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路 (台北)

舟山路,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是國立台灣大學內部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街道,西起銘傳國小台北捷運公館站,東抵接近基隆路辛亥路口的教職員宿舍,全長約1.3公里

舟山路俯視圖
舟山路街景

歷史

此路原為台北市重要幹道基隆路的南段。1954年,於和平東路羅斯福路之間開始修築基隆路的新線(基隆路三段、四段);新線在1973年通車後,基隆路舊線便更改名為「舟山路」[1]。1989年時台灣大學校方與台北市政府協議,以退縮基隆路校地來使舟山路劃歸為台大校內用地,舟山路於是在1999年改屬台大管轄[2]。校方打破原先圍牆,使舟山路成為行人徒步區[3],並將兩側各系館庭園開放,鹿鳴館並成為委外商業休憩空間。

臺大總務處於舟山路上分段進行景觀改造工程,中段部份(鹿鳴堂至生態池)完工後,於2005年獲得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第四屆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特別獎[4]。至2008年7月,地質系至羅斯福路口路段完工,兩側校園景觀終告縫合完成,景觀也取得一致性。

事件

更名爭議

舟山路在改名前為基隆路三段,後因為基隆路三段改道而必須改名,台大申請將該路更名為大學路僑光路(位於路上的鹿鳴堂原稱僑光堂,原為僑務委員會產業),然而台北市政府在申請發出三個月後將之駁回,並依中國浙江省舟山群島之名改名為舟山路。

市府片面決定的路名在當時常被聽成「松山路」或「中山路」造成零星糾紛,作家薇薇夫人也投書評論此事[5]

廢路爭議

台大從1989年9月開始與台北市政府協調,並於1997年2月完成舟山路沿路土地的徵收作業,於1997年3月通過初步的廢路申請,最後在1999年同意內縮基隆路沿線3.64公尺校地作為無遮人行道,始完成舟山路的廢路。

舟山路在擬定廢路計畫期間有許多爭議。

舟山路全線為都市計畫「學校(台大)用地」,1985年台大便與市府達成共識,收購舟山路兩側土地以達成廢路的申請條件[6],借用台大土地的銘傳國小國立編譯館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等單位也同意廢道,然而在1989年提出廢路申請後,當地居民因為行車方便之故強烈反彈[7],使廢路計畫一再延宕,甚至台北市議員李慶元也出面協調,要求台大讓出鄰近基隆路的校區3.64公尺做為一線車道,並答應規劃可容納110個停車位[8]。終於在1999年8月正式完成廢道程序。

全面管制機車爭議

舟山路在封路回收後,機車通勤的台大師生成為舟山路最大的使用者,然而因為道路狹小,以及鄰近校舍施工,造成交通壅塞,上課時間人車搶道,其餘時間甚至夜間荒涼人煙罕至,甚至還有割腿之狼犯案[6]。2000年8月5日,台大校方收回舟山路,因治安以及交通因素,同年11月30日決定「全面封閉舟山路,禁行禁停機車」的決策,因而造成機車通勤學生的大力反彈。2001年2月1日正式封閉舟山路,台大學生要求與校方溝通不成,部分學生便組成「光明之舟山路游擊隊」。2001年3月22日凌晨,光明之舟山路游擊隊在舟山路上築起磚牆,阻止汽車進入。雖然圍牆被輕易拆除,但是此舉讓校方的態度更加強硬,「舟山路權行動聯盟」雖聲稱該舉動與聯盟無關,台大仍不接受此一說法。儘管校方與學生多次爆發衝突,仍然改變不了現狀。[9]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1. ^ 1973-08-22/聯合報/06版/第六版,2012-11-30
  2. ^ 1999-09-02/聯合晚報/12版/台北都會/王嘉陵,2012-11-30
  3. ^ 2000-01-01/聯合報/20版/綜合新聞‧企業/朱俊哲,2012-11-30
  4. ^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第九屆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歷屆獲獎作品案例[永久失效連結] (2010年12月29日檢索)。
  5. ^ 1973-11-28/聯合報/12版/聯合副刊/薇薇夫人,2012-12-05
  6. ^ 6.0 6.1 |台大校友雙月刊/舟山路廢道始末/1999-11-01/呂芳留/2012-12-05. [2012-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7. ^ 第八屆第一次定期大會議員書面質詢一五四/1999-03-24/周柏雅,2012-12-05
  8. ^ 1999-09-02/聯合晚報/12版/台北都會/王嘉陵,2012-12-05
  9. ^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鐘響之前-校園培力與參與實驗:「校園文化資產詮釋」/楊松翰/2006-07/P76,2012-12-0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