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南京起義

辛亥革命南京起義

南京之戰是一場發生在1911年11月8日-12月的戰役,由以中國同盟會革命軍當時為首對抗清廷軍隊,屬辛亥革命的一部份。

背景

随着武昌起义成功举行,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相继响应独立于清朝。1911年11月初,上海浙江江苏省等也纷纷宣布独立。然而两江总督府南京却一直为清朝所控制,并派重兵驻守,对东南地区已独立的各省构成威胁。为减轻武汉方面压力,巩固东南地区的革命成果,革命党人决定联合进攻南京[1]

11月7日夜,第九镇退役士兵苏良斌在城内联络旧军,纵火为号举义,因城外大队接应不及时,被张勋镇压。同时,第九镇官兵在统制徐绍桢的率领下,于秣陵关起义,分三路进攻雨花台、通济门和汉西门,与清兵展开激战。终因新军弹药不济,死伤数百人后,退集镇江。为迅速攻占南京,上海同盟会总部遂决定组织江浙联军,合力攻打南京。[2]

经过

1911年11月11日,江浙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徐绍桢任司令,辖林述庆镇军3000人,刘之洁苏军3000人,朱瑞浙军3000人,黎天才的粤军600人,洪承典的沪军1000人,以及在江北的柏文蔚的淮军2000,徐宝山的扬军2000人和第九镇第十七协约5000人,共计近两万人马。[2]與革命黨對抗的清軍則有江南提督張勛的40個江防營約12,000人、江寧將軍鐵良指揮的14個營八旗兵約4,000人,加上在南京一帶的巡防營,總和兵力亦近2萬,然而清朝在南京的這三支部隊並沒有統一的指揮機制,後來成為作戰的巨大破綻。

11月20日,江浙联军在已起义的海军舰艇的掩护下,发起攻克南京之役。是日,与张勋部激战于龙潭,部隊大败。22日,部分镇军与扬军进攻六合,欲断张勋后路。24日,江浙联军以清军部分官兵为内应,攻占乌龙山和幕府山。[2]24日晚,右路淞军和一个营的浙江军,乘兵舰逼近了位于南京城北的乌龙山脚下,并在内外联合下,革命军很快就占领了炮台。[3]25日,浙军在孝陵卫与清军激战,击毙张勋的亲信王有宏和旗兵千余人。[2]29日,粤军和浙军攻下幕府山炮台。之后粤、浙两军又与镇军围攻天保城,清军巡防营首领王有宏被浙军击毙。12月1日,革命军攻下天保城,同时苏军也占领雨花台[3][4]

在南京重要据点全部被江浙联军攻克后,江浙联军给守城清军发去招降书,但遭到清军首领張勳拒绝。随后联军用大炮轰击清军嘹望台太平门和张勋的指挥部所 北极阁。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劝张勋假意投降,之后趁机撤退。随后在交涉受降事宜的时候,趁革命军守备不足,张人骏、铁良逃到下关乘日本兵舰逃往上海,张勋则率2000人经下关、浦口向徐州逃窜而去。12月2日,巡防营统领张联升率领清军剩余的部队,打开城门表示投降,而江浙联军則进入南京城[5]

结果与影响

 
纪念辛亥南京战役浙军阵亡将士建立的浙江忠烈祠

革命军攻占南京时,正值汉口、汉阳相继失守后的第六天。由于新的革命中心南京出现,革命力量在整体上又有所增强;之后革命党人以南京为基地,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都南京奠定基础[6]

据《纽约时报》11月11日报道,南京民军于8日起义失败后,清军在城内展开屠杀,男女老少甚至婴儿被肆意袭击,任何剪辫者、穿戴白衣或外国服装者,皆被视作革命党处决,死亡数及上千人,该屠杀“为现代史无前例”。[7]与此相反,民军光复南京后,英国驻南京领事伟晋颂(F.E.WiLKinson)写信给英国公使朱尔典称:“总的说来,革命军有理由对他们已经表现出来的克制感到自豪。有人给我谈了一些关于屠杀满族男人、妇女和儿童的情况,但经过调查,几乎所有这些情况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尽管发生过几起显然不愉快的事件。象已经发生的对财产的破坏,都在满族人居住区内。目前的一切情况都是很安宁的,南京城正在迅速地恢复正常状态。”[8]:195

美国传教士汤姆森在《北洋之始》中说:“徐绍桢的军队获胜后心中充满复仇的欲望,但他们相信应该尽量减少流血。他们请求徐绍桢,让这次战争成为中国内战中第一次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受降,作为以后中国革命战争的榜样。因为中国的革命党人也都和华盛顿以及克伦威尔一样,其内心是真正的爱国者和绅士,而不是以伟大事业的名义向敌人寻仇的杀人者。他(徐绍桢)同意带着尊敬接受敌人投降,他甚至保证放了曾经屠杀无辜百姓的刽子手张勋。……美国传教士感谢上帝为中国引导了这样一条和平之路,这一幕会让人永远铭记一一宽恕战胜了仇恨。让和平的大门永远敞开吧,在经过上百次的冲锋搏斗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敢死队的拼死冲锋之后,徐紹桢和他的士兵终于吹响了胜利的号角,占领了南京这座明朝的首都和文化名城。著名的总督刘坤一曾在这里任职,太平天国曾经定都这里,这里将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共和政府。”[9]

参见

參考文獻

  1. ^ 文公直编. 中华民国革命史 上. 民国史研究会. 1927: 59. 
  2. ^ 2.0 2.1 2.2 2.3 吴雪晴. 辛亥革命时期江苏各地的光复. 江苏省地方志智能信息平台. [202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7). 
  3. ^ 3.0 3.1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 中国战典 上.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8.08: 1275. ISBN 978-7-5065-5675-0. 
  4. ^ 杨庆旺,哈铧主编. 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08: 604. ISBN 7-80053-075-2. 
  5. ^ 罗斌编著. 一口气读完民国的那些战争. 北京:京华出版社. 2010.05: 25–26. ISBN 978-7-80724-857-6. 
  6. ^ 李英主编. 中国战争通鉴上.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5.01: 776–777. ISBN 7-80049-837-9. 
  7. ^ "Manchus' Day of Massac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uthlessly Slaughter Thousands in Nanking, Sparing Neither the Aged Nor Babes",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1, 1911
  8. ^ 《伟晋颂领事致朱尔典爵士函》,1911年12月5日;《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
  9. ^ 汤姆森《北洋之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