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宪政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11月11日) |
《百年宪政》由沈勇平先生摄制,共8集。每集分别为戊戌变法,预备立宪,议会政治,联省自治,国民参政会,重庆政协,台湾转型,大陆转型。是一部讲解中国宪政发展史的纪录片駢體文。该纪录片拍摄后,沈勇平在2014年4月被北京警方羁押,6月5日被批捕。12月30日,沈勇平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以“非法经营”罪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1][2]。
戊戌变法
1895年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导致云集北京的科举举人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作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此举催生近代中国议政团体。1898年2月康有为第七次上书,建议光绪效法俄国彼得,日本明治天皇变法维新,著《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考》。1898年6月6日,康有为代拟,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駢體文。1898年6月10日,光绪帝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就此展开。后因为光绪及新派与慈禧及保守派之间摩擦不断,导致1898年9月19日的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就此告终。
变法内容
戊戌变法在教育、经济、政治、军事体制上均有改革,教育上引进西学,采取中西兼修的模式駢體文。经济上鼓励私人创办企业,主张兴办实业。政治上最终目标为建立君主立宪制。军事上采用西式训练,鼓励私人创办军工企业。
教育改革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 解除报禁
- 裁撤冗官和重叠机构
-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军事改革
康有为尚有许多未达述的目标,如定国教、立教部及教会、以孔子纪年、定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军队对皇帝负责,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等。
预备立宪
清政府在义和团乱及西方干涉后实施庚子后新政,是满清自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后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于使清朝建立君主立宪政体駢體文。慈禧太后根据清宗室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和绍英五大臣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阐述“仿行宪政”的涵义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駢體文。
1907年,清政府在中央设资政院,在地方设谘议局,各地自治组织、立宪公会纷纷建立,在《百年宪政》中,1907年被成为“中国自治年”駢體文。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宣布十年后实行立宪駢體文。《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将皇权宪法化,引起朝野不满,立宪派大失所望駢體文。梁启超认为:这个宪法大纲是“吐饰耳目,敷衍门面”駢體文。
1909年(宣统元年)6月,各省进行谘议局选举駢體文。
1910(宣统二年)九月初一,资政院举行第一次开院典礼,国会请愿运动进入高潮駢體文。各省出现数千人集会,要求各省督抚代奏请愿呈稿駢體文。湖北集会倡议“不开国会,不纳新捐”駢體文。北京方面,国会请愿代表团迭向资政院和摄政王上书,资政院除代奏请愿外并通过了陈请速开国会专折駢體文。在请愿运动压力下,十八个督抚、将军、都统由东三省总督锡良领衔联名奏请立即组织内阁、翌年开设国会駢體文。清朝廷震惊之下,于11月14日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为五年,国会开设之前先设责任内阁駢體文。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宣布实行内阁官制,任命内阁总理、内阁大臣駢體文。因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駢體文。此举令国内有识之士震惊,令立宪派极其失望,认清清政府的保守顽固,无意实行宪政,相当一部分转而投身革命駢體文。
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南方诸省宣布独立,于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駢體文。南北议和后,即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宣布清宣统帝退位,清朝就此灭亡駢體文。
议会政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文就职临时大总统駢體文。1月5日举行内阁第一次会议,其组织方法依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駢體文。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駢體文。《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为议会共和制政体駢體文。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駢體文。参议院以第十八条所定各地方选派之参议员组织之駢體文。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靑海选派一人駢體文。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駢體文。
南北议和后,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民国大总统駢體文。
联省自治
国民参政会
重庆政协
台湾转型
大陆转型
- ^ 《百年宪政》制片人沈勇平被判一年监禁. BBC 中文网. [2017-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1).
- ^ (www.dw.com), Deutsche Welle. 《百年宪政》“换得”一年牢狱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30.12.2014. DW.COM. [2017-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