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b小調第6號交響曲,作品54,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39年,並於同年11月由穆拉文斯基率領列寧格勒管絃樂團作首演。然而,首演日期卻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11月5日[1],另一個則為11月21日-剛好是他的第5號交響曲的首演後兩年。[2]
創作背景[3]
自從蕭士達高維契以《第5號交響曲》回應了斯大林對他「混沌取代了音樂」的指控後(刊於1936年1月《真理報》社論,後來歷史學者的研究普遍相信這篇文章其實是斯大林所撰寫的),並獲得官方所接納後,他就多次和身邊的朋友和學生提及,下一首交響曲將會是大規模的「列寧交響曲」。他並且已經有了創作大綱:結合獨唱、合唱和樂隊的合唱曲;並選取了詩人弗拉基米爾·馬雅科夫斯基的一首歌頌列寧的詩。可是,這首詩顯然令蕭士達高維契感到吃力,使他嘗試尋找其他作家的作品。在1939年1月的一次電台訪問中,他顯然沒有再提及「列寧交響曲」的想法。而到了同年9月,他寫成了第六交響曲後,向傳媒發表了以下的談話:
“ | 第六交響曲的音樂特徵,將會與具情緒化的第五交響曲很不相同。第五是既具悲劇性而又帶緊張性,而第六則以富沉思而具抒情為主導。我希望藉此傳達春天、 快樂、和年青的情緒。 | ” |
《第6號交響曲》的首演相當成功,終樂章更加被要求再加奏一次。之後的評論亦指出這首作品讓作曲家對「形式主義」更為疏遠了。然而,後來卻同樣出現相反的評論,認為這首樂曲的寫作手法和結構都很笨拙,各種的情緒並列在一起令人感到刺耳。後來在1946年受到了第二次譴責時,這首和隨後的第八及第九交響曲都被評為「形式主義」而遭禁演。[4]
配器
結構
本樂曲共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的長度比之後的兩個樂章的總長度還要長。值得留意的是,作曲家在三個樂章均採用了ABAB的結構(亦可稱為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式)。[5]
- 第1樂章:慢板(Largo),4/4為主,約18-20分鐘
- 第2樂章:快板(Allegro),3/8,約5-6分鐘
- 第3樂章:急板(Presto),2/2,中段為3/4,約7-8分鐘
- 這是一首帶有加洛普舞曲風格的樂章,而A段的內結構亦採用了迴旋曲式的結構。第1小提琴奏出輕快的主題,甚有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的影子(作曲家後來在《第15號交響曲》中更將原旋律直接套用),是引用第一樂章中的第2部份旋律。木管樂則作出呼應;副題部份則以模仿主題而作出變化,包括調性,旋律方向或逆向行走等。過場後進入B段三拍子的樂段,先由低音樂器奏出連續的四分音符,乃來自第一樂章第1部份,及後中提琴及小提琴依次序加入,並將持續的四分音後再加上帶附點及“短長”節奏的第二主題,圓號及大提琴隨即回應,小號的過場帶至木琴、木管和絃樂為主的第二副題,並在急速的上行音階和定音鼓的獨奏中進入第一個高潮。經過第二副題轉調重現後,氣氛趨向平靜,巴松管、長笛、雙簧管和短笛先後出現獨奏樂句,最後由獨奏小提琴總結並重回A段。經過大提琴的簡短過場後,由一下三角鐵敲響起,木管將主題轉為大調,絃樂雖然試圖作出干擾,但銅管樂最後把調性撥回,並進入改以2/2拍子及經增值後的B段主題為素材的終結段,營造出如《第5號交響曲》終曲的熱鬧,但多一份歡躍感的進行曲,銅管和敲擊將樂曲帶到另一個高潮,並且果斷地結束。
外部連結
注釋
- ^ Hulme, D (1991). Dmitri Shostakovich: A catalogue, Bibliography, and Discography. Clarendon Press: Oxford. ISBN 0-19-816204-9
- ^ 樂譜出版社 Sikorski 於2005年所出版的蕭士達高維契作品全集目錄上以後者為首演日期,但亦標示了另一個聲稱的首演日期(第75頁)。 ISBN 3-935196-60-1
- ^ Fay, L. (1999). Shostakovich: A Life., p.115-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3438-9
- ^ 已故香港音樂評論人陳浩才談蕭士塔高維奇《第9號交響曲》. [201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9).
- ^ Hurwitz, D. (2006). Shostakovich Symphonies and concertos. Amadeus Press: New Jersey. ISBN 1-57467-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