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全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著番图》),原载茅元仪编《武备志》卷二百四十。《郑和航海图》又称《茅坤图》(Mao Kun map)。《武备志》成书于崇祯元年(1628年),而所收入的《郑和航海图》,据一些学者研究,应该是郑和下西洋时所绘制发给郑和船队上的舟师的航海图,根据如下:

  1. 茅元仪序言中有字句:“当是时,臣为内监郑和,亦不辱命,其图列道里国土……载以昭来世,志武功也”。
  2. 曾在明宣德六年(143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下西洋的巩珍宣德九年(1434年)所写的《西洋番国志·自序》中写道:下西洋前预先到福建广东浙江招募有出海经验的船员,“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事大责重,岂容怠忽”。《郑和航海图》正是这样的针经图式。
郑和航海图第一页

学者徐玉虎更将《郑和航海图》绘制的时间,定为1425年至1430年间。原因如下:

  1. 航海图第一页有静海寺,此寺建成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可见航海图制作在1425年之后。
  2. 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命一队船从古里拔都它港出发前往天方国。然而《航海图》中没有拔都它港,可见航海图绘制在1430年前[1]

内容

《郑和航海图》共20页航海地图、109条针路航线和4幅过洋牵星图,航海地图高20.3厘米,全长560厘米,包含500个地名。

航海地图

 
郑和航海图五针路

针路航线

109条针路,例如:

过洋牵星图

 
忽鲁谟斯国回古里国过洋牵星图
  1. 丁得把昔忽鲁谟斯:从印度代奥格尔(Deogarh)到忽鲁谟斯;用北辰星织女星灯笼骨星定位。
  2. 锡兰山回苏门答剌过洋牵星图:用北辰星织女星、华盖星、灯笼骨星定位。
  3. 龙涎屿锡兰过洋牵星图
  4. 忽鲁谟斯国回古里国过洋牵星图。

“忽鲁谟斯回来沙姑马开洋,看北辰星十一指(水平线上 17度36分),看东边织女星七指(水平线上 11度12分)为母,看西南布司星八指(水平线上 12度48分)平丁得把昔,看北辰星七指,看东边织女星七指為母,看西北布司星八指。沙姑马开洋看北辰星十一指(水平线上 17度36分)平水。丁得把昔过洋看北辰星七指平水。

历史

《武备志》中《郑和航海图》在中国默默无闻二百多年。1885年英国学者乔治·菲立浦 (George Philips) 在所著论文《印度和锡兰的海港》中首次将郑和航海图复制,并考证了其中一百多个地名。从此《郑和航海图》才引起学者门注意和研究。先后研究《郑和航海图》的学者有伯希和兑温达向达密尔斯等;兑温达提议称《郑和航海图》为《茅坤图》(Mao Kun map),得名自茅元仪的祖父茅坤,此种命名认为茅元仪此图是传承自其祖父。

參考來源

  1. ^ 徐玉虎,《郑和下西洋航海图考》,《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30页。ISBN 7-5027-6377-5

參考文獻

  • 向达校注 《郑和航海图》中华书局 ISBN 710102025-9 (每幅航海图仅7x9厘米,字小)
  • 马欢原著 万明校注 明钞本 《瀛涯胜览》校注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7-5027-6378-3
    • 附录七:茅元仪《武备志·郑和航海图》 (航海图较大,每幅9x12.5厘米)

(以上两种版本的航海图和过洋牵星图的图板都较小)

  • Ma Huan:Ying yai sheng lan (The Overall survey of the ocean shores),trans. with notes

by J.V.G.Mil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text edited by Feng Chen jun. with Mao K'un Chart, White Lotus Press, Bangkok 1997. ISBN 974-8496-78-3

    • Appendix 2:The Mao Kun Map.

(无航海图,但四幅过洋牵星图板大而清晰.)

  1. 丁得把昔到忽鲁谟斯
  2. 锡兰山回苏门答剌过洋牵星图
  3. 龙延屿往锡兰过洋牵星图
  4. 忽鲁谟斯国回古里国过洋牵星图

參見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