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躍木星場景

跳躍木星場景指定了尼斯模型所描述的巨型行星遷移的演化,其中冰巨星(天王星、海王星或額外的海王星質量行星)被土星向內散射,並被木星向外散射,導致其半長軸跳躍,從而迅速分離其軌道[1]。跳躍木星的設想是由拉蒙·布拉瑟(英語:Ramon Brasser)、亞歷山德羅·莫比代利、羅德尼戈麥斯(英語:Rodney Gomes)、克勒美尼斯·齊加尼斯(英語:Kleomenis Tsiganis)和哈羅德·萊維森(英語:Harold Levison)提出的,因為他們的研究表明,木星和土星的平滑發散遷移導致了與當前太陽系明顯不同的內太陽系[1]。在這次遷移過程中,長期共振席捲了太陽系內部,激發了類地行星和小行星的軌道,也留下了行星軌道的偏心[1],以及小行星帶有太多的高傾斜度天體[2]。儘管類地行星對它的通過仍然很敏感[3][4],木星跳躍場景中描述的木星和土星半長軸的跳躍可以使這些共振快速穿過太陽系內部,而不會過度改變軌道[1]

木星跳躍的場景也導致了與最初的尼斯模型的許多其它差異。在晚期重轟炸期間,來自小行星帶核心的月球撞擊物的比例顯著降低[5],大多數木星特洛伊都是在木星與冰巨星相遇時被捕獲的[6],木星的不規則衛星也是如此[7]。在木星跳躍的情况下,如果早期的太陽系最初包含一個額外的冰巨星,後來被木星拋射到星際空間,那麼在與當前軌道相似的軌道上保留四顆巨行星的可能性似乎會增加[8]。然而,這仍然是非典型的結果[9],類地行星當前軌道的保存也是如此[4]

背景

最初的尼斯模型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Brasser_2009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Morbidelli_Brasser_2010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Brasser_201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 4.0 4.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Kaib_Chambers_201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Bottke_201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Nesvorny_201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Nesvorny_etal_2014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Nesvorny_201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9.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Nesvorny_201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