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備武學
通備武學,又稱馬氏通備武學、通備拳,中國傳統武學體系,由民國時期的馬鳳圖創立,以鹽山劈掛掌、八極拳、翻子拳、戳腳拳為拳技核心,融合長拳與短打,特徵為「通備勁」,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北。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等西北省份,在參加國術競賽時,經常以此拳為特色。
概論
通備武學源自鹽山潘文學,宗旨為「通神達化,備萬貫一;理象會通,體用具備」。
歷史
通備武學起源自河北滄州通臂拳,最早在清乾隆年間,滄州鹽山的左寶梅向一位姓韓的道人學得通臂拳,之後在地方教授。其徒潘文學,任滄州教諭時,主掌鹽山書院。受顏李學派思想影響,他將書院分為文武二科,在武科中教授劈掛拳。他首次提出「外為通臂,內為通備」以及「通神達化,備萬貫一;理象會通,體用具備」的思想,主張融通武學。李雲標與蕭和成為其武學的二大弟子。李雲標首創將劈掛掌與八極拳融合的拳風,由八極拳為近身短打,以劈掛掌遠攻抽打。李文標在捻亂中作戰身亡,繼承其武學的黃林彪又傳授給馬鳳圖及李書文等人。
1910年,馬鳳圖與葉雲表在天津成立中華武士會,廣召北方武術名家加入。馬鳳圖在此時首次將其武術稱為通備拳。1926年,與張之江在張家口創辦新武術研究會,編寫出風磨棍、破锋八刀及劈掛拳第三路飛虎拳等,教授給西北軍。1926年,隨國民革命軍進入西北,任職於甘肅省政府,此後定居於此,在西北師院教拳。其弟馬英圖,於1928年受聘於南京中央國術館,在此教授劈掛掌及苗刀等。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馬鳳圖以中醫為生。其武學在文化大革命時一度中斷,在文化大革命後,由其子馬明達等人重新復興。
拳術
兵器
代表人物
主要由馬鳳圖四子馬穎達、馬賢達、馬令達、馬明達,以及其門徒所傳播。
註釋
外部連結
- 台灣台北市通備武學協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