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际熙
赖际熙(1865年—1937年),字焕文,号荔垞,广东增城湖塘埔人,晚清进士、学者,香港大學教授。因曾任清朝國史館總纂,又被尊稱為賴太史。
生平
赖际熙自幼好学,于广州广雅书院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年)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科舉試中二甲进士。同年闰五月,清廷按舊制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派他往進士館修習法政學。賴際熙學成後授翰林院編修,出任國史館纂修,不久更擢升為總纂。[1][2]
辛亥革命成功後,他無意改事新朝,遂與陳伯陶、吳道鎔等原籍廣東的清朝遺老移居香港,專心從事文化教育和國學研究工作。[1]
1913年,香港大學以計時受薪的形式聘任賴際熙與區大典為漢文講師,仿照廣東廣雅書院學制,教授史學和經學。賴際熙負責「史學」,講授三代至明朝的歷史。賴際熙另教「正音班」(Mandarin Class)給不諳粵語的學生學習。[3]
1921年9月29日,賴際熙創辦香港崇正總會,是香港的歷史悠久的客家人組織,賴氏被推任會長13年。
1923年,賴氏與陳伯陶等同道成立「學海書樓」聚書講學,以宏揚中國文化為宗旨。香港富商何東、郭春秧、利希慎、李海東踴躍出資購書以表支持。當時香港尚未建設公共圖書館,學海書樓藏書數十萬冊供市民借閱,可稱香港第一圖書館。[4]
1925年,漢學家金文泰就任香港總督,開始推動中文教育。1926年,自英國東來考察香港大學教育表現的威靈頓代表團(Willingdon Delegation)於考察報告申明香港大學的漢文教育除需保留傳統的「經史之學」外,還得賦予此等教育新的現代意義。賴際熙與區大典遂向港大提議改革中文科,設立「華文部」,在原有史學和經學的基礎上增辦「文詞學」。身兼港大校監的金文泰支持他們的建議,但港大缺乏經費,為此港大校長康寧(William W. Hornell)聯同賴際熙前赴馬來亞籌款,獲華僑捐資港幣4萬多元。1927年,香港大學「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成立,由賴際熙領導。賴際熙被委任為全職的中國歷史教授(Reader in Chinese History)。
1928年,港大校方因財困,準備結束剛起步發展的中文學院。總督金文泰斡旋,華人領袖周壽臣、羅旭龢與馮平山等人成立勸捐委員會,合共籌得20萬元,令教學得以繼續。當時中文學院沒有專用課室,亦沒有具規模的中文圖書館,因此鄧志昂捐資6萬餘元興建教學大樓(鄧志昂樓),馮平山捐款10萬元興建中文圖書館大樓(馮平山圖書館),兩座樓宇分別在1931年和1932年啟用。[3][5][6]
1933年,香港大學文學院進行改組,將「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納為文學院的一系,稱為「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賴際熙隨即結束他任教香港大學二十載的歲月。[5]
1937年,賴際熙逝世,享年73岁。
逸事
賴際熙曾登宋王臺而賦《登宋王臺作》二首,其二詩云:
- 登臨遠在水之湄,豈獨興亡異代悲。
- 大地已隨滄海盡,怒濤猶挾故宮移。
- 殘山今屬周原外,塊肉曾無趙氏遺。
- 我亦當年謝皋羽,西臺慟哭只編詩。
詩中賴氏以終老海濱的南宋遺民謝皋羽自許,「豈獨、已隨、猶挾、今屬、曾無、我亦、只」等虛辭,襯托出賴氏之慷慨悲憤,也凸顯他對前朝的眷戀。[6]
著作
民国四年(1915年)曾修《广东通志》,后与陈念典、湛桂芬总纂《增城县志》,此外,还编有《清史大臣传》、《崇正同人系谱》、《赤溪縣志》、《香港大學經學講義》等。后人集其著作,编有《荔垞文存》。
参考资料
- ^ 跳转到: 1.0 1.1 劉智鵬. 賴際熙──香港中文教育的先驅(一). am730. 2011-11-24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8).
-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五百十七)
- ^ 跳转到: 3.0 3.1 陳天權.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90年歷史足印. 灼見名家. 2017-10-17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 ^ 劉智鵬. 賴際熙──香港中文教育的先驅(二). am730. 2011-11-25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8).
- ^ 跳转到: 5.0 5.1 中文學院簡史.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跳转到: 6.0 6.1 香江詩話:賴際熙:致力香港教育. 文匯報. 2005-01-12 [2012-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