長廖炭[註 1],為挽回寺運,得到臨濟宗妙心寺派之助,特往日本內地視察,返臺後得沈得臨住持(德融禪師)鼎力支持,且有仙草埔仕紳朱保羅、吳順安等人協助,最後募得基金伍萬玖仟圓,仿奈良東大寺,重建大雄寶殿,並創設大仙巖書房(今仙草國小前身)於寺前[1][3]:12、13。大正五年(1916年),由信徒代表組織後援會主持事務[註 2][1]。大正六年(1917年),迎來京都妙心寺阿彌陀佛像。大正十四年(1925年),大雄寶殿落成[1][3]:13,隨後又迎來印度白玉佛像。

昭和五年(1930年)冬至,嘉南地區發生大地震,寺宇倒塌,大雄寶殿毀損,事後由施烏拋居士募款重修,然限於經費,仍留下不少殘缺處,陸續於二戰後逐年修復[1][3]:13。昭和六年(1931年),原隸屬大仙寺之碧雲寺因不滿重修問題,就此獨立,大仙巖正式改名大仙寺[1][3]:14。原本大仙巖與碧雲寺的管理人均是廖炭,但碧雲寺部分信眾認為廖炭只注重大仙巖的經營,最後番社庄(今東山區)庄長陳按察在該年(1931年)向法院提告[註 3],後來白河庄長[註 4]林占春等人出面調解,廖炭乃將碧雲寺寺產全部交給番社庄人士管理,才平息此糾紛[3]:14

昭和十九年(1944年)在皇民化運動的背景下,大仙寺寺產被白河街役場佔有[3]:14。街役場對此成立財團法人後援會,由白河街長「五十里子之作」兼任後援會會長,寺務由街役場派員駐寺處理[1]

中華民國時期

二次大戰後,在當地仕紳何火爐等人努力下,始自後援會取回寺產,並正式在民國36年(1947年)組織董事後援會,首任董事會委員長即是何火爐[1][3]:14。之後請開參禪師為第九任住持,海靜師為監院,何火爐、吳石、吳清池等人被選為財產管理人,另聘蘇祈財為外務監院[1][3]:14

民國37年(1948年)大仙寺募款興建觀音殿,於民國39年(1950年)落成[3]:14、15。該年(1950年)也建了南北報恩塔與內山門,隔年(1951年)又興建大雄寶殿南北側兩廊香客樓房[1][3]:15

民國42年(1953年)1月15日,開參禪師舉辦為期十五天的傳授三壇大戒活動,這是戰後以來臺灣佛教界首度傳大戒,史稱大仙寺傳戒[5][6]。此外該年(1953年)因大仙寺人士[註 5]出任中國佛教會臺南縣支會首屆理事長,會址遂設於大仙寺[1][3]:15。同年(1953年)也募得1百多萬興建三寶殿,次年(1954年)建齋堂與三寶殿兩側樓房[3]:15[1]。民國45年(1956年)經政府核准成立管理委員會[註 6],首屆主任委員是吳八居士[3]:15

民國53年(1964年)白河大地震,大雄寶殿外沿石柱傾斜、觀音殿全毀[3]:15[1],第九代住持開參禪師率寺眾連夜挑土補強,才保全殿宇。事後四方信眾再發起重建,募得70多萬,之後重建工程在民國55年(1966年)完工 [3]:15[1]。民國58年(1969年)因為當時大仙寺土地登記在部分信徒名下,為避免日後發生糾紛,經全體信眾同意後成立「財團法人大仙寺」,寺產移到法人名下[3]:15[1]。該年(1969年)6月成立董監事會,首屆董事長為黃吉居士[3]:16[1]

民國75年(1986年),大仙寺委託臺北市城鄉工程顧問公司規劃「臺南縣大仙寺整體發展事業細部計劃」,逐年興建遊、香客休息套房大樓、大餐廳、大會議廳及民眾活動中心等設施,以方便遊客、香客造訪,提供機關團體學校來此舉辦活動[3]:16。民國92年(2003年)起開始重建三寶殿、準提殿、祖師殿,於民國106年(2017年)完工,並在該年11月12日舉行重建圓成聖像開光敷座大典[4]

歷任住持

以下為大仙寺歷任住持[1]

  1. 參徹禪師
  2. 鶴齡禪師
  3. 應祥禪師
  4. 允謙禪師
  5. 心下禪師
  6. 心西禪師
  7. 瑞入禪師
  8. 德融禪師
  9. 開參法師為第九任住持開參祖師為重興祖師
  10. 心靜法師
  11. 傳證法師[7]
  12. 圓智法師

供奉神祇

傳說

傳說王得祿將范夫人下葬之後,因難以忍受大仙寺的「暮鼓晨鐘」,乃多次向王得祿託夢,之後王得祿就命人將大仙寺內的鐘鼓破壞,將碎片掛在寺前大榕樹上示眾[2][3]:18。之後這些碎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需要金屬的日本軍方帶走[2][3]:18。而在王得祿去世後,范夫人在道光廿四年(1844年)被子孫遷到王得祿墓合葬,遺留的墓園建材日後被用作納骨塔的基石[2][3]:18。另外三寶殿前的階梯上的石獅,據說也是當年范夫人墓的一部分[2]

註釋

  1. ^ 白河下茄苳人,當地世家出生,愛好中國武術,人稱炭獅或炭師,當地人又稱廖仔炭[3]:12、13、20、21
  2. ^ 在此之前,由歷代住持或管理主持寺務[1]
  3. ^ 其理由一是認為廖炭只修大仙巖,不修碧雲寺;二是碧雲寺是番社庄全體及白河庄部分地區的信仰聖地[3]:14
  4. ^ 白河庄在1943年才改為白河街。
  5. ^ 一說是當家師施烏拋[1],一說是監院海靜師[3]:15
  6. ^ 過去的管理委員會是地方性組織[3]:15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凃順從. 《南瀛古廟誌》.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04: 頁84─105. ISBN 957-00-3357-6.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許書銘、簡辰全、洪郁程. 《南瀛神明傳說誌》. 臺南縣政府. 2010-06: 頁60─64. ISBN 978-986-02-3581-4.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黃文博、凃順從、黃明惠. 《關仔嶺大仙寺》. 臺南縣文化局. 1995-06. ISBN 957-00-5516-2. 
  4. ^ 4.0 4.1 林悅. 〈台南大仙寺新建三寶殿 陳亭妃向住持釋傳證法師致賀〉. ETtoday新聞雲. 2017-11-12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5. ^ 【雲遊寺方】白河-大仙寺. [201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6. ^ 臺灣第一在臺南──大仙寺傳戒.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7. ^ 大仙寺現任住持 傳證法師略記. 白河大仙寺. [201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