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顼

(重定向自郑顶

郑顼[1](?—?),字寧伯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出自荥阳郑氏南祖,北魏、西魏官员。

生平

郑顼年轻时就有才干,以员外散骑侍郎起家官,略微升任行台左丞阳城郡陈留郡二郡太守,大统三年(537年),郑顼和族人郑伟一起谋划起兵响应西魏军队,之后随郑伟入朝,获赐爵魏昌县伯,出任太府少卿,外任扶风郡太守,又再度出任太府少卿,转任卫尉少卿。郑顼在京城内外任职,都有恭敬勤恳的称誉,很快在任内去世,朝廷赠予仪同三司豫州刺史[2][3]

家庭

父亲

儿子

  • 郑常,北周使持节、上开府、都督南兖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广饶县公[3]
  • 郑师,隋朝祠部员外郎

参考资料

  1. ^ 《周书校勘记·卷十四·列传第六·六》:伟族人顶 文苑英华卷九一九庾信宇文常碑、卷九四七郑常墓志铭“顶”作“顼”。
  2. ^ 《周书·卷十四·列传第六》:伟族人顶字宁伯,少有干用。起家员外散骑侍郎,稍迁行台左丞、阳城陈留二郡守。与伟同谋立义。后随伟入朝,赐爵魏昌县伯,除太府少卿。出为扶风郡守,复为太府少卿,转卫尉少卿。历职内外,并有恪勤之称。寻卒官。赠仪同三司、豫州刺史。
  3. ^ 3.0 3.1 3.2 《文苑英华·九百四十七·周大将军上开府广饶公郑常墓志铭》:公讳常,字某,荥阳人也。周宣王之弟,初封其国;郑穆公之孙,始成其姓。祖思庆,建威将军、山阳太守。考顼,仪同三司、豫州刺史。南阳坐啸,值此此君;西河建隼,逢斯刺举。公侯继踵,冠冕连镳,可得而言,传于史籍。   公髫龀知礼,早年驰誉,就经黉舍,略见书堂,习武兵栏,偏知剑术。虽复年犹小学,已为儒者所称;位在偏裨,即入将军之赏。大统三年,起义华阳,授永安县开国男。  文皇帝霸迹初基,英雄辐辏。公仗剑辕门,颍川从我。洛城逆战,壮于白马之兵;河桥解围,勇于乌林之策。授平东将军、帅都督。袭父封。魏后二年,授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车骑用郭淮之勋。仪同取王沈之贵,公之此授,佥曰得人。进爵广饶县公,邑千户。保定三年,授使持节、都督迁州诸军事、迁州刺史。即总领金州兵马之兵开拓北戎。高山寻云,深谷无景,梯绳乃上,浮竹裁通,闽越影向,句吴声势。公出战短兵,并皆奔北,瓦解冰碎,山空谷静。授持节、开府仪同大将军。柏梁高宴,有大将军之诗;幕府初开,有平陵侯之国。比之今日,岂可同年而语哉!自是使车被之绣服,风谣是察,刑政是观。公露节东驱,风奔群盗,埋轮当路,威振中原。   武皇帝有盟津之师,以公为中权之劲,外从决胜,内侍军谋。及文轨既同,旃旌已偃,司勋行赏,军吏举功,乃授使持节、上开府,增邑五百户。赐姓宇文,与国同乘之荣;周之宗盟,非复异姓之后。蕃屏是寄,隆宠所归,公室无疏,此之谓矣。九州都督,须得其才;千里诸侯,实俟其政。乃为使持节、都督东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寻迁南兖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公频总六条,再劳十部,俗变风移,人怀吏畏。滞穗遗秉,有利疲人;山桑野蚕,足充贡赋。化被殊俗,威行邻境,奏事京师,四方第一。谓真刺史,其在斯乎?春秋未高,奄然遘疾。以大象元年薨于州镇,时年六十三。呜呼哀哉!吏人扳慕,飞走变色,河、济辍舂,淮、沂市罢。以今年归葬于荥阳之山,诏赠某官,礼也。嗟陵谷之贸迁,惧徽猷之永远,地久天长,敢镌贞石。铭曰:   荆、河惟豫,洛食之本。水绕荥波,山斜陆浑。德星犹照,祥风未远。代不乏贤,文无阙衮。公之生也,实降英灵,忠为德本,孝禀天经。观书虎馆,学剑龙亭。雕弓偃月,行马流星。置阵黎阳,麾兵官渡。平阴听乌,马陵书树。气视回津,星占飞步。火断羌营,沙崩贼路。及驱犀节,乃牧雄州。吏不惊犬,人无喘牛。西蚕得岁,东作逢秋。草烂狱户,星低市楼。五将星亡,三台岳坼。哀哉天道,遂当明哲。栋梁崩坏,风云寂灭。北郭长悲,东都永别。幽深此地,宅兆斯凭。山回虎圈,路上鱼陵。悲风夜烈,苦雾晨凝。兰芬菊茂,终古相承。