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西征

(重定向自西征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西征,是太平天國於1853年攻克江寧(今江蘇南京),改名為天京並定都在此之後,為鞏固天京地位的一次軍事行動,時間上與北伐約略相同,對太平天國後續發展有莫大的影響。

太平天國另有1860年至1861年間的第二次西征,由陳玉成李秀成兵分兩路合取武漢,可是功虧一簣。陳得才在1862年向陝西進軍之役也有人稱之為第三次西征。

緣起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江宁(今江蘇南京),易名為天京。此後由東王楊秀清策劃,在5月派兵北伐及西征,北伐軍目標為北京,西征軍目標為長江中游。太平軍從廣西進軍湖南時,楊秀清解釋他的意圖說:“今日上策莫如捨粵不顧,直前衝擊,循江而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而據為根本。然後遣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也”。太平天國攻佔南京後,為推翻清政權須派兵北伐,為穩固天京地位須派兵西征,以此太平軍分擾南北並進。

經過

1853年5月,太平天國夏官副丞相賴漢英,國宗石鳳魁,殿右十二指揮白暉懷、土官正將軍林啟容等率水師開始西征。太平軍船千餘號,由天京出發。6月重新佔領安徽江防重鎮安慶。太平軍在此分兵駐守後,繼續順著長江逆流而上,6月下旬到達江西南昌,開始圍攻該城,與清湖北按察使江忠源激戰,不克,9月撤離南昌,分軍兩路,一路向東重回安慶以經略安徽,另一路向西謀九江武漢

安慶的太平軍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代領,目標廬州(今安徽合肥)。10月克集賢關,11月克桐城,最後在廬州和剛上任安徽巡撫的江忠源再次遭遇。太平軍首先打退清軍援軍,然後埋火藥用地雷攻城。1854年1月克廬州,江忠源投水死。於是安徽有二十餘縣歸入太平天國版圖,成為今後主要統治區域。

西路軍佔領九江,繼續西入湖北,復佔領漢口漢陽並圍困武昌。另一支部隊分兵南進湖南,再佔岳州,繞過長沙攻下湘潭。太平軍雖然在靖港擊敗由曾國藩新建的湘軍水军,可是在湘潭大敗。湘军和北路大军统帅桂明乘勢收復岳州、武漢,直指九江。天京當局派翼王石達開前往江西督師,1855年初先後在湖口及九江大破湘軍水師,太平軍乘勝收復武昌。

石達開認為江西是湖南屏藩,在1855年11月率兵入江西,數月間攻佔江西八府五十餘州縣,包圍省會南昌。在江西戰場形勢大好之際,天京被清軍江南大營圍困多時,石達開奉命領兵回救天京,太平軍第一次西征告一段落。

影響

北伐和西征是太平天國前期最重要的兩項軍事行動。和北伐不同的是,太平軍西征在長江上游頗有收穫。長江沿岸重要江防據點如安慶、九江、田家鎮和武漢都被攻克。爾後的天國重要領地江西、安徽為天京重要錢米補給出產地,都是在這段時間所奠定的基礎。

對於長江上游的重要性,干王洪仁玕曾這樣說:“自古取江山,屢先西北而後西南,蓋由上而下,其勢順而易,由下而上,其勢逆而難。況江之北,河之南,自古稱中州漁米之地,前數年京內所恃以無恐者,實賴有此地屏藩資益也。……長江者,古號長蛇,湖北為頭,安慶為中,而江南為尾。今湖北為得,倘安慶有失,則蛇既中折,其尾雖生不久。”其後太平天國興衰亦可說和長江上游是否能守息息相關。1856年底武漢復為清軍奪回,1858年九江復失,1861年最後的屏蔽安慶見奪。這段其間內太平軍雖在它地仍有所得,如1860—1861年李秀成取得天京以東今常州蘇州一帶並包圍了上海,和今浙江省大部份。以此建立蘇福省為天國新領地。從經濟意義上來看,這些地方足以代替失去的江西、安徽等地。但從軍事上來說,這些成就終不能與失卻長江上游、陷入戰略上的被動情況相比擬。終以1864年天京失陷為結局。

也因為太平軍分兵北伐和西征,以致於在這兩個方面都未能取得完全的優勢。北伐完全失敗,而在西征時遇到新興湘軍勢力時,也未能趁機一鼓作氣將其消滅,終成為日後心腹大患。

参考文献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