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自我和虛假的自我

真實的自我(英語:true self,或作real selfauthentic self)、或稱原本的自我(英語:original self)或脆弱的自我(英語:vulnerable self),以及虛假的自我(英語:false self,或作fake self),或作理想化的自我(英語:idealized self)、表面自我(英語:superficial self)、偽自我(英語:pseudo self),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概念化的心理二元論[1] 溫尼科特用「真正的自我」來表示一種基於自發的真實體驗和活生生的感覺的自我意識,有一個幾乎沒有矛盾的真實自我。[2] 相比之下,「虛假自我」表示一種自我意識,作為一種防禦性外表[1],在極端情況下,這可能會使一個人缺乏自發性,在不一致和無能的真實外表背後感到死亡和空虛,如自戀[1]

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Winnicott, D. W. 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Inc). 1960: 140–57. 
  2. ^ Salman Akhtar, Good Feelings (London 2009) p. 12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