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常惠

台灣音樂家及教育家

許常惠(1929年9月6日—2001年1月1日),台灣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為國家文藝獎得主。[2]

許常惠
性别
出生1929年9月6日
日治臺灣臺中州彰化郡和美庄(今彰化縣和美鎮
逝世2001年1月1日(2001歲—01—01)(71歲)
臺灣彰化縣和美鎮
墓地 臺灣新北市金山區金寶山墓園[1]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29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2001年)
职业音樂家
学历
经历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系主任(1991年-1994年)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所長(1991年-1994年)
    •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副教授 (1964年-?)
    •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教授(?-1980年)
    • 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 (1980年-1990年)
    • 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理事長(1989年-1991年)
    • 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理事長(1993年-1995年)
    • 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協會理事長(1991年-1993年)
    • 中家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1995年-2001年1月1日)
    • 中家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董事長(1994年-2001年1月1日)
    • 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1996年-2001年1月1日)
    • 亞洲作曲家音樂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 (1997年-2001年1月1日)
    • 亞泰民族音樂學會理事長(1997年-2001年1月1日)
    • 總統府國策顧問(1996年5月20日-2001年1月1日)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2000年-2001年1月1日)
受影响于
影响于
許常惠
漢字 許常惠
白話字 Khó͘ Siông-hūi
台語羅馬字Khóo Siông-huī

生平

許常惠出生於日治臺灣臺中州彰化郡和美庄,1939年時到日本留學就讀小學及中學,主修小提琴,並開始接觸西洋古典音樂。在1946年戰後返台就讀臺中一中,於1949年就讀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今臺灣師範大學),1954年在台灣省立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2][3]

1954年公費至法國留學,就讀法蘭克福學院,與科萊特·德·利昂考特庫(Colette de Lioucount)學習小提琴。之後他轉學到巴黎大學音樂學研究所,隨雅克·柴利英语Jacques Chailley習音樂史,同時旁聽奥利维埃·梅西安在巴黎音樂學院的音樂分析課程,1958 年通過考試,取得巴黎大學文學院音樂學研究所音樂史高級研究班文憑。。作曲方面,許常惠在1958年至1959年期間師從安德烈·若利韋[4][5]1959年,他將「昨自海上來」一詩寫成女高音獨唱曲,獲得義大利現代音樂學會的比賽入選,此後開始了他作曲的生涯。[3][6]

許常惠在1959年回到台灣師大音樂系任教,除了音樂創作之外,也積極的收集台灣各地民謠,並將中國音樂以西方作曲方法重新編寫,頗受好評。其知名的作品有源自《紅樓夢》一書的「葬花吟」清唱曲、以及《白蛇傳》歌劇、《百家春協奏曲》等。[6]

除此之外,許常惠也組織不少現代音樂的團體,並致力於現代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的保存。他曾與鄧昌國藤田梓張繼高等人合組「新樂初奏」樂團(1961年),引進西方的現代音樂。[7]其他還有如「亞洲作曲家聯盟」等重要音樂團體,也多有他的參與和貢獻。[6]

獲獎與榮譽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作品節選

器樂獨奏
  • 胡琴曲三首,作品20,1977年
  • 琵琶曲《錦瑟》,作品21,1977年
  • 五首鋼琴插曲,作品30
  • 《中國民歌鋼琴曲》三本
  • 小提琴獨奏曲《留傘調》(變奏與主題),作品44,1991年
室內樂
  • 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27
  • 三重奏《臺灣》,為小提琴、單簧管與鋼琴,作品28,1973年
管弦樂
  • 交響曲《白沙灣》,作品29,1974年
  • 鋼琴與民族樂團協奏曲《百家春》,作品36,1981年
獨唱作品
  • 《楊喚詩十二首》,作品23,1973年
  • 《友誼集》第一集,作品31,1979年
  • 《橋》,為女高音和管弦樂,作品42,1986年
合唱作品
  • 兒童清唱劇《森林的詩》,作品25,1981年
  • 兒童清唱劇《獅頭山的孩子》,作品37,1983年
其它
  • 歌劇《白蛇傳》,作品33
  • 民族舞劇《桃花開》,作品31,1977年
  • 《桃花姑娘》,為民族樂隊,作品33,1983年
  • 《陳三五娘》,為管弦樂,作品39,1985年

參考資料

參照
  1. ^ 梁任瑋; 劉俞青; 聶世傑. 金寶山讓八成帝寶住戶點頭 (雜誌). No. 1126期. 今周刊. 2018-07-19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臺灣)). 
  2. ^ 2.0 2.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許常惠-簡介.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7). 
  3. ^ 3.0 3.1 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許常惠-生平. 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4. ^ Liang 1993,第83頁
  5. ^ 顧雅文 檢索日期:2022-11-02,網址:TBDB臺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http://tbdb.ntnu.edu.tw/showBIO.jsp?id=3C8AB3E0-86C9-33E5-E991-189B50D0EE04. 文化人物-許常惠. TBDB.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6. ^ 6.0 6.1 6.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許常惠-生平.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7). 
  7. ^ Liang 1993,第87頁
  8. ^ 總統令(華總二荣字第8910021060號). 總統府公報 (總統府). 2000-05-05, 第6338號: 5页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9. ^ 總統贈頒給文藝界傑出人士.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00-05-03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期刊論文
  • Liang, Mao Chun. 許常惠音樂創作研究. 音樂研究學報. 1993,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蘇育代,許常惠師年譜稿。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 林韻,許常惠師音樂作品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 徐麗紗,自西徂東:淺探許常惠教授在民族音樂學的成就。臺中師院學報,no. 11,1997年:611-37
  • 吳美瑩,論台灣作曲家音樂創作中的傳統文化洗禮:以郭芝苑、許常惠、馬水龍的作品為例。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 廖珮如,「民歌採集」運動的再研究。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 戴仁文,許常惠鋼琴獨奏曲研究。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 林含章,馬水龍《霸王虞姬》與許常惠《國姓爺鄭成功》曲體風格之探討:台灣九十年代末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謀合的兩個實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 陳碧娟,「有一天夜在李娜家」:許常惠鋼琴作品研究。人文藝術學報,no. 4,2005年:211-43
  • 姜智堯,受到西方音樂影響下的中國新音樂:從許常惠的葬花吟談起/畢業音樂會。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 吳玲宜,許常惠鋼琴獨奏曲《五首插曲》之復古傾向與浪漫風格。藝術學報:綜合類 1,no. 2,2005年:137-53
  • 蕭植穗,「時代精神」到「民族精神」:從「時間」與「空間」的辯證論許常惠現代音樂運動的接受史(1950-1970)。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雜誌專書
  • 王維真,《扎根於傳統的創新──作曲家許常惠》,音樂與音響雜誌,1986年2月
  •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 蘇育代,許常惠年譜。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 徐麗紗,傳統與現代間:許常惠音樂論著研究。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 李娓娓,許常惠鋼琴獨奏曲:賦格三章/「有一天夜在李娜家」作品分析及演奏詮釋之研究。臺北:逸雲藝術,2000年
  • 陳運通,臺灣音樂教父:奇人雅士許常惠。中外雜誌 69,no. 4,2001年:146-54+10+129+131+133
  • 趙琴,許常惠:那一顆星在東方。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 簡巧珍,台灣新音樂發展之軌跡。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2012年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